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科技人員參與扶貧惠農活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筆者在林果業科技研究與推廣實踐的若干經歷為論據,論述農林科技人員參與扶貧扶智與強農惠農的途徑,即在農村調查中注重發現技術問題和科技推廣盲點、弱點,立項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研究,將研究成果創造、加工成農民樂于接受的模式和載體,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出去,產生經濟效益。
關鍵詞:扶貧扶智;推廣應用;強農惠農
農業科技人員在扶貧扶智與強農惠農行動中的作用,應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支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推廣技術,攻克農村農林科技推廣盲點、弱點,實現科技惠農富農。本文將以筆者在農村林果業科技推廣實踐中的體會為素材,探討科技人員參與扶貧扶智與強農惠農的途徑。
一、深入調查,發現問題
農村農業科技推廣的盲點、弱點和難點在哪里?應該設立哪些具體項目?只能通過調查研究來確定。
(一)寧縣黃甘桃栽培保種研究
寧縣黃甘桃是寧縣的傳統地方優良桃品種群,以前主要在九龍川栽培。進入本世紀以來,寧縣黃甘桃發生了以品質變劣、市場無貨為特點的栽培衰敗,危及黃甘桃種質資源保存。從2006年開始,筆者利用業余時間深入九龍川及全縣各地開展專業調查,發現實生繁育(導致品種變異)、花期霜凍(九龍川是個聚霜窩子,來自西北方向的寒潮進入后很難出去)、技術不當(例如短枝修剪導致黃甘桃絕收等)、產后處理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以這些問題為導向,確定以品種選優、避霜規劃、技術研究、產后處理作為研究方向,開展了長達10年的研究,取得了優選品種、避霜規劃、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
(二)品種和授粉不良核桃高接改造
2018年,在扶貧培訓中發現寧縣各地存在大量的成齡低效核桃園,不掛果或者產量低、品質差。觀察分析低效核桃園的成因,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實生苗建園,品種變異、雜亂,成齡多年產量很低,品種以取仁困難的隔隔核桃多;另一種是農民從市場上購買的嫁接核桃苗,品種不清,未搭配授粉品種,也不結果。
(三)寧縣苗林培育產業的問題分析
在長期深入基層指導林業工程和2018年下鄉扶貧培訓過程中發現,寧縣苗林產業存在育苗產業多與市場脫節、大苗培育技術應用不當、山地造林樹種單一、有的造林成活率低、林地和林權管理需要加強等問題。為此,撰寫了《寧縣苗林培育產業出現的問題分析》,對參訓農民做了講授。
二、專業論證,專題研究
找到了農村農林業某一方面科技推廣的盲點、弱點和難點,就要進行專業論證,立項開展專業研究,尋找問題解決的專業措施。
(一)黃甘桃栽培保種研究成果案例
避霜地形。筆者在黃甘桃保種研究中發現,寧縣盤克、金村、九峴和正寧的五壩塬等地的桃和蘋果很少受凍。調查其原因,原來這里海拔高、并處于子午嶺森林的包圍之中,氣溫變化遲緩,節氣遲,桃、蘋果開花比前塬地區遲15天左右,清明前后的寒潮到來時這里的桃、蘋果還處于休眠狀態,故不會發生花期霜凍。此外,在前塬地區,也存在一些避霜典型:寧縣城西山的馬坪和瓦斜塬、北山的廟咀坪和南義塬,這里的地形特點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然徑流的流動方向是奔向東南方,在具有本特點地形的高凸處的黃甘桃相比于西面開口、東高西低、南北接塬的九龍川和湘樂川,在歷史上花期霜凍很少,在2018年桃花期遭遇50年以來罕見特大霜凍中有少數桃園保住了部分花果;湘樂川2018年清明前后最低氣溫(-7.9℃)比西塬低2℃;2018年寧縣西區的和盛鎮吳家村,一處蘋果園凍害輕微,考察其地形特點,也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然徑流奔向東南方。