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了郎溪縣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在分析其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進一步促進郎溪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農業;成效;做法;問題;對策;安徽郎溪
郎溪縣地處皖東南,面積1105km2,耕地面積3.8萬hm2(其中承包耕地2.5萬hm2),林地面積2.93萬hm2,可開發水面面積1.4萬hm2;總人口3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8萬人。郎溪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種、養業的發展。近年來,為了促進郎溪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縣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現進行探討如下。
1郎溪縣生態農業建設取得的成效
1.1農業三品認證有新突破
農業三品基地由2006年的5個增加至27個,面積由2600.0hm2擴大至4.1萬hm2;三品認證數由8個升至30個,并申請瑞草魁茶作為地理標志產品加以保護,通過基地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獲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生態家園有新成效
從2006年開始啟動新農村建設,幾年來已有長足進步,新農村建設氛圍空前高漲。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新農村建設綜合示范點104個,編制示范點村莊建設規劃121個、集鎮總體規劃7個、村經濟發展規劃11個、示范村經濟發展規劃或“一村一品”發展規劃13個,成立村民理事會117個,建立鎮村文化活動場所142個,完成村莊內道路硬化49.4萬m2,實現改水3.4萬人,完成衛生改廁5704座,新建沼氣池3755口,修建排水溝近46.8km,清除垃圾、淤泥10.9萬t,拆除廢舊房屋、廁所、圍墻等路障4286處。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1.3農村生態環境有新改善
通過開展生態縣建設,探索出生態農業模式,使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等農業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全面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7%,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85%,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占比例進一步提升[1]。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單位面積耕地實際用于農業生產的化肥折純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防治技術使主要農作物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治次數每公頃平均減少30次以上,節約農藥費用300元/hm2以上,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
1.4生態農業監督體系有新完善
建立了縣農產品檢測站,完善了重大動植物疫病應急防控機制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有助于建立健全抽檢和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進一步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2-3]。
2主要做法
2.1加強宣傳
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對全社會進行環境法制和生態知識的教育、培訓,特別是對人口、資源、環境知識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宣傳,牢固樹立生態是資源、生態是商品、生態是優勢、生態是品牌的理念,強化各級領導干部與群眾的環保意識。
2.2抓好典型
首先抓住生態農業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開發典型,總結好經驗,并進行廣泛宣傳,做到以點帶面。以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為切入點,把生態農業建設與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區域布局特點,開展適合本區域的生態農業模式,如山地、丘陵區發展果園,林下養雞,平畈區發展稻鴨共育、稻田立體種養,畜禽養殖區開展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試驗示范,推進基地建設工作,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生態農業產業化開發工作,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激發干部群眾建設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帶動廣人民群眾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4]。
2.3開展生態農業模式探索
生態農業模式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技術支撐,是整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近幾年,通過開展生態農業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如濤城的豬—沼—茶(果)、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十字的稻鴨共育,東夏、梅渚的稻田立體種養,凌笪、姚村的果園養雞、林下養雞等立體種養、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觀光生態園等,促進了生態農業建設。
2.4利用項目帶動
根據郎溪縣實際,多方籌集資金,整合新農辦、能源等方面的項目資金投入,發揮部門協同能力,搞好生態農業建設。
2.5加強農業綜合執法
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結合郎溪縣農業生產實際和農資市場特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大農業政策法規的宣傳和執法檢查力度,強化對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各類制售假劣農資、銷售禁、限用高毒農藥和違禁畜禽藥物的行為[5]。加大畜禽產品的市場檢疫準入關,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打擊各種違法捕魚行為,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加大入市農產品抽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6實行獎懲措施
按照“誰受益誰投資,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對生態環境保護者實行獎勵,對破壞生態環境者實行重懲。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以承包租賃等形式加快丘陵、崗地和山場的綜合開發、開展生態農業模式的探索、研究與推廣,三品一標基地建設與認證的獎勵。
3存在的問題
3.1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
雖然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單位面積耕地實際用于農業生產的化肥折純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但仍超出發達國家設置的225.00kg/hm2的安全上限。全縣農藥年使用量達到300t(純量)以上,造成不同程度地大面積農田污染。地膜、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的污染也呈逐漸加劇趨勢,給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及經濟建設帶來不良影響。
3.2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生態農業建設基礎性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部門、企業、農民受自身素質的影響、經濟利益驅動,只考慮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生態利益,更不愿意增加資金投入,造成資金投入匱乏。同時,各部門從自身角度抓示范點,示范點多而分散,資金難以整合,生態農業建設難以見到綜合成效。
3.3科技含量水平低
盡管郎溪縣近年來農產品優質品有了長足發展,但農產品優質品率還不夠高,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過小,種、養殖業食物鏈、產業鏈循環橋梁未能很好形成,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生態農業模式未能得到很好推廣。
3.4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
生態農業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相統一的,不少干部與群眾在認識上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對生態農業的內涵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破壞嚴重后果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廣闊的前景認識不足,片面認為生態農業經濟效益低。
4對策
一是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力度,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建立政策支持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需要政府適當的資金支持與補助,否則建設緩慢,難度大。三是加快生態農業建設。堅持以三品認證和農業三品基地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平,打造地方品牌[6]。四是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進一步完善測土配方施肥體系,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秸稈收集、加工貯存新方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推廣果園養雞、稻鴨共育養殖等多項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大力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庭院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五是完善監督體系,加快農產品檢測站建設,完善重大動植物疫病應急防控機制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建立健全抽檢和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
5參考文獻
[1]劉明,張新生,陸小雪,等.桂林市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1):42-44.
[2]朝克圖,關勇,王崴,等.興安盟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2):110-111.
[3]殷志明,劉漣淮,曹安輝,等.漣水縣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分析評價與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3):50-52.
[4]宜慧,趙言文.淺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生態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8(11):108-111.
[5]岳德連.肥東縣生態農業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6):222-224.
[6]陶西文.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28):9047-9048.
作者:尚健 單位:安徽省宣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