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農機現代化的推廣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我國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農業生產水平就較高,農民的收入就增長較快,農民對農業機械的投入和購買的數量較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速度相對就比較快;而對我國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比較慢,農民擁有農機的數量較少,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低,農民增收相對來說就比較慢。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東部地區耕僅地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2.1%,但現代化農機的擁有量占全國農機總量的50.2%;西部地區耕地占23.7%,農機擁有量只占15.3%,相對較少。
在農村小型機械比較多,手扶拖拉機多,小四輪拖拉機正在逐年減少。大型機械少,特別是大型水稻聯合收割機和大型甘蔗聯合收割機少,這兩種大型機械遠遠不能滿足農村所需。“十五”以來,我國農用動力及農用運輸機械方面,已有較快的發展,但總體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比較滯后。現有農業機械化的裝備主要是運輸、加工占絕大多數,其他作業項目的機械裝備數量極少,配置上極不合理,產業化發展程度低,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
現在總體來說,我國的農業機械化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農機研發工作缺乏有效的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農村經營體制的變化,國家資金的投入也下降了,使得農機新產品科研項目相對減少,一些成果難以及時進行中間試驗付諸實施,大面積的推廣,加上農機產品開發、試制、試驗受季節限制,時間長,費用大,因此許多農業生產亟需的新產品難以較快地進入市場,減弱了農機化發展的力度和后勁。現有農機產品性能、技術、品種都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農業機械創新慢,機型結構不完善,整體科技含量低、性能指標不高,可靠性、適應性較差,制約了農業機械的推廣與發展,制約著中國農機產品最大空間的發展,影響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農民即使買得起現代化農機,也用不好。培訓機會較少,不能規范科學地使用操作農機,造成故障頻發、效率低下。同時,在農村農業機械作業使用不是很廣泛,農機具閑置現象,及非田間作業花費時間多,經濟效益不是很好,打擊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與農業生產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與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不相適應。
為了提升農機現代化在農業的推廣及廣泛的應用,更好的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解決各級領導的認識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要樹立大農機意識決策者應清醒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使農業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率,而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應該制定實現農業機械化長遠規劃和實施細則。
要加強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首先建立健全農機推廣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機推廣網絡。加強農機推廣網絡建設,發展推廣示范戶和重點戶,將農機專業人戶納入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的范疇;其次加大宣傳力度,搞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最后多渠道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建立農機化發展基金,創辦集科、工、貿、農于一體的有償服務實體。
要搞好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工作首先要加強農機新機具的研制開發,走科研單位與生產聯合的路子,將人才資源與資金、市場有機結合;其次要培育和壯大新的農機投資主體,用市場的手段引導非公有經濟組織成為農機科技創新的主體,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和外來資金參與農機投資領域;最后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盡快改變農機化發展資金不足,技術相對落后的現狀,加快農機化科技創新。
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我國地域遼闊,農業生產條件差異較大,因此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在推廣和應用中,就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把握好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重點地區、重點作物和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發展上進行突破,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東部地區可以將農業機械化生產范圍拓展到外向型農業、城郊型農業和觀光農業方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中部糧食主產區,可重點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提供農業機械化支持;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機械化、草原建設和草場改良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
必須轉變農民的思想意識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大大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可以使農民既是體力勞動者,又是腦力勞動者,這樣縮小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差別。實現農業機械化后,使農民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趕上甚至超過工人,縮小工農差別,鞏固了工農聯盟。實現農業機械化也推動農村的農業、工業、文化、城鎮等各方面的發展,從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農民增收。
今年是“十八五”起步之年,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精神加速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收入。科學規劃、明確定位、創新機制、轉變發展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新亮點,努力推動農機化實現跨越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本文作者:劉健鋒 單位:岑溪市三堡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