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助力農業科技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及快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智庫功能,本文以《華中農業大學學報》《養殖與飼料》《長江蔬菜》等農業科技期刊為例,根據其不同定位,挖掘其辦刊特色,探討了科技期刊助力我國科技創新的具體路徑: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主題策劃出版,掌握尖端學術動態,快速宣傳科技創新活動,更好地吸收優質稿件;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產學研平臺,關注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更好地服務農業產業;發揮科普宣傳作用,傳播行業專業知識,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促進高科技成果的傳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
關鍵詞:科技期刊;鄉村振興;農業科技創新;主題出版;產學研平臺;新媒體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方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如今農業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農藥化肥過量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堪憂,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環境與生態約束趨緊等。由于農業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不強,加之各國對“農業技術芯片”保護和貿易爭端日益加劇,這些問題都阻礙了我國農業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1]。作為科技成果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的繁榮促進了我國國防、科技、建設、工業、農業等領域相關技術的快速轉化和應用。農業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報道農業新成果、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2]。為積極融入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本文選取湖北省內3本不同類型的農業科技期刊《華中農業大學學報》《養殖與飼料》《長江蔬菜》,根據其不同定位,挖掘其辦刊特色,探討了科技期刊服務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具體路徑,為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及快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和提升科技期刊的智庫功能提供參考。
1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主題策劃出版
科技創新的目的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科技期刊的作用是緊跟學術前沿,及時、準確地反映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3],通過刊發相關領域最新科研成果、方法、理論的文章,可以感知科技創新領域的最新信息,從而為科技創新活動的決策部門、為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和落實環節、為科技創新成果的展示應用提供參考[4]。對于學術期刊來講,在爭創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應特別重視科技創新活動在刊物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可通過挖掘自身特色,擴大期刊品牌影響力,加強主題策劃工作,爭取高影響力作者及高水平稿件,促進期刊高質量發展。《華中農業大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屬于學術期刊,聚焦于綜合性農業科學領域研究。學報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國家重大研究方向和區域發展需求進行選題策劃,及時報道了校內外的各項重大科研成果,為這些成果的傳播、成果轉化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比如,鑄就華中農業大學“六個一”品牌的6個院士將本人從事科研的首篇論文和團隊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首發在學報上。學報報道的“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湖北白豬研究”“根瘤菌類菌體繁殖能力”“波利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等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業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2021年學報加強了主題出版工作,在選題策劃、欄目創新、專家約稿、特色封面設計、優先出版、新媒體傳播等方面不斷突破,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依托本校優勢學科資源,積極關注農業的科研動態,追蹤重點項目的進程,走訪國家重點實驗室,同領軍學術人才保溝通交流,快速發表本領域前沿學術成果,在農業綠色生產、種質資源開發、糧食安全、科學施肥、生態保護、環境治理、食品安全等領域進行相關專題策劃,邀約高質量論文。開辟快速通道,稿件錄用后優先出版,同時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相關學術論文的宣傳介紹,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加精美插圖及短視頻等方式在學術社群進行大力推廣,提高論文的關注度。此外,學報還為特色專題文章量身設計精美封面,并開辟版塊介紹優秀創新團隊。現已出版4個特色專題欄目:柑橘產業研究、油菜產業研究、長江經濟帶綠色農業和馬鈴薯產業研究,還發表了一批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的《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營養健康:黑米主食化未來可期》[5]在微信公眾號推送后,閱讀量達2269次。搜索中國知網數據庫,發現《我國柑橘產業經濟研究進展》《水稻生產碳中和現狀及低碳稻作技術策略》《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及區域差異分析》等[6-8],這些論文刊發不到半年時間在中國知網的下載量均超過500次,為專業讀者帶來了豐富翔實的學術信息,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傳播成效。
