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領導和管理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從管理角度看,農業經濟管理是一種管理經濟的方式,不可回避政府、市場、制度三種手段,不能忽視法制、制度、政策、環境四個方面。文章從認識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入手,討論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并針對“關鍵要素”展開深入探討,從經濟管理角度探析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有關問題,利用“三種手段”,實現“四個方面”的基本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管理
1引言
農業經濟管理,即以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對象,實施合乎農業經濟發展規律、旨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管理,涵蓋農業生產的總過程,并將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手段滲透到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之中。目前,就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看,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顯然不同,農業經濟有其自身的特有規律。如在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經濟組織形式、基本經營制度等方面,農業經濟不同于工業經濟。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核心目標是農業經濟的高質高效發展,其中,關鍵要素是農業產品和勞務的質、量增加,前者關系到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問題,后者關系到農業生產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人與人的素質。優化管理實質上等同于兩個問題:其一,認識影響因素,厘清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綜合運用政府、市場、制度三種主要手段,合理整合并優化各相關要素,構建農業經濟良性運行模式。
2優化管理對于農業經濟發展重大意義
2.1技術:傳統向現代轉進的主要動力
在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典型特征是人力密集型和生產重復、分散、小規模的作業方式,近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牛耕與人力一直是農業主要的生產方式。事實上,這一傳統農業經濟結構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形成,歷史更迭中,囿于社會總體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農業經濟變革發展的主要動力———工具,一直未有技術上的革命性發展,而只在工藝上有所改變(宋代以后)。現代化進程中,以工業經濟發展為軀干的模式下,傳統農業經濟在資本積累、商品市場、原料供應、勞動力供應等方面,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包袱”和“阻礙”。相比而言,傳統農業技術在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早已達到了價值滿負荷的狀態。即在傳統農業技術條件下,各生產要素價值的利用已經達到了峰值,達到了一種“高水平的均衡狀態”,該“狀態下”,農業經濟運行處于“有效率但貧窮”尷尬境地,農業經濟很難再培育出新的增長點,也難以憑借自身演進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2.2制度: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1978年以來,農業經濟相關立法節奏加快,農業立法體系逐步建立,立法機制不斷完善。作為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制度成為討論農業經濟發展時的高頻詞匯。在超前發展的市場經濟面前,農業經濟相關立法還存在一定問題,有學者指出:其一,立法結構問題。農業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其在市場化過程中,缺少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作為規制和引導。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鄉鎮企業,其在發展運行中缺少完善的制度指引。其二,體系不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涉及多部門,按照職責管理權限劃分,都有一定的立法權限,易產生部門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沖突下的推諉扯皮現象。其三,微觀經濟視角下,制度供給不充足。除農業基本法、地方性立法和基本農業經濟調控政策外,關于農技推廣應用、農業風險防范、農民培訓等相關制度建設不夠完善。
2.3技術+制度: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有力抓手
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中看到,依靠農業自身發展力量,各生產要素的整合和優化是存在一定困難的,各生產要素無法處于高水平的運行狀態。在技術層面,現代農技研發與應用是傳統農業經濟進步的起點,而傳統農業僅僅具有“工藝改良”的能力,故必須借助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的力量來解決技術革新問題。資本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人口要素等,必須借助外力才能將其導向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機體之中,而這一外力便是管理:大到宏觀經濟調控、產業發展戰略、農場社會經濟結構,小到鄉鎮企業經營運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農民專業培訓等。簡言之,現代經濟要素的流入,以及各要素與農業經濟有機體的結合作用,需借助科學的管理進行。在制度層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保持長期不變、實質不變。但要結合新的農業經濟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在基本制度框架內,針對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應用、社會化大生產等,立體多元地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豐富農村經營方式,提升農業經濟活力。概言之,現代農業制度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升級的藍本,而制度在某種意義上講,既是管理本身,又是管理實施操作的核心依據。
3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四個要素
3.1資本要素
從投資主體看,農業資本的主要來源為政府、集體經濟 組織和農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其中最為主要的投資主體政府,其投資比例呈震蕩回落趨勢:20世紀70年代末為5%,此后3%~5%區間微調。從投資效率上看,相對其他投資領域,農業投資的成本效益計算對投資人吸引力有限,集體與農戶因傳統農業經濟模式積累有限,自行投資比例較低。從農戶財富積累角度看,石油、糧食、金融危機三向施壓,加之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等原因,“國內定價”讓位“國際定價”,導致低生產資料(如種子、農藥、化肥等)與農產品價格“逆差”長期存在,農戶積累有限。總而言之,農業資本相對短缺。
