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節水農業技術推廣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干旱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水安全狀況日趨嚴峻。目前,正常年份中國年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尚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農業是用水大戶,缺水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制約因素,農業節水至關重要,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現今,我國的節水農業發展的關鍵不是缺乏科技成果,而是科技推廣滯后,節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在技術儲備相對完善的條件下,節水農業技術擴散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農戶作為新技術的最終接受者,為什么對節水技術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影響農村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的因素是什么?對以上問題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綜述
“推廣工作是一個把有用信息傳遞給人們(傳播過程),然后幫助這些人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正確的觀點,以便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或技術(教育過程)的一種過程。”依據推廣的涵義,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首先需研究節水技術創新的擴散,要依據擴散規律研究如何干預擴散,哪些因素影響擴散,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影響,使節水農業技術擴散向著獲得較高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其次,應認真研究農戶行為及其改變規律,農戶是市場經濟農業生產經營的微觀主體,應明晰農戶行為及其改變的規律,了解農戶的技術需求,使傳遞的節水農業創新成果與農民的需求層次相對接,并采取措施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促使其改變態度,轉變行為,采納創新,實現依靠科技發展改變農戶自身與群體的目的。所以,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1)宏觀層次上的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研究(2)微觀層面上經濟主體的節水技術采用研究。本文從節水技術擴散和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兩個視角,分別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綜述。
(一)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研究綜述
1.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理論研究。節水農業技術擴散是以技術創新擴散的理論為基礎,主要以技術擴散的規律性研究為主。一項具體的高新技術,從采用到衰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采用新技術的人數隨時間變化呈正態分布,將接受者的人數累加,在時間趨勢上就呈現一條S型曲線,節水農業技術的擴散是一項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擴散的過程。因此,節水農業技術擴散規律也應遵循高新技術擴散規律。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不同信息傳遞機制下農業技術采用率的時間規律,提出“傳染病模型”,指出一些創新之所以比其他創新擴散的快,是由于這些創新本身的特性(相對優勢、相容性、復雜程度、可試驗性、可觀察性)使得他們被“感染”的概率較高。而羅杰斯(1995)的創新擴散理論研究指出只有創新者率先采用新技術,其他人看到由新技術產生的收益后將會自動傳播,由此提出“進步農民策略”理論,即技術推廣人員應主要將新技術傳授給進步的農民。奈爾斯•羅林(1998)針對創新擴散理論中的不完善因素:人口群體在心理特征、獲得信息能力和資源等的不一致性、散播過程的信息失實以及先采用者和晚采用者的不同報酬等,則提出了“目標群體策略”理論。另外,農業科技成果供求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農業發展的誘致技術變遷理論、內源發展理論等相關理論的發展為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2.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在實證方面,學者對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技術擴散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尋找出主要的影響因素。例如:哈格斯特朗(1967)認為,信息在空間上的“有效流動”是決定技術擴散的最重要因素。格里列希斯(1971)對歷史創新擴散的“S”形增長曲線分析,指出“S”形增長曲線由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決定。Caswell(1985)、Dinar等(1992)、XimingCa(i2004)、MariaMaucer(2005)對節水農業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節水模式的節水程度、市場網絡、水價、農戶收入水平、風險偏好、政府補貼等因素對節水技術的擴散有顯著影響。而Green(1996)的定量研究表明,水價并不是影響現代灌溉技術擴散的主要因素,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使用地表水等因素對現代灌溉技術的擴散有顯著影響。楊旭(2005)運用Logit模型以及層次分析法研究指出,在我國的節水農業推廣擴散過程中,會受到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狀況,農戶自身,節水技術,政府行為五個主要影響因素。在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國亮(2011)將其歸納為擴散源、被擴散的節水灌溉技術、擴散技術采用者三方面的影響因素。
