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戶視角農業科技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數據來源和統計樣本描述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江蘇省種植業、養殖業農戶的問卷調查。問卷刊載于《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該報征訂系統隨機寄送至江蘇省農戶,采取有獎填制問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問卷359份,獲得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為88%。其中,蘇北地區(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宿遷市)的農戶樣本量共211個,占總樣本的67%;蘇中地區(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的農戶樣本量共80個,占樣本總數的25%;還有少量樣本來自蘇南地區。這與蘇中地區、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農業主產區的區位特點相吻合;而蘇南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特點,對農業科技需求的強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樣本農戶的性別分布以男性為主,有289人,占樣本總數的92%;在年齡分布上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其中4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的樣本分別為112、100、37個,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6%、32%、12%,合計占樣本總量的79%,驗證了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判斷;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訪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這與其他調查結果有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選擇征訂報刊以獲取相關信息的農戶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職業分布上,普通農戶、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22%、10%、8%、8%、7%,這表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已催生出一批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職業農民、農技人員等為代表的農業服務群體。在家庭經營與收入特征上,樣本農戶家庭平均耕地經營規模達1.87hm2;經營用地來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轉包、代他人耕種、土地入股等樣本的比例分別為55%、34%、3%、7%、1%,可見以租地為代表的土地流轉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規模化程度;在經營主業中,以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5%以上;在生產方式上,以露天種植、傳統養殖和工廠化相結合等為主,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的樣本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本高、資大、技術要求高,普通農戶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樣本農戶年均總收入的中位數為6.25萬元,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中位數為3.02萬元,非農務工收入的中位數為3.23萬元,可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第一收入來源。
2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現狀
2.1農業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
調查顯示,農戶種子、種苗的購買渠道以農貿門市、農技站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31%;在傳統自留種基礎上,通過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示范獲得品種也成為農戶種子種苗購買的重要渠道,占樣本總量的17%。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農技部門建議、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指導和農資商指導等外部渠道已成為獲取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來源,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0%、26%、24%。
2.2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
對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的統計顯示,樣本農戶水稻種植品種以連粳系列、武運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兩優系列為主,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系列、淮麥系列、寧麥系列、鄭麥系列、煙農系列為主,玉米種植品種以蘇玉系列為主。這些品種都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創造、中試熟化的優良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能。
2.3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60%的農戶在近2年中經常更新種植或養殖品種,49%的農戶經常嘗試新穎和高效的生產技術,15%的農戶經常更新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12%的農戶經常使用新的種植和養殖裝備、設備,有10%的農戶較少采用新科技。
2.4農業機械化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服務。其中,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要求較高的耕地、收割、播種、植保、秸稈處理等環節農戶采用機械化服務的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2%、68%、37%、19%、11%。
3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3.1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
調查顯示,79%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21%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由此可見,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3.2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農業技術問題
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病蟲害較重、作物連作障礙、缺乏新品種、品種抗逆性較差、用工量過大等5方面,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2%、36%、35%、24%、22%。
3.3農戶的科技需求結構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優先順序依次是新品種、新型種養技術、新型農機具、新型無公害農業投入品、新型設施裝備、加工保鮮與儲運技術,有這些需求的農戶別占樣本量的80%、77%、52%、35%、30%、21%。
3.4農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
農戶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種、新技術不成熟”“不適應當地生產條件”“投資風險過大”“掌握難度高”,選擇相關選項的農戶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8%、47%、36%。3.5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的選擇情況從高到低依次是“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專家講座”“實地參觀”“示范戶傳授”,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2%、42%、39%、37%、26%。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樣本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可以看出,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常態。從農戶的技術采用現狀來看,農戶的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較為正規,對農業科技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樂于接受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在品種和技術的采用上比較理性,傾向于選擇高產、穩產、省工省時的品種和技術。同時,為減少農業技術使用的創新型風險,仍有部分農戶選擇依靠傳統經驗而非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來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強度普遍較高。在需求內容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與其從事的生產經營領域和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相對應。其中,農戶對品種、技術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產、抗病、縮短生長周期上,對種養設備、農藥、獸藥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價格便宜、實用性強、見效快上,這說明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多樣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減少投資成本、快速獲得收益上,也體現了農戶技術需求的短期性、時效性。在需求結構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產前、產中環節,而對加工、保鮮、儲運等產后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此外,隨著農業環境管控的加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無公害處理等公益性較強的技術表現出一定訴求,體現出科技和政策環境的協同效應。在需求風險規避上,農戶主要規避不成熟、不適應、投資大、難度高的品種和技術,這與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知識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對接方式上,農戶更傾向于免費、低成本、直觀、簡單易學的科技推廣方式。
4.2相關建議
在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上,堅持科研為生產服務的創新價值導向,圍繞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和生產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在農業科技創新內容上,對分散化的個體需求進行甄別和篩選。根據農業科技創新從“單維”目標向“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調結構、穩生態”多維目標體系轉變的新形勢,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需求,遴選科研課題,避免農業科技創新的短期效應和時滯效應。對于商業性較強的新品種、新產品研究,加強與相關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對接聯合,加快成果轉化應用。對于農業廢棄物處理等公益性、正外部性較強的技術問題,在進行基礎性、應用性技術研發的同時,還要加強配套政策的決策咨詢研究。在農業科技供給渠道上,要整合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部門和經營性農技服務部門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門主導下的多元化模式,對于種子、種苗等一般性農用物質,可依托基層農業推廣主體和市場主體組織提供,對于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種植、養殖技術,除依靠農技人員、專業人員指導外還可依靠社會服務力量組織提供。在農業科技供給方式上,要促進成果轉化要素與農業生產要素有效配置,發揮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作用,將種植、養殖技術與病蟲害防控技術、產后處理技術等集成打包,實施全程服務。針對農業生產季節性、區域性的特點,在關鍵農時季節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加強農民培訓,面對面開展技術服務。重視和加強創新成果的熟化、示范、展示,縮小成果轉化半徑,降低生產經營主體采用科技成果的心理顧慮。在農業科技創新考核評價上,建立以成果轉化應用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科技創新工作來源生產、服務生產、引領生產。
作者:羅兵前 周明月 張鋒 劉欽 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