這些事實說明,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自然徑流奔向東南方的地形的高凸處是寧縣前塬地區的果樹避霜地形。其原理是:來自西北方向的寒潮比重較大,它在向東南方向移動中會沿著自然水文線(自然流水線)——即胡同、溝壑向低凹處快速前進,遇到坑凹地會沉積其中,遇到上坡地會減速前進,所以,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大地形下的自然水文線以外的塬面高凸處、能避西北風的塬邊高梁,是果樹避霜地。長梢修剪。2014年,九龍川黃甘桃豐收,但是桃農周永興的4畝黃甘桃園卻沒有1顆桃子,問題出在哪里?研究發現其采用短梢修剪的方法。村民反映,1990年代九龍川組織人到天水參觀人家的桃樹管理,學會了短梢修剪技術,回來運用到黃甘桃上卻不起作用。經調查發現黃甘桃果實梗凹深、果梗短,成熟期的果實主要分布在結果枝前段的細稍上面,并將母枝拉彎陷入梗凹內,或將果梗凹附近壓出深深的枝痕。短梢修剪的問題是將結果枝前段的細梢剪去,留下后部的結果枝較粗,果實生長的拉力不能將其拉入果梗凹,卻將果柄拉斷了,于是出現絕收的現象。因此,寧縣黃甘桃就只能進行長梢修剪。塑膜套袋。筆者在黃甘桃塑膜套袋試驗中發現海拔較高的塬面塑膜套袋效果比海拔較低的馬蓮河川區好,海拔更低的渭河流域天水桃塑膜套袋失敗。由此可見,桃塑膜套袋是隴東高塬的特色。究其緣由,即使在塬面,見不到直射光的地方,黃甘桃的塑膜套袋也是失敗的,具體表現就是果面有水漬斑。由此現象分析,適當的氣溫、降雨、較高的紫外線(海拔越高紫外線越強)是塑膜套袋成功的前提,隴東高原地區的塬面恰好存在這些條件。
(二)苗林培育產業技術問題的解決案例
國槐苗的平茬和修枝問題。國槐苗頂芽弱,過冬易枯死,側芽接干會造成主干彎曲,其預防方法是適時平茬。但平茬過早則成活率低或平茬當年冒出的條子不旺,達不到養干目的。據調查,適宜的平茬時間,一般地應是國槐小苗移栽后的第3年春季發芽前,肥沃地應該在移栽后的第2年春季發芽前,這時候根系已經豐滿,平茬后冒條發旺,當年能長2m高。但是,由于農民不懂修枝技術,修枝強度過大,造成上下、左右生長不失衡,平茬后的部分國槐苗就出現主干彎曲現象。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推廣正確的修枝技術,即落葉闊葉樹修枝強度小樹以1/3為宜,大樹平不超過1/2。國槐平茬1年后主干已經養成,3年內一般不必修枝。
三、推廣成果,普及應用
農業、林業技術具有地理局限性,其他地區的技術無法直接應用到本地。這就要求農林科技人員必須重視農林實用技術的本地化研究。沒有經過本地化研究、驗證的成果、技術,直接推廣存在風險。農林科技的研究與推廣的關系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研究目的是推廣,推廣中間有研究,這是為什么要保留本地農林科技研究和推廣機構、養活一批本地農林科技人員的原因。農林科技推廣面對的是知識面較窄、沒有經過農業或林果專業訓練的農民,所以農林科技推廣的手段、載體必須與這種現實相適應。農林科技的推廣必須研究農民,研究他們的知識水平,研究他們的語言和興趣,研究他們熟悉的事物。在此基礎上,對科技成果、實用技術進行再次創造、加工,將科技成果、實用技術轉變成農民朋友喜歡的讀物、講座、展示等科技推廣模式和載體,才能起到扶貧扶智的作用。筆者面對寧縣蘋果、黃甘桃栽培推廣的困難,編寫出版了《蘋果栽培與病蟲害防治快板書》《寧縣黃甘桃優選品種及其栽培技術》2部科普著作,并發表了林業方面的一系列科普論文,在扶貧培訓中發放資料,制作PPT講授、推廣。
(一)《蘋果栽培與病蟲害防治快版書》的創作
在近30年的基層林果科技服務工作實踐中,筆者最深切、最持久的感受是普通農民學習現代蘋果栽培技術存在許多困難或障礙,原因是農民腦子里普遍缺乏果業科技的基礎知識,很難通過專業著作的自學掌握果業知識和技能。在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的諸多課程中,數學(高等數學、數理統計)、物理、化學(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是最重要的基礎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氣象學、土壤學、測量學、生態學、遺傳學、微生物學是專業基礎課程,果樹栽培學、果樹育種學、果樹病理學、果樹昆蟲學、果品貯藏加工學、果樹研究法是專業課程。