3.節水農業技術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重視解決我國節水技術擴散存在的技術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朱希剛(1999)、顧煥章(1997)、韓洪云(2001)、衛明鳳(2005)等學者研究表明,由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經費來源無充分的保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偏低等因素,以及我國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的環節不能有效銜接,農業部門比較利益低,導致農業的投入不足,引起對技術需求不足;而我國長期以來自上而下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導致了農戶技術需求與科研人員及技術推廣人員對技術供給的認識脫節;由于節水灌溉工程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遠遠超過單個農戶的承受能力,且節水公益性強,保密性差,造成中國目前節水技術研究投入不足,技術推廣率低。即農業技術存在著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不協調的矛盾,而節水農業技術的矛盾體現尤為突出。對于解決此矛盾,黃季餛(2000)、朱希剛(2002)、衛明鳳(2005)等學者建議應當加強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并且應當從降低采用新技術的風險、提高新技術的經濟效益入手,重點在于完善我國的農業科研機制,提供農民真正需要的技術創新。
4.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及擴散機制研究。現有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業技術擴散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的而非技術的,加快我國農業技術擴散,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關鍵在于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對技術擴散機制有代表性的系統研究有:朱李鳴提了技術創新擴散引導機制,他認為,引導機制是由技術擴散動力機制、溝通機制和激勵機制組成的自動系統;傅家驥(1992)指出,技術創新擴散機制由供求機制、計劃機制、中介機制、激勵機制以及競爭機制所組成,他認為,在擴散過程中,這五種機制同時發揮作用,它們的合力決定著擴散的模式;武春友(1997)提出了技術創新擴散動力機制,他認為技術創新擴散的動力由推動力和牽引力合成,二者共同作用,推動著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我國應建立一個明確分工、充分競爭的農技推廣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應建立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核心,以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以解決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為主攻方向,以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為目標的科技服務推廣體系(黃季焜、胡瑞法等,2000;沈宏、王東升,2004)。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及其效益發揮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化流通體制,高素質的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以及農民的組織化,樓豫紅(2003)、龔宇,王璞(2005)等研究指出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問題的根源是利益的分配與不滿足問題;培育市場需求、加強政府調控管理及監督職能、水價調控手段、因地制宜選擇節水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等是建立協調的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必要措施。
(二)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的研究綜述
1.建立模型對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建立以效用和預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戶采納新技術行為模型,從理論上對影響農戶采納行為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如:Carey等(2002)考慮水價格和水市場等未來干旱程度的隨機性和經濟激勵因素的不確定性,建立灌溉技術采納的隨機動態模型,指出農戶只有在預期的水市場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時,才會采納節水灌溉技術。XimingCai等(2004)運用二階段隨機程序模型SPM,提供了一個分析平衡化有利情況下農戶最大化預期利潤和不利情況下最小化利潤損失風險的模式;考慮了未來水文狀況(不確定因素)對灌溉技術采納的影響并證明其影響顯著。Dridi等(2005)研究了在農戶和用水管理之間存在不對稱信息時,水資源分配和灌溉技術采納的激勵機制模型,研究指出逆向選擇降低了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被采納的程度;盡管在不對稱信息下存在逆向選擇,農戶仍有進行水交易的激勵,二次分配提高了水資源的分配效率并引致附加的采納現代化灌溉技術的需求。國內學者的模型研究中,黃季焜(1994)在生產函數中加入技術決策轉換變量,構造了一個受技術采用預期影響的投入產出模型。汪三貴(1996)、孔祥智(2004)對模型進行改進,引入信息變量、風險變量、機會成本、政策變量等,來分析在特定約束條件下農戶的技術采用過程。此類模型不考慮時期因素,屬于靜態模型的范疇,可通過引入經驗變量對模型進行動態化轉換(林毅夫,2008)。刑美華(2009)用多元選擇模型中的排序選擇模型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來判斷特征因素對技術采用的影響。在對于農戶技術采用決策分析時,現有研究主要運用博弈的方法,韓青(2005)運用“囚徒困境理論”分析得知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增加農戶選擇先進節水技術的預期,激勵農戶采用灌溉技術。方蘭(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個空間水資源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優化尋求項目區最優的水資源配置、管理和個體農戶對灌溉技術的選擇。
