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防護林建構的效果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杜正忠、王曉玫、孫紅 單位:吳忠市利通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吳忠市利通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林帶的走向是由主林帶和副林帶所組成。主林帶垂直于主要害風方向,副林帶垂直于主林帶。主、副林帶所形成的網格,一般呈長方形或者方形。林帶的間距是指主林帶和主林帶或者副林帶和副林帶的距離。在平原地區,主林帶間的距離約300m,副林帶間的距離約600m,網格面積要在10~20hm2。林帶的寬度指林帶兩側的邊行樹木間距離,加上兩側,約1m的林緣寬度。一般情況下,選擇兩側2行以上的行道樹,2行林帶的寬度在3m以上。林帶與地形地貌要實現有機的結合。林帶的設計要和護路林、護岸林、環村林及成片造林帶相結合,既節省耕地,又構成了綜合的防護林體系,同時擴大了防護作用[3]。
農田防護林建設的效益農田防護林的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效益。農田防護林是由林木組成的。林帶樹木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CO2釋放O2,同時還可以吸收工廠以及汽車所排放的硫化物、氟化物及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如臭椿和旱柳可吸收SO2;刺槐和銀杏等具有較強的吸Cl2能力;桑樹可吸收鉛塵;紫杉可吸收HF等。農田防護林還可對農田周圍的溫度有調節作用。春秋季具增溫作用,平均增加溫度0.5~2.0℃;夏季有降溫的作用,平均降低6~10℃;冬季可升溫,幅度在1~3℃。農田防護林因其高大的樹體結構所形成的屏障,具顯著的防風功能,防止大風對農田作物的危害,尤其是對暴風雨具有很好的防護作用。林帶可降低風速,使得林網內的氣流間的交換減弱,蒸發量減少,產生增濕的效應,可提高相對濕度5%~10%。
水文效應。農田防護林具有很好的水文效應,主要表現在減少徑流和減少蒸發量方面。林帶的樹體對雨和雪有截留的作用,可延緩地表水的徑流速度,從而增加降水滲透性,使地表的徑流減少,減少泥土的流失與河渠的泥沙淤積,產生較好的水文效應。
社會效益。農田防護林建設后,則增加了木材的蓄積量,為木材加工業提供原料保障,既使得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加了,也大力支持了地方的財政。在木材加工過程中,余下的邊角料和廢料也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中的培養基,用以培育木耳、香菇和金針菇等,既延長了產業鏈條,又拓寬了農民朋友的增收途徑。
經濟效益。農田防護林一般在營造后的第3年,就可以發揮防護的功能。農田防護林對農田作物的增產達5%左右。農田防護林林帶脫落的枯枝落葉,埋入農田土壤中,在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可增加農作物產量。農田防護林建設使得農田收益明顯增加,同時防護林本身的木材收益也相當可觀。如果在農田防護林建設中,使用經濟林木,或者經濟林木與用材林木交替配合使用,則經濟效益會更加顯著。
存在的問題
對農田防護林建設的意識不夠。農田防護林是保護農田的重要屏障,但農戶對農田防護林的作用認識不足,沒有將農田防護林作為一種科學的農林間作模式來看待,而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另外,一些農民錯誤認為農田旁邊種樹,占去了農作物的種植面積,而沒有認識到,農田防護林擴大了復種指數,提高了農田土地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保障了農田糧食的穩產、高產,增加農田收入,同時還可提供大量木材。
農田防護林林帶的結構不夠合理農田防護林建設。一般比較重視時效性,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林業部門都希望盡快看到林帶成型。因此,在造林的過程中,多以速生林木品種為主,不能嚴格按照科學的林帶規劃執行,同時造林時間均集中于一個時段,造成年與年間的造林不平衡,銜接性不強,林帶的林齡過于同一,如果同期更新,則會造成農田防護林的斷代,從而影響農田防護林防護功能的連續發揮。
林帶樹種的單一易導致病蟲害大發生。縱觀農田防護林建設,發現林帶的樹種均以速生楊樹為主,樹種單一,林帶群體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差等。簡單的農田生物多樣性,使得農田生態系統中缺乏維持種群間動態平衡的食物鏈網,病蟲害的發生較集中。如果使用殺蟲劑,則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系統內種群的減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4]。
總之,農田防護林建設相當重要,但農田防護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要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真正起到防護林作用,充分發揮其功能。針對目前防護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整治。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二是廣泛宣傳,增強林業屬公益性事業的意識;三是注重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四是科學合理的規劃林帶結構,調整樹種間的組合[4];五是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農田防護林建設質量和綜合效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