3.2人才要素
即便現今,走出山溝溝仍是農民一家的夙愿,人才向城市聚集,高端人才向經濟發達地區聚集。在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的強烈影響下,農業成為技術知識和社會知識應用的盲點,作為生產者,農民的知識水平不高。據統計,我國農村文盲、半文盲率依然較高。知識水平直接影響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亦對農業經濟結構產生著實質性的影響。而現實情況是:一方面農民知識水平本身不高,另一方面農民在個人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會選擇離開農業。據米凱•吉薩研究發現,“農業地區教育水平上升10%,離開農業的移民增加6%~7%,凈效應是提高農業工資的5%。”事實上,通過對發達國家畜牧養殖等產業先進經營模式考察可知,專業技能和優秀的管理能力對于育種、選種、養殖等所有環節都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3.3人口要素
人口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發展與人口存在著影響和制約關系。通常情況下,在兩者相互作用的規律中,人口與經濟會達到一定的平衡,適度人口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受傳統觀念影響,代際接續的生命倫理依然作為經濟之外的重要因素,持續對農村人口增長產生“不完全理性”的影響:農戶家庭添丁進口往往不是出于經濟上的考量。在家庭有限資源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對于相當一部分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是家庭未來希望的開端。一方面,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傳統的道德向計算、方便和長遠目標轉移,最終是較高經濟增長的結果。”另一方面,相對有限的資源投向教育,這也對生活水平和農戶經濟增長帶來了影響。
3.4法治要素
農業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故需在法治的環境中才能得到較好的運行。目前,制度規范不健全不完善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阻礙,維權意識不足、法治觀念淡薄仍是農村治理的難點。導致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弱勢”地位沒有改變,主要表現為:參與能力不足、自主經營不力、生產經營整體水平不高。誠然,經濟發展是法治發展的物質保障,但從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關系角度看,兩者是相伴相生、相互促進的。受傳統農業經濟基礎薄弱的影響,“熟人社會結構依然存在、宗法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薄弱和落后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法治進程處于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后天發展的障礙。”如馬克斯•韋伯所言,市場經濟是計算經濟,而法治就是其“計算”特性的最集中表達(如民商法)。計算不足,必然會影響甚至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
4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要點
4.1政府與市場
鑒于農業經濟上述特殊情況,筆者認為在一定時期內,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這并非將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割裂,而是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初期的必要選擇。理由在于:其一,受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影響較重;其二,農業經濟由傳統向現代轉進的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其三,三大產業中,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處于劣勢地位。大的經濟環境下,討論的是政府經濟管理權的理性收縮問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應先著重討論政府職能發揮的問題,有效政府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初期政策扶持、資金保障、技術支持等高效率資源配置優勢,強化資本市場培育,加速技術研發革新,構建金融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
4.2技術與制度
強化新型農技的研發與推廣應用,發揮技術引領作用,帶動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構建科學合理的產學研生產經營模式,深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價值,改變傳統農業經濟分散、粗放、小規模的劣勢,轉向集中、集約、規模化生產經營方式。制度建設方面,應著眼于對鄉規民約的改造,固化、傳承、保留傳統鄉規民約中的文化資源、道德資源等價值,并入現代農村治理結構,有效吸收到農業經濟制度制定之中,有效銜接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將現代農業制度建設與傳統鄉土中國的深層次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實現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自治之間的良性互動,真正建立有效的和適應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村治理體系。
4.3人才與服務
強化農民素質培養,綜合地區差異、產業特色、專業要求,強化相關知識技能培訓。落實村、鄉、縣常態化法制教育宣傳工作機制,提升農民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加強農業經濟發展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嚴守土地紅線、保護農業發展資源;建立重要農產品價格保護體系,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優化金融服務,拓展正規金融信貸覆蓋范圍;大力培育中介組織,構建“互聯網+”模式,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對稱度,促進農產品流通。
5結論
綜上所述,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應堅持一個目標、把握兩個著力點、兼顧四方面要素,綜合運用政府、市場、制度三種手段,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管理策略,實現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秀娟.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33-34.
[2]孔彥妮.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11).
[3]李海寧,王軍偉,邵陽.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587(3):20-21.
作者:李虹賢 單位: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