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向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展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引進優良品種及先進技術成果,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地區差距,是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發揮比較優勢的重要途徑[1]。統籌考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對外技術的合作進程、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顯得尤為迫切。
1鹽城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實踐
鹽城市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市。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市場導向、注重技術集成、完善平臺體系,夯實產業基礎、積極服務和支持沿海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區域特色產業集聚趨勢明顯,農產品提檔升級,出口量穩步上升,科技支撐作用日益顯現。目前,全市高效農業面積已達46.7萬hm2,農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均超1000億元水平,農產品年出口額達2億美元,呈現出快速發展、轉型發展的良好勢頭,并在實現科技成果“走出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1品種資源引進改變生產水平
近年來,鹽城從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日本、韓國、菲律賓、中國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水稻、大麥、蔬菜、耐鹽植物、生豬、漁業新品種及種質資源近萬份,為江蘇沿海地區新品種推廣及品種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聚合優勢資源,成功育成鹽稻系列耐鹽水稻品種,2014年在廢棄鹽場示范種植,創下在中重鹽土上水稻9000kg/hm2以上的高產紀錄;經過品種篩選和馴化,耐鹽蔬菜三角葉濱藜、海英菜、海蘆筍等已成功走上百姓餐桌;引進的歐亞種葡萄成為本地主推葡萄品種,生產上使用的耐寒、耐貯草莓主打品種基本來自日本;從南非引進純種波爾山羊,培育新品系核心群,大幅度提高了沿海山羊養殖效益。
1.2技術聯合開發研究務實高效
緊跟產業發展形勢,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加速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努力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先后與澳大利亞托斯馬尼亞大學開展大麥耐濕性鑒定試驗,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合作開展大麥赤霉病和白粉病鑒定試驗,與國際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黎巴嫩)合作開展大麥新品種鑒定試驗,與美國A&B公司合作開展啤酒大麥的品質測定和種質資源互換,及時掌握全球研發動態,有力提升了自主研發的水平和層次。與國外科研院所和跨國公司開展合作交流,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研究手段,可以更好地讓創新成果與生產需要緊密結合。目前,已累計培育推廣適宜沿海地區種植的啤麥新品種10個,啤麥產量達到7.2t/hm2,質量達到國標優級標準,有力提升了地產啤麥的品質,縮小了與進口啤麥的差距,為啤酒大麥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3技術輸出技術援外彰顯特色
結合自身優勢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輸出活動,涉及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業品種和技術的輸出、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等領域[2],帶動雜交水稻、特種蔬菜、花卉、新型農機具出口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先后承擔科技部中越長期合作項目“雜交水稻高產制種技術研究”、商務部項目“援瓦努阿圖水稻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江蘇省科技廳中越合作項目“設施栽培蔬菜、花卉在越南的應用與推廣”,作為市級科研機構單獨執行國家援外任務,在江蘇尚屬首家?!霸吲D水稻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項目結束了瓦努阿圖無法種植水稻的歷史,受到商務部和駐外使館的充分肯定,產生了很好的國際影響。在中非農業合作中,鹽城市連續7年派出專家赴埃塞俄比亞培訓當地農技人員,幫助提高當地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受援國家的高度評價。
1.4農業科技服務產生廣泛影響
外向農業需要各類高新技術作為支撐,單純的新品種、新技術引進難度不算太大,難在技術成果的吸收與創新,難在技術成果的本土化利用,難在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務體系。在這方面,鹽城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通過龍頭帶動、部門協同、院地共建,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企業,聯合建設外向農業示范園區、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推廣適合當地特點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極整合技術推廣部門、科研教學單位等各類資源,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合作社、農業科技型企業、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等多種為農服務模式,開展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精準服務,管種管賣又管加工,有效帶動了企業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了外向特色農業不斷壯大,