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戶農業技術意愿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文獻回顧
有機農業是一種可以避免多種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雖然當前以有機農業全面代替傳統農業生產仍有較大難度,①但是在對水質影響較為顯著的沿湖庫周邊地區推廣有機農業仍是有效避免氮磷流失的重要途徑。此外,相對于精準施肥、緩釋肥而言,有機農業在農戶中具有較好的認知基礎。因此,本文對影響沿湖庫地區農戶對有機農業生產方式采用意愿的各種因素展開研究。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屬于廣義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關于農戶對新技術的采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1〕其中關于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例如病蟲害綜合管理、節水灌溉等技術的農戶采用行為,也有較多研究。〔2〕具體到有機農業技術,隨著20世紀90年代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其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相繼展開。Burton等(1999)基于二元Logit模型研究了英國237農戶采用有機農業農藝的影響因素,發現女性、年齡較小的、環境組織成員、從其他農戶處獲得相關信息的、自給自足型、家庭成員較多的農戶采用有機農業農藝的概率更高,而受教育程度變量的影響并不顯著。〔3〕Anderson等(2005)也基于二元Logit模型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75農戶有機農業采用行為進行研究,發現是否自行銷售、總銷售額、耕地面積對有機農業采用具有顯著的正影響,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變量影響不顯著。〔4〕Genius等(2006)基于三變量順序Probit模型對希臘237農戶的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政府補貼、環境意識、信息收集具有顯著的正影響,而農場專業化程度、年齡等具有顯著的負影響。〔5〕Gopal等(2011)基于二元Logit模型對泰國Mahasarakham省172農戶的有機蔬菜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婦女領導角色、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推動、社區與農民組織推動、培訓、對有機產品價格滿意程度、蟲害強度減少變量等均呈現顯著的正影響。〔6〕
Naoufel(2011)進一步研究了道德和社會關注因素對農戶有機農業采用行為的影響,〔7〕而Doris等(2011)研究了各種因素對早、中、晚期農戶有機農業采用行為的不同影響。〔8〕比較而言,國內關于有機農業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較少,李鎖娜等(2006)從宏觀上定性分析了江蘇省有機農業地區發展差異原因,認為環境既不是唯一影響因素,也不是主導因素,經濟和政策因素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9〕袁涓文等(2009)以貴陽W村為例,對農戶采納有機農業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定性分析,認為項目推動和培訓對農戶采納有機農業生產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10〕整體來看,國外多應用二元Logit等計量模型進行定量研究,從其研究框架設計來看其越來越關注更為深入的問題,但是不同研究者關于影響因素的選擇則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國內方面相關研究較少,僅有的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通過對沿湖庫地區農戶問卷調研,獲得其采用有機農業的意愿及其相關特征,并通過二元Logit模型研究影響因素,為提高農戶采用意愿、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提供參考。
二、理論假設
有機農業是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管理系統。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將有機農業定義為“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②本文將有機農業簡化表述為: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機肥、不使用現行高毒農藥而采用生物農藥、不使用滅草劑而采用機械或人工拔草的農業生產方式。相對地,本文將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農業生產成為傳統農業。一般地,與傳統農業相比,有機農業資金、勞動力投入較多,產量較低但是產品價格較高,整體收益較高,同時其產品價格受市場因素影響波動幅度較大,并且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從理論上分析影響農戶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的各種因素及其可能的影響。農戶技術選擇行為主要是經濟因素驅動,即作為生產單位的農戶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理性經濟人;〔11〕同時,農戶行為還受到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經濟因素方面,由于有機農業具有資金投入與勞動力投入較多、收益較高但風險較大的經濟特征,與這些特征相關的因素都將影響到農戶選擇有機農業技術的經濟利益并最終影響其對有機農業的選擇概率,從農戶個人、農戶家庭、外部因素等三方面識別此類影響因素。非經濟因素方面,對于有機農業而言,環境友好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健康是其重要特征,由于環境影響的外部性而沒有涵蓋在經濟因素內,但是這并不能否定部分農戶出于環境或者健康因素的考慮而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因此環境因素有可能對農戶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產生影響。
(1)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個人特征影響著其對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認知、勞動力機會成本等因素從而影響其對有機農業的采用意愿。具體來說,相關個人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等。性別因素。一方面,女性勞動力機會成本較低,從而有可能愿意選擇有機農業生產技術,Gopal等(2011)的研究表明女性擔任領導者的家庭更愿意采用有機蔬菜生產技術,〔12〕Burton等(1999)也得出了類似結論。〔13〕另一方面,與男性相比,女性更為厭惡風險,這不利于有機農業技術的采用。因此,性別因素對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的影響取決于這兩方面因素的相對大小。年齡因素。一方面,年齡較大的農戶勞動力機會成本較低,同時因其對我國過去不使用化肥、農藥的農業生產方式較為熟悉而對有機農業較為了解,并且相對而言其對健康因素關注較多,這些因素都使得年齡較大的人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另一方面,年齡較大的人一般不愿意做出改變,也就不愿意調整現行的農業生產方式,這降低了其對有機農業的采用意愿。