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時代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農業基礎依然比較薄弱、農業科技創新較為落后、農業科技體制不夠完善、農業科技供給側亟待優化等方面,對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阻礙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在新媒體時代下,應從明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定位、完善科技計劃管理和投入增長機制、加強農業科技條件及能力建設等六個方面全面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隨著我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一項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戰略手段,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同時還可以實現精準扶貧。但是從我國農業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與生產和產業發展之間出現嚴重脫節等問題。而且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如農民素質、自然因素等,大大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為此,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針對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采取科學措施,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強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對促進我國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意義
新媒體時代下,以“科學布局,優化資源,創新機制,提升能力”為總體思路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核心目標為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創新效率。(2)實現手段為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資源,并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機制。(3)主要任務是以糧食為主,其中包括生態安全、農民增收以及糧食安全。(4)系統設計,包括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產品創制、成果創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開放式體系,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企業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農業技術創新基地、試驗站以及企業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新媒體時代,科技創新的作用逐漸突出,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農業要實現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關鍵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系統的龐大工程,基于科技的產生與供給這條線索,可分為農業科技創新需求、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農業科技創新的組織制度四個部分,構建新時代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梳理與分析,總結其相關研究成果得出: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作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經濟基礎,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資源來源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的分析研究,二是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規模與結構的分析研究,三是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效益進行分析研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是農業科技創新需求,其主體包括農戶和農業企業,相關研究也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農業科技創新的組織制度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其承擔的任務一方面是對科技新產品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在于分析研究現階段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輸出端是應用,其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農業科技的供給側,并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研究,即模式、推廣主體和推廣體系。
二、農業科技發展的阻礙因素分析
1.農業基礎依然比較薄弱。農業基礎條件差,設施薄弱,裝備落后。科技進步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不相適宜。2.農業科技體制亟待改進。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工作涉及部門多、層次多,科技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效率不高;產學研聯系松散,農業科技協調創新培育重大成果的機制尚未形成;學術評價體系和導向機制尚不完善等。3.農業科技供給側結構亟待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融合度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業科技成果產出和供給側結構不能更加有力地支撐農業結構轉換和扶貧攻堅的現實需要。4.農業科研滯后于科技發展需求。從農業科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其所承擔的使命來看,農業學科發展不均衡,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尤其是公益性領域和新興學科的發展滯后于科技發展的需求。
三、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不僅能夠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科技成果,同時還能夠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科技創新人才,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側需求,所以還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關鍵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1.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功能和定位,合理規劃和利用科技資源。
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應合理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功能和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定位,農業科技創新措施的實施應緊緊圍繞其發展目標,在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合理規劃和布局科技資源與項目,引導科技資源的有效聚焦和整合,注重各創新要素的有機銜接和相互促進,優化科技布局力量。
2.完善科技計劃管理和投入增長機制。
理清市場和政府投入的邊界,充分發揮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兩種力量和兩種資源。對于受益主體明確、市場調節有效的研發與創新,都應該充分運用市場調節機制,大膽地讓市場去調節。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及能力建設
科學規劃建設一批布局集中連片、生產設施先進、體制機制健全、示范帶動效應較強的省級科研院所,以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4.加強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研究創新
積極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全過程,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加快信息化對傳統生產模式、產銷關系的提升改造,完善災害預警防報體系,推進農業信息化等領域。
5.加強農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為了引起更多的創新性人才,應建立激勵創新的人才評價制度、促進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通過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對科研單位從事科研、管理、推廣服務咨詢等的各類人員實行分類管理,采用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人才創新隊伍。通過實踐鍛煉及“走出去”“請進來”等途徑,造就一批具有科學前沿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一批熟悉業務的農業科技管理人才,一批適應現在農業發展趨勢、支撐精準扶貧的農技推廣人才。
6.強化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
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并加入國家農業科技協作網和國家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開展與國家級高水平農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共享科技資源和平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農業領域重要規劃,鼓勵有實力和條件的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到國外開展農業科技項目合作,并在國外建立農業科學研究基地,促進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對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還應加強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科研院所在農業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等方面來體現科技化、工業化、集約化、商品化和產業化的現代特征很大,應加強農業機械運用,充分發揮其便利性、快捷性以及實用性等特點,使每個農戶、家庭農場、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業企業能從心底里接受新型農業機械對農業的巨大促進作用,不斷加強科技人員的教育培訓,提升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還應加強農戶的培訓,使其掌握農機具以及新技術的運用,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參考文獻
1.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對現有農業科技體制進行改革[OL].
2.李洪文.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03).
3.李洪文,黎東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0).
4.李洪文.淺析高校學生干部應具備的素質[J].科技咨詢導報,2007(25).
5.關高峰,楊軍,李洪文.“綠色稅收”與可持續發展[J].科技創業月刊,2005(07).
6.李洪文.基于TOPSIS法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 2014(03).
7.李洪文,曹瓊,李成標.農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3(14).淺談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管理[J].
8.李洪文.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03).
9.李洪文,李成標.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18).
作者:逯曉敏 倪志敏 單位:1.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 2.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