大學生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從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學起,為學習專業課程鋪好路之后,才開始學習專業知識。農民在果業生產中直接應用的是果樹專業知識中的實用技術,不懂專業基礎知識,沒有全面了解果樹專業知識,不了解果樹專業知識體系,學習果業知識時就會有一種遙不可及的困惑感,看不懂深刻的專業書籍,于是普遍認為蘋果產業技術書籍、專業刊物“不讀不知道,讀了就迷惑;不學不會干,學了更難辦”,非果專業出身的農村干部也有這種困惑。但是,在果樹技術培訓中若不涉及有關基礎知識和理論、原理,也會產生技術應用上的“教條化”、死板硬套、不靈活等問題。多年來,寧縣蘋果產業開發挫折不斷,重要原因之一是果業科技的普及程度低。基于上述考察和分析,筆者和劉維洲工程師產生了基于農民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以藝術化的形式和大眾化的語言為農民創作一部偏文藝型的、風趣易懂的蘋果科普通俗讀物的欲望。經過8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蘋果栽培與病蟲害防治快版書》。其創作理念和特點是:第一,以農民喜愛的快板書形式總結、剖析蘋果科技,一理一書、一技一書,系統介紹,并在快板書的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按學術化的規范介紹了相應技術資料,繪制了部分圖解,努力做到雅俗共賞、相互照應;第二,編排順序和結構體系盡可能符合初學者的認知規律,先鋪后蓋、系統完整、深入淺出、由淺入深、法理結合、技術新穎,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文藝氛圍中享受果業科技知識的熏陶;第三,利用農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作為實例或比喻,多用農民易接受的活潑語言,多用類比、擬人化等文藝性筆法,輕松解釋深奧的專業理論,或畫出粗線條的知識輪廓,使農民對果業科技知其原理、懂其應用、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輕松接受,不至于因陷入繁雜的基礎知識大背景的泥潭而苦惱、退縮,也不至于因對技術原理認識不夠而陷入“教條”或盲目冒進。該書出版后,曾在早勝鎮扶貧培訓班和寧縣農廣校的培訓項目中做了講授和發放,贏得農民歡迎。
(二)《無授粉樹核桃園的改造技術》的講授
核桃是雌雄異花同株的植物,目前推廣的大部分優良品種雌雄花期不一致,有雌先型、雄先型之分,同株雌雄花開放時間相差10-15天之久,雌雄花開放不相遇或僅部分相遇,影響核桃授粉和結果,所以建園時應搭配授粉品種,沒有搭配授粉品種的核桃園要通過局部高接換種插入授粉品種。在向農民講授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代替,例如:你們的核桃園為啥不結果,原因就是你們沒有給核桃樹結婚。這樣一講,便提起了農民的興趣,接著詳細介紹了無授粉樹高接改造的詳細技術,普遍易接受。總之,扶貧扶智與強農惠農行動是廣大科技人員的責任。在這項工作中一定要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用貼近農民實際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推廣出去,將科技成果、實用技術轉變為農民脫貧致富、富農惠農的實際行動,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效益,以此激勵農民朋友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為改變農村面貌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張化民 單位:甘肅省寧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