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產技術推廣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增強法治意識,形成依法作為的共識
新修訂的《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了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履行的七項公益性職責,這就為各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明確了公益性定位,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據,是廣大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和工作準則。我們要積極宣傳《農業技術推廣法》、《江蘇省動物防疫條例》、《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切實推進依法治漁進程。把依法治漁、依法興漁作為強化漁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第一依據、第一方法,堅持依法開展各項漁業技術推廣活動,著力形成依法辦事、按制度管事的漁業技術推廣工作規范。既依法積極爭取廣大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的合法權益,又注重尊重漁民的主體地位、作用和需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樹立“以漁民為本”的推廣導向,按照新農村建設和現代漁業發展要求,圍繞漁民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產業的發展,改變就技術抓推廣、就推廣抓推廣的習慣做法,真正把漁民是否自愿接受、是否滿意作為漁技推廣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堅持應用示范和安全性驗證等程序,堅持按規劃、計劃推廣漁業新技術,真正使漁業技術推廣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二、增強大局意識,形成服務為本的共識
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作為地方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的直屬單位,作為國家在基層的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機構,承擔著為漁業、漁民提供公益性、基礎性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這就要求我們謀劃和思考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要充分認識國家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特殊性,既要置于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特別是江蘇海洋與漁業經濟發展的大局中思考我們事業的發展,又要置于全國乃至世界水產技術推廣的視野中謀劃我們事業的發展,還要置于江蘇水產技術推廣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長河中考量我們事業的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推動水產技術推廣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廣工作才有影響力和生命力。因此,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全省海洋與漁業工作全局,圍繞建設海洋與漁業強省、發展現代漁業這個大局展開,這是上級組織的要求,是我們推廣機構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是講政治的體現。這就要求我們把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作為我們工作的第一要求和第一責任,在服從服務于大局中積極建功立業。全省水產技術推廣系統要樹立“有為才有位”、“有實力的服務才是最有效的服務”的觀念,主動作為、積極服務。所謂服務為本,就是要主動服務、高效服務、創新服務和廉潔服務。即不要讓基層同志在我們這里受到冷落,不要讓事情在我們這里耽誤、不要讓矛盾在我們這里積累、不要讓單位形象在我們這里受到損害。歸根到底就是要貼心服務,只要我們真正用心用腦服務,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做推廣工作,我們的服務就一定是一流的服務。
三、增強學習意識,形成創新發展的共識
要樹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堅持加強學習,這不僅是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組織的要求,也是我們做好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客觀需要。江蘇全省631個水產技術推廣機構中,縣級101個,縣級以下516個(鄉鎮站509個,區域站7個)。機構編制數2439個,實際在崗人數2374人,編制內2319人,編制內人員學歷中專及以下827人,還占到36%,知識老化,專業結構單一的現象比較普遍,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亟待提高。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路徑,創新已成為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主旋律。當前水產技術推廣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要求,特別是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在水產技術推廣過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更加關注漁業物種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充分考慮水域環境的承載力、生產設施的承受力、生物資源的耐受力,避免因超負荷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要變單純的漁業生產技術推廣向生產、生活、生態提供綜合咨詢服務轉變,從產中技術推廣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延伸。為此,在抓好技術示范、推廣的同時,積極為各級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促進現代漁業發展做好技術支撐。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的有關規定,大興為民、務實、清廉之風,密切聯系基層群眾,深入鄉村漁區一線,加強調研指導。充分利用了解產業發展動態、掌握漁區社情民意的體系優勢,積極當好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參謀,強化在科學決策中的技術咨詢功能。要發揮生產服務功能,提供決策參考,引起領導重視,爭取政策支持。創新漁業信息服務形式,擴大信息服務范圍,豐富信息服務內容,提高信息服務時效和質量,為加快轉型升級,促進全省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四、增強系統意識,形成協同干事的共識
要進一步密切省市縣鄉四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聯系和合作,逐步形成協調一致、分工合作的良性機制,更好地發揮體系集成創新的作用。一是省站將積極牽頭組織協調市縣鄉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共同開展技術協作攻關,積極申報各類項目,以項目實施為抓手,以利益兼顧為路徑,充分利用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以及開展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聯合行動、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漁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聯合行動等機遇,加強上下聯系,強化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體系建設的功能,增強體系工作活力,更好地體現漁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龍頭作用。二是充分發揮體系技術、網絡優勢,以實施重大技術推廣項目為契機,積極牽頭申報重大科技成果,幫助基層推廣人員在爭取科技項目、申報科技成果和技術職稱等方面提供可能的便利。三是注重發揮多元化漁業推廣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打破部門之間、地方之間、產學研之間長期以來聯系不緊密、協調不充分的格局,鼓勵科研單位、漁民專業合作組織、涉漁企業和中介組織參與推廣服務,使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加強政產學研企的協同作用,在溝通中增進聯系,在協同中推進科技創新,在協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四是發揮系統整體作用,更加注重集成創新。水產技術推廣部門作為全省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主力軍,要更好地發揮示范、推廣、支撐、保障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尤其是實用新型水產技術的產業化、系列化開發,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
五、增強品牌意識,形成文化推廣的共識
新時期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不僅要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更要培植積極向上的服務文化。要通過創新思維,樹立“人才是根,服務為本,實力為王,效益優先”的新理念,提振精氣神,增強向上力,從機構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機構精神、服務理念、職工座右銘等方面著力構建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積極向上的服務文化。在建設服務文化的進程中,堅持高起點、系統性、全方位、長期性的原則,突出漁業服務文化的特色,著力解決機構服務理念、服務機制、服務管理和隊伍素質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努力實現服務文化建設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從經驗到理性的轉變、從零散到系統的轉變,體現以文化人,增強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提升整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形象和美譽度。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基層的探索經驗,善于發現先進典型,培植優秀范例,放大先進效應,樹立行業先鋒,提升行業聲譽,增強系統文化軟實力。今年以來,江蘇省站組織全體職工評選出漁業技術推廣精神“敬業、務實、協同、創新”,希望這八個字能成為江蘇漁業技術推廣系統全體職工的共同價值追求、行業精神和文化符號。今后,省站將聯合省漁業協會爭取開展江蘇省年度十佳水產技術推廣先進人物評比活動或評選江蘇省年度漁業十佳風云人物等系列活動,培植一系列典型,努力打造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公共服務品牌、提升推廣體系新形象。(本文作者:樊寶洪 單位:江蘇省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