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2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外向農業離不開技術引進、示范與推廣,需要大膽走出國門,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滿足國內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3],不失時機開展對外技術交流,策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應該看到,我國外向農業的支撐基礎仍較薄弱,面臨生產、管理、創新的一系列壓力,主要表現在:一是除水稻生產領先外,其他品種如小麥、玉米等大宗作物跟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二是對前沿技術跟蹤研究不足,特種經濟作物、設施蔬菜種質創新與市場應用兩頭在外,生產用種過多依賴進口,蔬菜加工以速凍、脫水為主,精深加工技術幾乎沒有儲備;三是外向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需要進一步培育,與之配套的重點新品種、新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發與熟化,相關技術服務網絡需要進一步健全;四是對外技術合作范圍小,部分優勢領域的技術輸出缺少有效的組織引導,缺少有力的調控監管[4];五是區域特色仍不明顯,富有競爭力的特色農副產品品牌不多,市場份額不大。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加以解決。
3外向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對策
3.1基本原則
圍繞外向農業發展目標,堅持創新驅動、內引外輸、內外結合、提升內涵、擴大影響的發展原則,集聚創新資源,加強基地建設,積極引進推廣國外優良品種與技術,以國際化視野發展外向農業,打造外向農業發展的新名片。
3.2目標任務
發揮地方農業特色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生態農業,創新服務模式,優先培育優質糧油、特經蔬菜、特色畜牧、林木花卉等科技型產業,積極跟蹤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面向海外新興市場、國內高端市場,切實提高科技支撐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大、產業化前景好的農業新品種和深加工產品。
3.3對策措施
發展外向農業是一個大戰略,建設外向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5]。針對外向農業發展現狀和科技創新實踐,圍繞發展布局和目標任務,以市場為主導,以增加創新能力為重點,廣泛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充分放大自身優勢特點,著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外向農業發展新格局。
3.3.1強化關鍵技術支撐科技、農業、商務等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立足“高、精、尖”,加強對關鍵技術創新的系統性安排,選擇生產急需、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產品,突破種植、加工、流通過程控制等制約瓶頸,解決種苗繁殖、病蟲害防治、質量安全控制、延伸產品開發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等問題。注重境外品種資源的收集、交流、交換,加快改良馴化,盡快拿出可替代進口的優良品種,大幅度減少農用成本支出。依據生產、加工、貿易的實際需求,加強產品定位研究,加大科研專項投入,幫助龍頭企業按照日韓、歐盟和美國等主要目標市場的質量要求和標準,建立出口農產品從“基地”到“目標市場”的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和控制體系,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組織開展專門培訓,在基地建設、項目扶持、市場開拓、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能熟悉運用有關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3.3.2擴大技術對外合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搭建對外合作交流平臺,探索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密切配合、共同參與的農業發展新模式。一是鞏固傳統合作關系。東南亞地區是江蘇農業對外技術輸出的橋頭堡,南繁育種基地與東南亞國家基本處于同一緯度,經過三亞加代選育的水稻、蔬菜新品種在東南亞適應性好,幾乎都能種植,而且綜合性狀都能得到體現,在這一帶進行品種技術擴張有基礎、有條件,也最能出形象。二是發展新型對外合作關系。深化與歐美、非洲、以色列、俄羅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特別是在耐寒、抗旱品種的引進,高效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與輕簡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商務部和科技部在該類項目有相應支持。從長遠看,未來我國農業技術輸出的方式應以深度合作為主,即技術合作和建立綜合農業合作實驗區[6]。加速整合國際創新資源,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有計劃、有步驟組織優勢技術輸出,重視配套的技術服務,完整、全面、有針對性地提供技術及產品,通過技貿結合等形式,在農藝、加工工藝、機電等專業技術方面提供有力支撐[7],與境外跨國公司、知名研發機構、國際組織建立高效務實的合作關系。
