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部技術擴散生產函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國內外農業技術擴散研究現狀
1.1國外農業技術擴散研究現狀
20世紀初熊彼特基于變革對經濟非均衡增長以及社會發展非穩定性的影響而首先提出技術創新理論[1]。1943年,瑞恩和格羅斯有關雜交玉米擴散的著作發表后,技術創新擴散的理論在學術界確立了地位。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潛心于擴散研究,在農業經濟、地理學等多個領域都引入了其研究方法,擴散研究的基本范式也逐漸形成[2]。上世紀50至60年代,擴散理論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征是應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和數學模型用以描述、解釋擴散過程及其內在機理。技術擴散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人類學、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對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學派間缺乏對擴散研究的相互交流。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各學派擴散研究之間的傳統壁壘開始消失,彼此開始借鑒、融合相互間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關于擴散研究的成果大量增加[3]。擴散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農業技術擴散的內涵、技術擴散影響因素、農業技術擴散類型、農業技術擴散過程、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模式和模型等。
1.2國內農業技術擴散的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技術擴散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對技術擴散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工業技術創新的領域。直到目前,我國學者對農業技術擴散領域研究的廣度、深度都還有待加強,遠未形成系統化及規范化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也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農業技術創新內涵、農業技術擴散概念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辨析。如對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擴散、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等的闡述;除此外,研究者們對農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間的關系也較關注。第二,關于技術擴散影響因素的研究。許多學者認為技術本身的效益性、自然環境等都會影響農業技術擴散。第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推廣體系的作用及改進策略。第四,農業技術擴散速度的模型研究、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模式等。劉怫翔[3]提出了政府主導型和農戶需求主導型兩種模式。律研究發現,主要存在三種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模式:傳播型、指導型和交互型;模式的選擇主要依賴于該國或地區的政策制度、信息傳播手段、農戶素質及市場機制等因素。另外,國內有些學者對農業技術擴散進行了實證研究,例如林毅夫[5]對雜交水稻的擴散機理、制度因素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徐玖平[6]等建立了四川地區的旱育秧技術擴散模型對其進行了實證分析等。“三農”問題一直都是我國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農業技術擴散的相關理論,總結了目前國內外關于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其次,通過引入在農業經濟研究領域中廣泛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以四川省農業技術擴散的實際情況,實證分析了農業技術擴散及農業技術擴散速度和區域農業生產增加值的關系;最后,根據理論的總結和模型的計量結果,提出了針對西部地區加快農業技術擴散速度的相關政策建議及對策。
2農業技術擴散速度模型的構建
2.1農業技術擴散模型的建立
(1)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2)地區農業綜合技術擴散增長速度模型我們應用(C-D)生產函數模型,根據農業生產部門規模報酬近似不變的特點,本文假設農業產出的技術影響因子為中性。
2.2中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擴散速度的實證分析
2.2.1數據來源以及相關處理方法說明
本文把四川省農業部門歷年的GDP值作為生產函數的產出指標,勞動投入量是四川省同期的農業勞動力人數,記為L;函數的資本投入量為四川歷年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記為K。我們采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計算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地邊際產出彈性系數α、β,數據來自《四川統計年鑒2000~2010年》及《四川省1995~2010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所以采用Eviews軟件對四川省農業人均生產率及人均投資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
2.2.2農業技術擴散速度測定
應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分別采用線性化及非線性化方法對函數參數進行估計。
3加速我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擴散速度的措施
(1)選擇適宜擴散的農業新技術。首先,在區域農業經濟帶,應選用市場優勢大的農業技術進行擴散,比如該產品具有的品質高、口感好、外觀和色澤鮮、區位優勢明顯、耐運輸能力強等特點;其次,選擇適應性強的農業創新技術,以適應該區域盡可能大的溫差變化、土壤的差異性及蟲害威脅等;最后,農業技術本身的復雜程度也是影響其擴散效果的重要因素,應盡可能選擇種養、栽培技術復雜程度較小的進行擴散。
(2)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對農業技術擴散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體制已經不適應新技術的擴散要求,必須改革現有僵硬的農業科技體制,用市場強大的推動力給農業科技擴散加速,加快農業科技產業化進程。對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種養技術要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一方面,多渠道促使科技成果直接與農民見面,盡快將先進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新的獎勵制度,使農業科研單位、技術推廣部門的科技活動直接與自身利益掛鉤以提高其積極性,而且這樣也能使雙方的信息交流更及時準確,從而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加速科技擴散的速度。
(3)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運用農業技術的能力。首先,國家可以通過對農業專項資金的支持,通過涉農部門建立專業的農業培訓機構,經常性、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農業基礎知識及新技術知識的普及培訓,努力形成農業技術源——農業科技人員—農民的培訓網絡。其次,通過農業產業化、政府政策吸引等措施,為廣大農業企業及相關專業人才到廣大西部農村地區投資、創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與經濟環境,使農業生產逐步形成市場化運作,進一步提高西部農民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
(4)進一步從思想上重視與行動上加強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緊密合作,促使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的盡快轉化成現實的農業生產力。農業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是農業科學技術的最重要的來源地,政府部門要引入新的管理機制,引導科技人員注重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的時效性。同時,在科研院所內部、外部建立專門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構,努力加強與農業生產部門、涉農企業的聯系,促使農業科技成果盡快擴散到企業、廣大農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