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區域協同方針的提出,有效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文章探討了區域協同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闡釋了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最后提出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關鍵詞:區域協同;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戰略選擇
我國是農業大國,促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也是提高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經之路。在農業現代化全面開展的同時,一些欠發達地區依舊面臨著農業設施不完善、生產力水平低下等困境,如何依托區域協同發展政策,以點帶面地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增強欠發達地區農民的農業收益,逐步縮小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異,這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突破的重點。
一、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主觀與客觀多方面因素影響,只有全面分析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提出改善方針,從而轉變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1.思想觀念滯后經濟欠發達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較為落后,發展現代化的農業觀念也比較薄弱。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對農業經濟重視度不夠,近年來,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旅游業的異軍突起,使得很多地方的政府和農民開始將經濟發展重心向二、三產業靠攏,忽視了第一產業的建設,仍用傳統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發展農業。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農業問題尤為嚴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前景不容樂觀,重視二、三產業,忽視第一產業的惡性循環導致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農業經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1]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的小農經濟生產經營方式,使得欠發達地區農民養成了不思進取的習慣,缺乏與時俱進和創新精神,這種消極的思想觀念也嚴重制約著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2.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是農業設施,缺少先進的、完善的農業設施,就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獲取資金渠道少、農民自身出資能力弱、吸引社會關注度小,因此造成農業基礎建設落后、無法適應現代化農業建設要求等問題。此外,欠發達地區已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往往年久失修、破敗不能正常使用,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經營模式也嚴重限制了規模化、機械化的發展,大部分農村交通閉塞也嚴重制約著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3.產業結構不合理普遍來說,欠發達地區的種植業比重較高,經濟作物的種植較少,漁業、畜牧業等生產的水平也低于平均值。此外,欠發達地區日益向第二、三產業靠攏,第一產業的產值逐年下降。欠發達地區第一產業產值明顯低于其他地區,該地區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問題。造成欠發達地區農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有二:首先,欠發達地區農民信息獲取渠道少,無法洞察市場的動向,其次,政府缺乏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性,宏觀上的經濟指導不足。4.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農業的產業化,然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舊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獨立農戶為主,顯然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隨著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21世紀初,農業產業化跨區域經營就在全國各地普遍興起,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不僅沒有及時跟上時代潮流,還存在帶動能力弱、農產品基地布局不合理、農業服務不配套、市場發育相對滯后等問題,由此可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是阻礙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進一步拓展規模的癥結所在,也導致了欠發達地區農業的發展面臨進程緩慢,甚至是停滯不前的窘境。
二、區域協同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21世紀初,我國提出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規劃,打破不同省市地理方位和行政區域上的限制,從利益一致訴求角度出發,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區域協同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帶來新機遇,表現在戰略協同、組織協同與資源協同三方面,其中戰略協同是在政策和指導思想上對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推動互補發展,組織協同則是在政府統籌規劃下,形成涵蓋范圍大、覆蓋面廣的農業經濟發展鏈,資源協同是指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依托區域協同的優勢,在區域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和完善自身生產力。1.戰略協同2004年,北京率先提出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采取差異化、互補式戰略,推動以點帶面、以先進帶落后的產業協作方針。2006年,天津提出加強區域性建設的構想,強調與北京、河北地區的交通建設。針對農業行業,以京津冀地區為例,著重推進產業結構合理調整與資源配置的優化,在戰略上做到區域合作、協調發展。2014年,我國農業部部長韓長斌提出了增加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縮小農村之間差別、深化改革三農問題等建議,進一步推動了區域協同發展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現代化轉型。[3]從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規劃中可以看出,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依托地區戰略協同的優勢,讓經濟發達地區充分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以區域體整體環境為基礎進行合理布局與統籌規劃,減少區域內同構產業競爭壓力,加快自身建設。2.組織協同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想實現與發達地區的跨區域農業協同發展,必須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的統籌下進行區域間的組織協同,尤其是在農業經濟方面,需要建構跨區域融合農民、生產基地、企業等主體的農業產業鏈,產業鏈的形成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有效緩解信息流通不暢、宣傳平臺欠缺等問題。例如在2014年,河北省政府帶頭向北京、天津兩地農科院和高校尋求先進的技術支持,獲得了顯著的創新成績,此外,借助區域協同的組織優勢,河北的農產品源源不斷運往京津兩地,開拓了河北農業終端銷售市場,據調查,北京農貿市場上的80%羊肉來源于河北省,每年有350萬噸農產品也是由河北省生產提供的。[4]因此,筆者認為,區域協同發展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不僅在具體的資源、市場上提供幫助,還促使了欠發達地區農戶與發達地區企業的深度合作。3.資源協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區域協同環境下,還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可積極引進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與科學技術,例如河北省可借助北京與天津的經濟、資源,形成新要素的合理流動機制,大力發展本地農業經濟。筆者認為,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協同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人才資源,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機構可為欠發達地區輸送相關農業人才;二、市場資源,欠發達地區往往存在有貨無市的情況,導致農業結構失衡,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多、購買力強,可有效緩解欠發達地區農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三、資金資源,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普遍存在資金不足、政府投入力度小的問題,僅憑本地區的資金積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落后、發展滯緩等問題[5],因此,區域間的資金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物質基礎。
