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建設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心,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1.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土地流轉、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多的實惠和便利,增強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力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幅達到10%。二是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農商協會的組織作用,鼓勵跨領域深入合作和同行業聯合發展,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力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數量達到88萬戶。三是加強業務培訓。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針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組織開展層次高、知識新、效果好的專題培訓,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今年力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5萬人次以上。
2.創新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是培育服務主體。構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促進公益性機構和經營性組織相互補充、協同發展。二是創新服務機制。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創新財政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項目化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三是拓展服務內容。堅持專業化、全程化、一站式的目標,創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信息、農資供應、糧食倉儲、農機作業等生產經營服務內容。
3.創新財政金融支農機制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機制。財政資金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園區、高效農業產業、農產品保供等重點領域傾斜。逐步優化財政支持方式,由項目補助向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轉變。二是創新金融支農方式。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機械、農業設施等各類權利和資產的抵押質押模式。優化無錫現代農業發展基金運作,重點支持一批成長性好、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大的現代農業項目。三是創新農業保險機制。推動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完善積極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改進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保險覆蓋面。
本文作者:潘龍洋 張芳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省雙城市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形式的循環農業戰略存在的問題
第一,雙城市鄉鎮有95%以上的農民在使用傳統坑廁,一直以來,農民用人畜的糞便來作農家肥,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經濟又利于作物生長。然而,農民自然堆置的農家肥時間長,而且在自然發酵的過程中養分流失較嚴重,造成很大浪費,這樣發酵的肥料一般都呈現“臟”、“粘”、“臭”現象,使用不方便,易造成燒根燒苗。再加上村民對畜禽尿資源處理不當,堆積成山,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影響了環境的整潔和村容村貌。第二,秸稈是農作物收獲后的副產品,其含有大量的有機碳和各種營養物質,是重要的有機肥資源。秸稈一直作為農民的燃料,這種無度的焚燒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源,損壞了土壤的墑情,且部分地塊已由于秸稈的集中燃燒而嚴重造成土壤有機質的大量流失,土壤結構的破壞而且危險性極大,極易引發火災,威脅到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第三,由于農民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固有的社會生活環境,固有的落后思想根基以及固有的生產氛圍,導致了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對循環農業認識不足,加之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以及技術支撐方面的不完善性,導致了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創新,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以及破壞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規范和完善雙城市資源再利用形式的循環農業戰略
(一)人畜糞便的綜合利用
第一,人畜糞便還是有機肥料的寶貴原料,經過高科技的研制,將其制成濃縮高效且無害的有機肥,這充分體現了循環農業戰略的本質,低投入、高產出、高循環、高技術的新型農業。可以采用厭氧發酵法,其核心技術是厭氧固氮發酵,厭氧微生物充分發酵畜禽排泄物并將其轉化為肥料。這種方法可以將畜禽糞便在通過厭氧發酵提取生物質能后,其中的N、P、K等營養物質仍留存在沼渣、沼液中,這使得肥料的營養成分更容易吸收,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減少化肥用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這不僅可以將循環農業戰略思想以高科技為依托,采用新的發展方式,依賴和諧的價值觀和發展觀,實現廢棄物資源的循環流動。第二,號召政府予以經濟扶持,改雙城市農村傳統坑廁為沖水廁,既利于衛生便于糞便的收集,又可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應用于生活中,引導村民去認識農業廢棄物的重要性,建立一種新的循環發展觀。
(二)廢棄秸稈的綜合利用
本文作者:葉菁1 翁伯琦1 雷錦桂2 作者單位:1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 2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研究所
循環農業基本內涵及其特點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其優化轉型與整體提升,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保障,但現代農業發展則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深入探討和合理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現代農業生產,不斷創新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從根本上轉變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是全國農業發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而從省域空間看,發展循環農業則是生態強省建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循環農業的定義和基本內涵