受教育程度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科學認知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一般地,受教育程度對農戶選擇新技術具有正向影響。如林毅夫(1992)利用湖南省五個縣的500戶農戶數據研究了農戶雜交水稻技術采用行為,發現農戶的教育水平對農戶采用雜交水稻的概率有顯著的正效應。〔14〕Genius等(2006)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具有顯著的正的影響。〔15〕然而,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一般其勞動力機會成本較高,這又不利于其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因此,受教育程度是否增加有機農業采用概率取決于這兩方面作用的相對大小。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也會影響農戶的新技術采用行為,因為通過培訓可以直接了解某項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收益,從而增加其選擇新技術的概率。Gopal等(2011)研究發現參加培訓可以提高農戶選擇有機蔬菜的概率。〔16〕關于有機農業技術的采用意愿,與不曾參加過培訓的農戶相比,曾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更愿意接受新的技術,也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技術。
(2)農戶家庭特征。作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單元,農戶的經營特征將直接影響到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或者意愿。較多經驗研究表明:生產經營規模大小、家庭收入、家庭對風險承受能力的大小均對農戶采用技術有著顯著的影響。農戶的經營規模因素。以耕地面積表征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戶的經營規模。一般地,農戶的耕地面積越大,由于不同生產技術對其成本與收益影響越大,其對有利于提高收益的新技術的采用意愿越高。林毅夫(1992)在研究農戶采用雜交水稻技術中發現,農戶的耕地規模對于農戶采用雜交水稻的概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17〕Anderson等(2005)發現耕地面積對有機農業采用具有顯著的正的影響,〔18〕不過Genius等(2006)發現農地規模并無顯著影響。〔19〕家庭收入因素。一般地,收入較高的農戶,其資金的機會成本較低,同時,其對健康等因素關注相對較多,這均有利于其采用有機農業技術。Anderson等(2005)發現農場總銷售額變量對有機農業采用具有顯著的正的影響。〔20〕另外,非農收入比重較高的農戶,農業生產在其收入中的份額較小,其對農業收入關注較少,因此非農收入比重可能會降低其有機農業采用概率。不過Genius等(2006)研究發現非農收入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沒有顯著影響。〔21〕農戶家庭風險承受能力因素。由于有機農業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家庭不愿意采用。相反地,風險承受能力較大的家庭更有意愿采用有機農業技術。由于風險承受能力難以定量表征,現有研究中涉及的比較少,本文以“可承受的最大產量損失比例”表征其風險承受能力。本文選取耕地面積、人均收入、非農收入占比、風險承受能力4個變量作為影響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農戶家庭特征變量。
(3)外部因素。影響農戶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的外部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有機產品價格、有機產品消費市場、人才與技術支撐,相關信息的獲取等。本文選擇距離大城市距離的遠近來綜合表征這些外部因素。一般地,大城市具有如下特征:居民收入較高且對健康更為關注,相應地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較大;大城市科技水平較高,可以有力支撐有機農業發展所需的相關技術和人才;大城市對環境質量關注較多,對其周邊農業生產的環境要求較高,更有可能采取更大的鼓勵措施使農戶采用環境友好的技術。因此,距離大城市越近,越接近較大的有機產品消費市場,也越有較好的技術支持,同時信息獲取也更為便利,因此,距離大城市較近的農戶更有意愿采用有機農業技術。不過,Genius等(2006)研究發現,與城市的距離并沒有顯著影響農戶的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22〕本文以“是否靠近大城市”作為外部因素的綜合表征。
(4)環境因素。理論上,市場經濟中的農戶將按照經濟利益驅動選擇農業生產技術,作為外部性的環境因素較難直接影響其行為。但是,現實中,部分農戶可能因為其更為關注環境問題而愿意采用有機農業技術。本文以農戶對“種植業是否影響水環境質量”的回答作為其環境意識的表征指標,以研究環境意識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
三、模型與數據
1.模型構建
基于二元Logit模型研究農戶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因素。因變量為農戶對有機農業技術的采用意愿,如果回答愿意采用,則定義y=1;否則y=0。設y=1的概率為p,則y的概率密度函數為:f(y)=py(1-p)1-y,y∈{0,1}其中,p是各種影響因素即自變量的函數。二元Logit模型設定p與自變量的關系如下:P=exp(β0+β1X1+…+βkXk)1+exp(β0+β1X1+…+βkXk) (2)其中,β1為系數,Xi為自變量,即農戶采用意愿的各種影響因素變量。其中,βi的符號表征了自變量Xi變化對選擇概率p的影響,如果βi為正,那么自變量Xi的增加對選擇概率p有正向影響。對(2)進一步變形可得:1n(p1-p)=β0+β1X1+…βkXk (3)其中,等式左邊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不發生的可能性之比(即機會比)的對數,根據等式右邊,可以發現回歸系數βi為自變量Xi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機會比對數的改變值。通過最大似然估計得到參數估計值,基于得到的回歸方程,還可以預測一個具有某種特定特征(以一組自變量值表征)的農戶對有機農業技術的采用概率。
2.調研與數據
調研地區選擇。本研究對北京密云水庫周邊地區和山東沿南四湖地區農戶進行調研。密云水庫是北京市的主要飲用水源,為了保障水庫水質,密云縣工農業發展受到嚴格環境限制,有機農業成為密云縣發揮生態優勢發展經濟的重要思路,魚、蜂蜜、雜糧、蔬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但在糧食等大田作物方面尚有較大改進空間。南四湖地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過水區,2009年其水質為IV類水,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總磷、總氮,周邊地區農業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氮磷流失對南四湖水質形成較大影響。而南四湖周邊地區農業生產技術的環境友好屬性較差。調研問卷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農戶對有機農業技術的采用意愿;第二部分為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環境意識變量。對17個村落250位農戶進行了問卷調研,得到有效問卷231份。調研農戶的特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摘要。可見,調研對象平均年齡為50.63歲,即調研時在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中老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為初中水平,而曾經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戶僅占31%。從收入來看,平均的非農收入占比達到了71%,即農業收入已經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環境意識來看,調研對象的平均環境認識為種植業對水環境質量影響較小。從調研過程來看,被調查者多認為周邊的工業企業或者養殖場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四、結果與分析