三、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結合區域協同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筆者認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戰略選擇應以上述幾大優勢為切入點。1.實施大規模生產經營戰略,使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欠發達地區縣域大多集中在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落后的省市,其經濟水平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因此存在生產活力不足、投資欠缺等問題,針對這種現狀,應該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經營模式,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嚴重阻礙了機械化、現代化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未來的農業發展方面,要實施大規模生產經營戰略,提高農業產品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動力。此外,大規模生產經營戰略有利于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由政府引導并提供農業經濟發展保障,有利于重新激發農民的生產熱情、有利于對農民進行集體化培訓和科學化指導。總之,突破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束縛,是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的首要選擇。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協調持續發展區域協同環境下,欠發達地區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區域內的一部分,需要著眼于區域整體發展而進行產業比重、農業結構的調整。從宏觀上看,欠發達地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低,農業經濟發展缺乏長足活力;從農業產業內部來看,欠發達地區的種植業較經濟作物、農業加工品、畜牧業、漁業相比,更受農民歡迎,原因在于種植業成本低、風險小,然而大量種植果蔬的弊端也很明顯,即農民收益小,難以真正改善農民生活、難以真正提高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因此,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應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一方面改善第一產業比重低的現狀,提高政府和農民對農業經濟發展重視度,另一方面,微調農業結構,引導農民向畜牧業、經濟作物種植等領域轉型,以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協調持續發展。[6]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的不斷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農產品種植之前,需要相關農業人才和經濟人才對上一年度的農產品經營情況進行系統的調查與分析,以得出具有科學性的指導結論;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專門的農業專家,對農產品進行實時監控和指導,以保證農產品高質量產出,農產品的經營更需要市場人才、營銷人才進行策劃。然而,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大多滯留在事業單位、行政機關等崗位,遠離農業經濟發展的第一戰場,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與人才不足的困境。[7]實際上,欠發達地區一缺資金二缺人才的情況并不是最近幾年剛剛出現的,長年累積下的問題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對其審視,筆者認為,只有實施人才開發戰略,一方面激勵欠發達地區固有人才的意識和潛能,促進崗位流通、擴大人才自主選擇權,為農業經濟發展主戰場源源不斷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進發達地區的人才,學習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總之,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重要戰略選擇。
四、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進行,不僅要依靠區域協同環境下正確的戰略選擇,還要通過全方面的具體發展對策與措施才能真正實現,筆者認為,基于區域協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對策要從政府、農民、農業經濟結構幾方面進行探討。1.學習區域協同環境下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經驗,政府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河北省邢臺縣前南峪在三農事務方面的財政支出日益增加,2014年一度達到2.2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34.9%,其中67%的資金被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重新規劃了大型灌溉系統、完善和加強了本地的道路交通等等。[8]總之,邢臺前南峪將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發展現代化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短期任務。筆者認為,欠發達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區域協同發展的優勢,調動政府的主導能力,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指導、統籌兼顧的指導思想。2.以提高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為目的,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素質農民是發展區域農業經濟的主體,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欠發達地區農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的問題,部分農民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的思想也嚴重阻礙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區域協同戰略要求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整體素質,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以更好地適應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的發展要求,欠發達地區農民素質影響著區域協同環境下區域整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筆者認為,可以由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建立一個基礎教育培訓班,其中發達地區提供教學支持和科技資源,欠發達地區負責宣傳和動員,主要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知識水平和現代化管理技術,為區域共同體培養一批有知識、會管理、懂技術的新型農民,促進欠發達地區的人才興農戰略思想,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幫助欠發達地區擺脫“人才欠缺——農業經濟發展停滯——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9]3.著眼區域協同整體性,加快欠發達地區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是調整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地區農業發展競爭力的根本措施。欠發達地區經濟結構失衡是阻礙農業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筆者認為,欠發達地區應立足自身的農業傳統,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經驗優勢等,積極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例如河南信陽即可主打當地茶葉資源,大量種植以茶葉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同時開發與茶葉有關的農業附產品,提高茶葉產業經濟效益。此外,宿遷市在2009年開展了保護耕地面積的活動,促使當地農業經營面積達到15.71萬平方千米,初步建成連接淮沭河、新沂河、汴河三大水禽養殖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帶,發展帶涵蓋了周邊大量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也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10]河北省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也可通過產業整合的方式,深化欠發達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同時促進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有序發展。
五、結語
區域協同發展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充分利用區域協同的戰略、組織、資源優勢,實施大規模生產經營、產業升級、人才開發等戰略,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欠發達地區可積極發揮政府統籌規劃作用,重視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群體素質的提高。只有以區域協同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欠發達地區才能不斷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杜云飛,連建新,張愛國,胡寶民.京津冀區域一體化視閾下的農業產業協同創新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9-13,38.
[2]秦靜,周立群,賈鳳伶.新形勢下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5(12):11-16.
[3]邢臺農業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03/15/5136053_496650556.shtml.
[4]梁齊偉.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5]孫朝暉,張以科.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農機化研究,2012(5):21-25.
[6]邢臺農業信息網.http://www.xt.heagri.gov.cn/news_read.aspx?id=29433.
[7]劉宇翔.欠發達地區農民合作扶貧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7):37-45,110-111.
[8]朱建華,周彥伶,劉衛柏.欠發達地區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0(4):137-139,143.
[9]周維現.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10]李軍.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作者:王峰忠 單位:邢臺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