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建設狀況及進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胡小鳳 單位:盤錦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生態農業是21世紀農業發展的方向,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既適應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又符合農業發展的方向。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先后提出了有機農業、自然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等概念,并把它們作為新的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探索。由于這些模式都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理論,以生態、自然資源保護與農業協調發展為核心,因此統稱為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針對現行石油農業投資大、能耗高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缺點,從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角度提出的,有利于“三農”發展的產業體系。生態農業不是原始農業,更不是舊式傳統農業的簡單恢復,而是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發展農業的模式。發展生態農業是克服傳統農業和現代石油農業的弊端,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發展農業的一種新思路。
1盤錦市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
盤錦市地處遼河下游,屬河流沖積平原,是我國著名的優質稻米生產區。盤錦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有效積溫3500℃,年平均降水量為640mm,全年水資源儲集量0.8億m3,全年無霜期178d左右。全市土地總面積3749km2,耕地12.67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1.33多萬hm2;另有,草場1.67萬hm2,可利用水面1.0萬hm2,淺海灘涂3.33多萬hm2。盤錦市具有較為豐富的農業資源,有水田、旱地、葦塘、灘涂,既有廣闊的退海平原,又有豐富的水面資源,加上適宜的氣候條件,適宜開發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工程。
2盤錦市發展生態農業必要性
生態農業所蘊涵的理論和科技內涵,不僅對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解決農業發展深層次問題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確立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將成為農村改革的重要途徑。
2.1建設生態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生態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工作,對于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必須走生態農業之路。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是生態農業的根本所在,而生活質量的提高,包括豐衣足食,更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農村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生活寬裕所帶來的物質方面的增加,更要通過鄉風文明建設所帶動精神文明的發展,生態農業恰恰是鄉風文明的重要動力。生態農業遵循自然規律,利用生態系統物流和能流對生態系統要素進行高效配置,對生態系統結構和農業經營管理模式重組、優化,施行無公害的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產品的高產優質和環境優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2.2建設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人們為了滿足生產需要,以現有的資源為代價破壞良好的生態環境。如農民為了追求農作物高產,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造成大氣和水污染,建設生態農業有利于改善當前盤錦市不和諧的生態環境。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生態農業有利于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資源持續、有效與合理利用的最佳選擇,生態農業能夠推動相關領域產業循環發展,使農業融入一個良性的循環經濟之中。因此,它也是農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3建設生態農業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出現新的趨勢。人們對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更加敏感,更加關注產地環境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發展生態農業、實行清潔的生產方式迫在眉睫。
3盤錦市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多年以來,盤錦市因地制宜在全市推廣立體結構型、共生互惠型、資源多層利用型和種-養-加結合型等多種農業生態經濟模式,全力打造以“稻子、蟹子、鴨子、棚子”為發展模式的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重點放在發展優質稻米、大規格河蟹、鴨鵝養殖加工和設施蔬菜作為農業產業的“四子工程”。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降低農業資源消耗,加速建立節約型、生態型農業。近年來,盤錦市重點推廣試驗了十大新技術:一是推廣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二是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栽培技術;三是推廣稻田養蟹、養魚技術;四是推廣葦田“一育三養”工程(育葦、水中養魚、水底養蟹、水上養鴨);五是推廣生物農藥及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六是推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及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沼氣、養豬、棚菜、廁所);七是推廣稻稈還田、水稻留高茬及增施農肥技術;八是推廣水稻節水高產栽培技術;九是推廣林糧、林菌、林藥栽培技術;十是推廣水稻庭院、高臺無紡布、工廠化育苗技術。這些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和實施,不僅節約了農業資源,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而且對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還沒有全市鋪開,距離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實現生態農業還有一定的差距。
4盤錦市生態農業發展思路
盤錦市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如資源短缺、能源浪費、農業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峻、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以及化肥和農藥的長期或過量使用,加劇了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并直接影響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發展盤錦市生態農業。
4.1理清思路:著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
利用盤錦市是國家生態示范市,下轄的大洼縣、盤山縣是國家生態農業縣的優勢,進一步加快生態農業建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堅持農業開發與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提高開發水平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樹品牌,上質量,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重點以開發大米、蔬菜等產品為主,到2020年要建成綠色食品示范基地2個(大米、蔬菜);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0個(大米5個、蔬菜5個);綠色食品產品數量達到25個,綠色食品生產總量達到20萬噸(綠色食品大米15萬噸、蔬菜5萬噸),占全市食品生產總量的20%左右。
4.2采取措施:科技引領生態農業建設全面推進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生態農業的實踐中,既要不斷地總結傳統經驗,又要現有技術進行優化、組合,在提高技術效益外,要積極采用與生態農業配套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可行的科技成果,應用現代科技推動生態農業建設。高度重視科技人員的培養和發揮典型農戶的帶動作用,搞試點推廣普及生態農業。通過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緊密結合,切實把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生態農業建設中的科技含量。
4.3綜合保障:政策、資金扶持使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市縣各級政府要高度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事業。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對建設生態農業和保護農業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進行宣傳,宣傳國家建設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決策,宣傳“榜樣”———抓好建設生態農業脫貧致富的典型。積極調動農民的參與意識,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自覺性。在廣大農村,形成領導重視、農民參與的社會氛圍,加速生態農業的推廣實施。
財政部門應加大生態農業建設經費的投入,同時積極吸引企業等其他團體的資金,并通過政策的引導鼓勵農民自身投入。通過拓寬投資渠道不僅能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資金上的難題,還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開展相關的規劃、技術培訓、新技術開發與推廣等工作,進而提高農民施行生態農業的積極性。政府在鼓勵農民開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制定配套的章程,實施相應的補貼政策,更好地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
相信在盤錦市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三農”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全面規劃,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一定能夠提高盤錦市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并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