基于SPSS16.0對調研數據進行二元Logit回歸,從回歸結果可見,調研對象年齡、農戶家庭人均收入和地區虛擬變量回歸系數較為顯著,且均為正向影響。
(1)年齡變量對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該變量回歸系數為0.045,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年齡越大的農戶,越愿意選擇有機農業技術。這與Burton等(1999)研究結果相同。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與傳統農業相比,有機農業技術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年輕的農民多進城務工,其勞動力的機會成本較高,相對來說,年齡較大的農民則因務工機會少而使得其勞動力機會成本較低,所以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生產;其二,根據調研發現,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年齡較大的人,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從事的農業生產與當前倡導的有機農業有較多相似之處,對有機農業較為熟悉,因此相對于年輕人來說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
(2)農戶家庭人均收入對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該變量回歸系數為1.214,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收入越高的農戶,越愿意選擇有機農業技術。這與Anderson等(2005)研究結果相同,也與理論預期相符。
(3)地區虛擬變量對農戶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的影響,該變量回歸系數為1.75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即位于密云的農戶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這也與理論預期相符。位于密云的農戶,更接近大城市,接近有機產品消費市場,也可以獲得較好的人才技術支持,信息獲取方便。同時北京對密云傳統農業發展有較多限制而對有機農業大力鼓勵發展。相比之下,沿南四湖地區的微山縣工業經濟較強,附近農戶多到城里打工,對種植業更愿意采用省時省力的傳統農業;調研中有農戶說曾試驗過有機農業,但是技術比較復雜難以掌握所以后來又放棄了,這也說明密云縣因臨近北京而有較好的技術支持從而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
(4)環境因素對農戶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的影響,該變量回歸系數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環境意識并沒有顯著影響農戶的采用意愿,某種程度上說明即使部分農戶認為種植業對水環境有較大影響,也不會采取更加環境友好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這說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環境污染的外部性沒有納入市場體制,農戶不會因為污染環境而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農戶在選擇生產技術時仍然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對環境問題的認知與環境意識尚無法影響其行為選擇。此外,其他自變量回歸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性別、受教育程度兩個變量的理論預期并不確定,所以結果與預期基本相符。
五、結語
其一,年齡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方面因為年齡較大的農戶勞動力機會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因為年齡較大的農戶從事過20世紀80年代的農業生產而對當前有機農業較為熟悉。從研究結果來看,當現在較為年輕的人若干年后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人員后,而其對有機農業采用意愿相對較低。因此,可以預期未來推廣有機農業的難度會相對較大。
其二,人均收入也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主要因為人均收入較高的農戶資金的機會成本較低同時對健康效應更為關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戶收入將相應地提高,將會有更多的人愿意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技術,這為未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創造有利條件。
其三,密云縣的農戶比濟寧市的農戶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因為位于北京周邊的農戶,更接近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可以獲得更好的人才與技術支持、信息獲取更為方便,同時城市對周邊農業生產有更嚴格的環境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的有機農業發展需要有機農產品市場需求來拉動,因此培育并壯大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市場有利于有機農業技術的推廣。
其四,環境意識變量對農戶采用意愿影響并不顯著。在環境外部性沒有內部化的條件下,農戶技術選擇行為仍然是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環境意識對其影響尚不明顯。因此,制定相應的政策將環境污染外部性內部化推動農戶更愿意采用有機農業等環境友好生產技術仍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性別、受教育教育程度、是否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耕地面積、非農收入占比、風險承受能力、環境意識變量對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影響不顯著。
可以從兩個方面拓展相關研究。其一,由于本文僅選擇了有機農業這一種技術作為研究對象,所以只能從農戶角度分析影響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因素,而無法通過不同技術之間的比較來分析技術特征對采用意愿的影響,如何考慮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特征對采用意愿的影響仍值得進一步研究。其二,本文主要對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進行研究,而采用意愿與采用行為仍然有一定差異,因此下一步可以對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