2.實地調查農戶采用節水技術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研究者分別從創新精神、資源稟賦和資源獲得的公平性、技術的適用性等角度對影響農戶接受節水技術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實地調查數據的分析,找出影響農戶技術采納的因素以及影響強度。Feder(1985)、AtanuSaha(1994)、Bonabana(1998)、MariaMaucer(2005)、Ervin等(1982)、劉紅梅(2008)、謝西玲(2008)、蔣曉茹(2009)等的研究證明了農戶年齡、教育因素、農戶經濟狀況等自身特征是影響農戶采用和學習農業技術的重要因素,它影響了農戶的風險承擔能力、資金使用分配決策等。而AtanuSaha(1994)、Green(1996)、MadhuKhanna(2001)、孔祥智等(2004)、林毅夫(2008)指出土地經營規模、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采納地表水等外部環境因素對現代技術的使用有顯著影響。Schuck等(2005)研究干旱程度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的影響;干旱程度顯著影響農戶采納更有效的噴灌技術。此外,Negatu(1999),MariaMaucer(2005)研究指出,農戶的信息渠道、信息水平和主觀風險因素是影響農戶采用和學習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要因素。韓洪云(2000)、于法穩(2005)、王克強(2006)、雷波(2008)等均指出:農業水價改革是調節農戶灌溉行為,促進農業節水實現的重要經濟手段,農業水價改革能有效促進農業節水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李艷(2005)、江煜(2008)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得水價的提高激勵了節水灌溉技術的采納。韓青(2004)、劉宇(2009)、劉曉敏(2010)、李佳怡(2010)建立影響農戶參與節水灌溉技術因素的Log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實證研究得出:水資源短缺程度、農業水價、政府扶持與否、信息便捷度以及農戶的風險意識均會影響農戶灌溉技術的選擇。謝西玲(2008)研究指出,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需求大,但節水灌溉技術供給呈現多元化格局;那些具有強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應屬于公共產品的節水灌溉供給,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呈現出現代灌溉和傳統灌溉并存、技術采納地域化、農戶主動性兩級化的特點。于素花(2001)研究指出,采納某項節水技術的節水效益回報必須大于該項技術的年金成本,且兩者差異越大,表明該項技術推廣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技術采納過程中的外部性,農戶在自利基礎上的微觀選擇并不會導致社會最優的宏觀行為;政府必須要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充分發揮其在重塑農戶行為動機和實現社會最優采納水平中的連接作用,引導農戶的微觀選擇,實現社會最優的宏觀行為(李圣軍,2008)。已有研究大致認為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影響灌溉技術的采用。
三、研究述評與展望
(一)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述評
1.研究視角方面。國內外學者研究多以經濟學、公共管理學以及相關農業技術學科入手;研究多以節水農業技術擴散規律和農戶的經濟理性為分析切入點;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對節水農業技術的空間擴散、對農民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和連續時間演變的農戶行為視角下的研究逐步重視并發展迅速。
2.研究方法方面。國外學者研究重視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并行;國內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分析研究中理論建構較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上,大量研究主要采用統計方法、線性方法、Logit模型、Tobit模型等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已經開始重視運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實物期權投資模型、期限分析等更為復雜的分析方法。對于調查對象和方法的選擇,以一次性調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為主,但近年來,學者們已逐漸重視案例式的過程研究,即通過案例和試驗的模式來考察一項節水技術從推廣設計到采用行為,再到技術影響后果的整個過程研究。
3.研究內容方面。國外研究已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研究內容中重視研究的實用性、操作性。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理論與方法的推介、擴散的影響因素、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進、農戶對節水農業技術的選擇等方面。研究內容比較集中,有助于對中國具體國情下的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問題清晰認識和有效解決。綜上,在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進行了諸多領域的探索,發展迅速成果顯著。未來國內研究應更加重視理論研究,進一步加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在研究方法上,可運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實物期權投資模型、期限分析等一些復雜的分析方法,同時,應加強案例式的過程研究,注重研究的系統性、實用性及操作性。
(二)研究展望
依據以上述評,中國的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正在不斷進步,研究的趨勢將從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轉向;從靜態研究向動態研究轉向;從傳統農業技術研究向可持續的節水農業技術研究轉向;從事后分析式的結果研究向案例式的過程研究轉向,從個體研究向組織和系統研究轉向。這些轉變體現了在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者對于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領域新的共識,也是農戶對節水技術需求的新反饋,同時,也揭示了未來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