2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科技期刊不僅扎根學術研究,同時服務行業產業,與全產業鏈的上下游都聯系緊密,但作為第三方平臺又具有客觀中立的屬性,由科技期刊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是非常合適的。科技期刊通過緊跟行業熱點、舉辦行業論壇和展會、開展產品評選及組織技術考察團等活動助力行業交流合作,可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因此,科技期刊已成為在行業和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說得上”“用得上”的重要成果創新傳播平臺和宣傳平臺。由華中農業大學主辦的《養殖與飼料》雜志,是我國畜牧類技術期刊。面向“三農”,傳遞畜禽水產和飼料科技信息,交流生產、經營管理和致富等先進經驗。該刊通過媒介內容、行業活動等不同形式,將養殖及飼料領域科研院所專家、管理部門領導、農技服務人員、農民等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人群聚合起來,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一是面向管理部門,協助宣傳國家行業政策,上傳下達[9];二是面向基層農戶、農場和合作社,分析市場現狀并預測行業走勢,為企業營銷和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宣傳優秀技術和產品,擴大企業經濟效益;三是面向廣大農民,提供科學健康養殖和用藥指導,同時將農民的需求反饋給管理部門和企業,從而促進產業升級。武漢種豬拍賣展銷會和中國規模豬場智造高端論壇是該刊成功打造的2張亮麗名片。截至2021年7月18日,種豬拍賣會已成功舉辦19屆,主要是產品展銷與種豬競購,吸引了養豬、飼料、獸藥、動保、器械等名優企業參展及相關人員到訪。展銷豬種包括杜洛克、長白、大白、巴克夏等。豬場智造論壇則通過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產業界的企業精英互動交流,共同探討我國養豬業創新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致力于為養豬業發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貢獻智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為產學研合作平臺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2021年第三屆中國規模豬場智造論壇圍繞“智控非洲豬瘟,智造未來豬場,智造生豬產能,智造創新價值”主題,首次以“互聯網+”舉辦會議,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羅錫文和姚斌)通過互聯網做視頻報告,眾多高校知名學者和龍頭企業代表紛紛就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下的行業痛點、焦點問題做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主題報告。現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企業家等300多人參會,該論壇線上直播訪問量突破12萬人次。該會議新聞分別獲得新華社、湖北日報、騰訊大楚網等主流媒體的報道。
3發揮科普宣傳作用,傳播行業專業知識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還面臨著基層農技水平低下、資金投入較少、技術轉化率低、技術推廣難度大、服務平臺不完善等困局。學術期刊由于其專業性、學術性、理論性較強,內容抽象難懂,讓普通大眾敬而遠之,極大限制了科技信息的傳播。科普的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將專業知識和科普元素結合起來,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增強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果,提升國民的科學素質。科技期刊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科技新聞或科普文章,一方面宣傳了重要的學術成果、科研領域的重大事件、科研政策、重要科技人物等,滿足了大眾對最新科技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將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以生動易懂、圖文并茂的形式表達,讓不同層次的受眾了解科研成果和行業動態,拉近了公眾與科技的距離[10]。《長江蔬菜》作為我國蔬菜行業的精品科技期刊,致力于服務蔬菜全產業鏈,多年來不斷改革創新,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農業知識宣傳和科普信息化建設,在科普期刊新媒體融合方面走在了眾多科技期刊的前列。目前已打造了“期刊、網站、微信、影視、APP”五位一體的全媒體矩陣,為廣大基層農技推廣者、生產者、經營人員等提供了優質的信息交流平臺。長江蔬菜微信公眾號自2014年開通以來,推送內容主要涉及蔬菜種植指南、新品種介紹、設施栽培、病蟲防治、栽培技術、經營模式、農業政策等方面,這些內容有的來源于蔬菜科研院所,有的來源于蔬菜生產實踐,都為蔬菜科技推廣人員和蔬菜種植大戶所關心、關注。在2名專職人員精心運營下,公眾號的關注人數已突破10萬,消息推送頻率高,平均每天推送消息4篇以上[11]。緊跟行業熱點,時效性強,內容豐富,推送內容與農事季節配合,為用戶提前做好農事安排。實用性強,能夠指導蔬菜生產,給用戶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可讀性強,推送內容文字表達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圖片或視頻處理符合大眾閱讀習慣,閱讀量輕松破千。2019年該刊又推出了長江蔬菜APP,集行業資訊、科教視頻、網上商城、直播網展、掌上閱刊五大功能于一體,其中圖文視頻資訊內容月更新量超800篇,閱讀量近百萬。通過制作科教視頻,集成文字、圖片、視頻的多媒體影像形式,為生產一線的農友提供了最新鮮的資訊和最前沿的技術。并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傳播,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產品、技術的每一個細節,降低用戶對信息的接受門檻。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隨手拍”上傳產品、技術等相關視頻,為用戶提供一個免費的宣傳推廣平臺[12]。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期刊必須創新辦刊思路,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具體可通過3條路徑助力我國農業科技創新:(1)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主題策劃出版,掌握尖端學術動態,快速宣傳科技創新活動,更好地吸收優質稿件;(2)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產學研平臺,關注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更好地服務農業產業;(3)發揮科普宣傳作用,傳播行業專業知識,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促進高科技成果的傳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
作者:趙琳琳 張志鈺 邊書京 陸文昌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