3.3.3培植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外向農業的基礎,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是加快外向型企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能夠體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牽市場、聯基地、帶農戶,可極大地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一是創制一流農業品種。與國內上市公司合作,對農業科研院所現有的種業公司進行育繁推一體化改造,促進常規育種和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提高外向農業的育種效率,使科研、生產、加工、流通領域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良種良法的快速推廣應用。二是支持企業開展深加工技術研發。農產品深加工主要依靠核心技術的有效突破,初加工要搞,精深加工不能丟。在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快速擴張的今天,更多的農產品面臨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要充分挖掘本地優勢資源,圍繞功能食品、休閑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物中間體提取、副產品利用等技術,促進深加工向深層次、多樣化和系列化延伸,滿足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三是建立外向農業生產基地。在多個產業、多個區域、多家企業廣泛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集中配置人才、項目、成果資源,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新型農用裝備及輕簡栽培技術,形成一批以農業技術集成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經營服務信息化為特征的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
3.3.4創建優質產品品牌創建優質品牌首要是品質,這在緊跟國內外消費潮流、推進產業創新升級、提升外向農業的含金量方面顯得十分重要。以大麥為例,大麥按用途分為啤酒大麥、食用大麥、飼用大麥3種,國內燕京啤酒廠提出啤酒釀造中的過氧化物酶會影響啤酒的貨架穩定期和風味度,科研院所應從目標性狀選育入手,用本地大麥品種與國外無過氧化物酶大麥品種進行雜交改良,著重提升地產啤麥的品質;利用食用大麥生產的大麥茶、嫩葉汁(粉)具有多種功能成分,營養價值高,深受日本、韓國消費者的歡迎;黑大麥糯性好,可以制作大麥營養粉,浙江太陽公社通過訂單生產保健黑大麥,實行會員制供應,產品銷價140~200元/kg,比常規產品2.8元/kg高出數倍。充分挖掘產品潛力,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品位是推動外向農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出路。
3.3.5完善技術服務體系針對外向農業門類多、品種多、栽培技術復雜、管理要求高、實施周期短、農戶期望值高等特點,需要大力創新服務機制,積極探索外向農業服務新模式,通過委托攻關、技術承包、訂制服務等形式,一對一、多對一開展個性化服務,組裝集成產業鏈全程創新技術,滿足外向農業多元的服務需求。積極探尋產業與經濟、技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科技服務立足綠色發展,大力發展鄉村經濟,把外向農業與休閑農業結合起來,在提質增效上發揮支撐作用;穩步放大科技服務新優勢,鼓勵科技人員一心鉆研外向農業,把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富民成果,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駐村專家必須加強學習,反復實踐,當好二傳手,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4政策建議
4.1培育外向創新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目前緊缺創造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人才投資能減少高新技術研制開發的風險,是發展技術輸入輸出的重要捷徑[8]。建議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圍繞研究開發聚人才,圍繞產業創新引人才,圍繞成果轉化用人才,促進項目、人才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深度結合,依靠人才優勢打造科技創新優勢、產業發展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使他們得到的回報與創造的價值相符。
4.2重視本土資源開發
在新形勢下,要利用自身科技資源,吸收更多外來資源[9],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外向農業發展基礎。如引進的畜牧品種一般繁殖系數高,但品質略差;引進的家禽品種產蛋率較高,與本地品種肉蛋兼用有所不同。因此,在大力推廣應用國外動植物品種、改良品種的同時,要十分注重開發利用鄉土資源,依靠科技嫁接改造,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帶動出口創匯,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另外,江蘇沿海灘涂藥用資源有幾百種,生物資源得天獨厚,開發利用前景巨大。
4.3優化審批服務流程
目前我國引進或輸出品種資源,需經過檢疫、商檢、海關等審批環節,層層級級,程序復雜繁多,來回奔波,耗費時間太長,一邊是用種單位的翹首以待,一邊是行政主管部門的嚴格執法,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的進程和效率。相關部門理應嚴格把關,履行職能,確保合法引種、安全引種;但應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建立幫辦制度,利用部門上下聯系、溝通方便的條件,簡化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促進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4.4加大各類經費投入
外向農業科技創新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其品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服務需要大量的研發經費作為前提保證。目前,育種科研經費存在投入比較分散,課題越分越細,直接導致研究上的低水平重復[10]。地方財政在重大農業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應用上缺乏明確、必要、連續的資金支持。建議設立專項研發資金或在現有科技計劃項目體系下切塊,以保障對外向農業創新與成果轉化的資助。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外資投向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農產品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科技創新領域[11],發揮外來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吸引更多地社會資本支持外向農業發展。
作者:葛兆建 王凱 葛漢勤 單位: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