雖然國外已將循環經濟應用于農業,但是并沒有提出“循環農業”這一概念,因此,這一提法其實是國內的創造。國內“循環農業”一詞首先出現在2002年陳敏德和王文獻的《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文[13]中,但沒有對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詳細定義,高旺盛,翁伯琦,周震峰等先后提出了發展循環農業的思考與對策[15-17],郭鐵民和王永龍的《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戰略規劃思路與模式選擇》[18]中則詳述了循環農業的定義與概念。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循環農業的定義可歸納為:循環農業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基本規律,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4R”原則(即再利用、減量化、再循環、可控化)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功的經驗也已表明:循環農業就是著力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其主要通過農業生態系統設計與管理,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級化的循環利用,達到農業系統的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產業目標。就其要求而言:循環農業是以農業資源減量消耗、農產品多級利用和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等諸多環節組成的“資源利用—現代農業—資源再生”的閉合循環生產模式的工業型農業。除此之外,循環農業注重遵循“整體優化,循環再生,有效鏈接,高效運作”的原則,在生產管理上,其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要義的資源節約型農業;是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減量化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是以開發鏈合理延伸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的高效農業;是以科技進步與優化管理為支撐的現代農業。
2循環農業的特點
循環農業建設包括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循環農業園區建設3個方面。其主要特點:(1)合理優化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的提出是全國農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延伸,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2)高效利用的循環模式。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生產方式與運作理念,賦予農業廢棄資源以新的概念與內涵,形成了新的資源觀,從循環農業的角度考察,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之所以廢棄物堆積如山,這主要是因為生產組織不合理,棄之不用即廢物,合理用之即資源,農牧菌業廢棄物無疑是把資源“放錯了地方”,在循環農業的運作過程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廢棄物;(3)“4R”原則的實踐載體。循環農業是一個全新的策略,明確提出按照“4R”原則組織農業生產,要求物質能量資源循環利用;(4)形成閉合的運作回路。循環農業是循之有道、用之有效的合理生產模式,關鍵在于要通過對農業生產流程的分析,對農業生產流程重新加以組織,以形成一個物質和能量的閉環系統,在農業生產工藝流程的設計中增加了一個耦合———反饋的有效機制,從而使得物質和能量流的運動按照一個循環線路進行;(5)現代農業的高優成效。循環農業是涉及整個農業系統的良性生產運作農業模式,是優化集聚多元化資源為開發體的工業型農業。其不僅要有現代農業的高優性,更要有生態經濟的和諧性。
一、遷安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成效
依托國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突出“項目整合、技術集成、資金捆綁、全面配套”的發展思路,著力實施了“農業技術裝備整體提升”戰略。2013年完成國家農機購置補貼450萬元。建立健全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測體系。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種植模式、養殖習慣沒有徹底改變,產品質量、品牌意識還有待提高。農產品質量監管、應急保護、預警預報等體系建設還有待健全和完善。二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農業生產資料高位運行,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周期縮短,漲跌急速轉換,結構性、區域性、季節性供求矛盾依然突出,造成農業內部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面臨諸多困難,農民增收的領域還不寬,渠道還不多,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仍然是農業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三是農業投入水平與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協調。隨著遷安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投入農業上的資金增速較緩慢,與其它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在農業投入機制上還有待完善提高。
三、工作建議
1、總體思路和目標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穩中求進為主基調,以生態、高效、富民為主線,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和《遷安市東北部綠色崛起規劃》三個規劃,以規模農業建設為載體,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引爆點,創新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科技支撐,努力實現農業工作和項目建設上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打造唐山市乃至河北省農業強縣(市)。全年實施農業重點項目50個,新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0個,新培育家庭農場、種植大戶20個。
一、開展農用殘膜的清理回收工作
2014年我市地膜覆蓋面積大約15萬畝。應用量608.2噸左右,具體的應用作物為露地蔬菜、棚室蔬菜、烤煙、瓜類、棚膜的應用面積為11.9萬畝,其中蔬菜大棚1.3萬畝,水稻大中小棚育苗面積為10.6萬畝。我們積極開展工作,使全市的殘膜回收率達到92%。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組織得力
治理農田“白色污染”是一件大事,我市一直都將農田廢膜清理工作作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并納入到年度目標考核內容之內。對各鄉鎮要求要加強對農田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指定專人負責,分村進行落實。使農民能結合灌水、犁地、耙地、播種等對農田殘膜進行清理,把促進農民增收與農田環境保護宣傳相結合,確保了及時將殘留地膜進行有效地清理。
2、廣泛宣傳,積極動員
使用地膜在給社會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膜,容易影響土壤透氣性,造成土壤板結,阻礙水分流動和作物根系發育,影響農作物收成;還會纏繞農機,影響田間作業,長期下去會影響深層土壤,使土壤環境惡化,進而威脅人類生存。為此我們多次印發了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免費發放到各家各戶,并且我們環保站的工作人員親自到田間地頭,現場講解塑料地膜的危害以及再回收利用的好處,提高了農民的環保意識。
3、根據生產季節積極開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