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技創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研究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是指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等的應用、轉化與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受資金、人員、技術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太可能成為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環節的主要承擔者,但其在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等的應用、轉化與推廣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農民是創新科技的最終使用者,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農戶的集合體,不僅可以作為平臺完成技術孵化和商品中試,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反饋生產實際的技術需要,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在生產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國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創新經驗
北美、歐洲、日韓等地區和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里主要就以上典型的國家對農民專業組織人才培養、成員教育和政府的支持政策進行探討。
2.1注重人才培養,建立科技人才培訓體系
農業發達國家均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人才的培訓體系,通過高校、培訓基地和示范區培養人才。加拿大屬于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之一,政府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建立了高效實用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加拿大政府財政投入向農業院?;A設施建設傾斜,保證其科研經費充足,教師待遇優厚,教育手段先進,教育環境優良,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從事農業專業學習。日本和韓國農協也非常注重公共人力資本投資及農業教育。在日本,農業教育非常重視產學研相結合,通常農業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要先到農場進行實踐勞動,等有了切實的體會,再回到學校學習相關的生產技術理論和知識,又再到農場進行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保證學生既能掌握生產技術又懂得經營管理知識。在韓國,農協大學、中央教育院和6家從事專門培訓的教育院共同構成農協教育的核心,其中,農協大學和中央教育院分別培養農協工作人員和各級農協領導者。據統計,韓國農協工作人員每年都有機會接受提升職業能力的相關培訓。
2.2重視成員教育,區分培訓對象
國外農業發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較高的整體素質和科技水平。在美國,由聯邦政府農業部的農業合作推廣局直接負責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訓工作,為合作社編制培訓資料,并提供各種培訓機會。在荷蘭,每個年輕農場主都必須經過初等農業教育訓練;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幾乎覆蓋了整個農村。加拿大采用了學歷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等多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式,讓有需要的人依據個人的自身情況做出選擇。在日本,農協不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向成員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服務。農協會對成員生產技術、農業經營和日常生活方面開展全面的指導與培訓。韓國農協依據《農協法》規定的農協的責任與義務,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專業培訓,主要由農村振興廳承擔;農協成員農戶的生產經營知識、技術培訓及經驗交流,則由農協負責。韓國6家從事專門培訓的教育院主要培訓農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訓,內容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營銷,全部費用農民只承擔不足10%的生活費,農協支付其余的培訓費用。
2.3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
各國政府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過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稅收、財政等多種措施對其發展加以引導、支持、監督,使其健康發展[5]。德國的合作社雖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德國政府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關的優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5年內可享受創業資助,包括人工費用、辦公設備和咨詢費;為農業企業提供咨詢、農機出租等服務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稅(25%)等。在日本,與農協相關的法律《農業協同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頒布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該法也不斷地被修整和完善,使農協的一切活動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據。日本農協是政府和農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大多也是通過農協完成的。韓國于1957年《農協法》。此后,該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進行過幾次大的修訂。韓國《農協法》在第一章總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制訂《農協法》的目的是“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和通過農業人的獨立的合作組織,提高農業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確保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
3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創新經驗
國內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技術集成的基地、技術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聯系著廣大農戶,要促進技術的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結合,讓科技惠及廣大小生產者;另一方面它聯系著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要將農戶生產中的實際科技需求與以上各單位的科技資源結合起來,讓市場成為科技需求導向。
3.1開展教育培訓,培養了農村實用技術人才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起人多為當地“能人”或“大戶”,包括種養、加工、運銷等多方面人才,他們熟悉當地情況,了解每戶農民的生產、生活困難和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農民培訓的主要抓手,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及農時特點開展新技術、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訓,主要目的是解決成員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通過教育培訓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漸開始培養自己的鄉土科技人員,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產和管理知識技能,又了解如何結合本地情況進行實際操作。如天津市靜海縣臺頭鎮民發西瓜種植合作社開展西瓜技術服務和科技咨詢,組織本地農業科技專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專家教授授課、典型講解和田間指導為成員提供技術指導。
3.2加強科技與農民的結合,加快了科技傳播速度
技術咨詢與培訓功能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創新活動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一是通過試驗示范進行技術推廣服務。北京營坊昆利果品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水肥一體化技術、行間生草技術、林下套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行間造景及鋪設園藝地布等多項技術示范,使合作社的生產過程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牌形象逐漸提升。農民通過實地觀摩,切實感受到先進技術帶來的實惠,普遍愿意嘗試新技術,充分體現了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二是通過教育培訓進行推廣服務。青島雙王果蔬專業合作社結合當地實際,大力推廣大棚生產技術和葡萄栽培技術,由合作社組織成員聚會和開展科技講座,并向合作社成員發送印有葡萄生產與管理技術要點的年歷和掛歷,合作社利用平時的點滴機會開展各項強化技術信息的服務。三是通過統一服務管理進行推廣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生產標準化制度,進行技術統一、市場統一、管理統一等服務管理,引導合作社的成員按照標準化要求使用農資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效率。天津市靜海縣廣發蔬菜種植合作社發揮其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的優勢,先后與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農業圖書館、黃瓜研究所、縣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以合作社為平臺,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推廣蔬菜種植新技術,現場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間治理和病蟲害防治等實際問題,同時還向農戶傳授反季節蔬菜的生長調控技術,實現了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
3.3注重產學研結合,產生了大量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相對于單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平臺,可以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開展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孵化與商品中試,反饋新科技成果在實踐生產中的細化建議。也有農民專業組織開展產學研結合活動,不少農作社作為參加單位或主體單位,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動并取得了顯著成果,農民專業合作組也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體之一。施峰勇調研了杭州市7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間承擔的項目數量,結果顯示,73家合作社總共承擔了49項區(市、縣)以上科技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3項,星火獎1項,豐收獎6項,其他科技獎3項,科技先進集體和個人獎勵21項。河北省冀州市護農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項涉及農機技術的國家專利,由該合作社研制開發的膜下噴藥式多功能棉花播種機已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開發線狀噴霧結構噴頭,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北省棗陽市林豐果業專業合作社所創新的“第一年種桃樹,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樹種植新技術,得到了國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該技術已輻射6省20多個縣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實驗基地。
4啟示和借鑒
近兩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數量上迅速增加,但其規范化運行、引導作用的發揮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特別是其科技創新潛力的發揮一是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適度的扶持;二是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支持合作社開展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三是要著力產學研結合,鼓勵合作社開展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等科技活動;四是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采用內部培養與引進、外聘相結合的模式培養科技人才隊伍;五是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營造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社會環境。
作者:蘇麗娜 單位:天津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