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干旱災害影響農業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積極提升技術以降低干旱災害的影響
一是要致力于發展節水型農業,從而提升農田的灌溉率。要努力推行各類新型節水技術,不斷提升節水的力度。其重點要應當不斷推進灌區節水改造以及多種新型節水技術的推廣,從而強化對灌區的全面管理,以提升水的合理利用效率。節水技術的主要內容是積極推廣包括噴灌、滴灌、微灌以及灌區推廣渠道防滲等技術。當前,在生產過程中的管道節水技術已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但是存在問題較為顯著的則是大田作物如何節水。如今,在小麥灌溉中比較常用的為噴灌,但是對于玉米之類的高稈作物灌溉則應當采用微灌的形式。微灌不但能夠提升水的利用效率,讓農作物不斷增產,且對于不同的土質均具有相當理想的灌溉成效。全球各國的節水實踐已經證明了微灌是一種最為省水而且效果最為突出的一種先進灌溉技術。在我國干旱地區,十分迫切地需要發展這一技術。應當以保障當地農產品有所增產的基礎上,全面應用所有具有成效的節水技術以及更加先進的現代灌溉技術,更加合理地開發與改進水資源的配置情況,不斷提升目前灌溉工程所具有的灌溉效率,從而合理地推廣包括管灌、噴灌以及滴灌等技術在內的新型節水技術,從而在最大的限度上降低農業生產對于當地水資源之消耗,從而實現節水以及增產等雙個方面的目的。二是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積極推廣避災和減災等技術。要制定出更加適用、更為可行、更加行之有效的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案,通過將改造中、低產田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以高新節水技術的建設為中心,大力強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要針對當前我國防災減災發展中技術的推廣極為落后的現實難題,由國家積極加大資金投入的額度,在工程技術研發、農業基礎設施科技人才的培育等各個方面進行大力支持,并且在干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建立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體系,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應對干旱災害之能力。三是要積極運用各類高新技術以全面提升當地的防災抗旱等能力。要致力于提升抗旱工作的現代信息化工作水平,積極引入遠程自動遙測技術、3S技術、通信網絡技術以及數值預報、數據庫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從而為當前的抗旱工作提供最新技術的保障。同時,還可考慮引入現代生物技術,創建農作物抗旱栽培新型體系,主要包括了使用科學的方法來選育各類高產抗旱作物以及耐旱作物品種,這樣一來還能顯著提升農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資源之利用率,這對于全面提升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而全面提升抗旱能力來說意義十分重大。
(二)不斷改進完善抗擊干旱災害的制度體系
一是要深入健全完善我國的抗旱法律法規制度,從而保障抗旱工作能夠高效而又有序地開展起來。如今,在法制保障上,中國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為中心,以河道管理條例等進行配套的抗旱防災法律法規體系。在此基礎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開始陸陸續續地實施了一大批關于抗旱工作的配套性法規。健全完善的抗旱法規體系可以說是相關部門實施好抗旱工作的十分重要的基礎以及前提條件。通過強化抗旱法規制度建設的力度,能夠讓各地區以及各個部門在抗旱工作之職責以及行為規范變得更為明確,進而保障我國抗旱工作能夠高效、協調、有序地運轉起來。二是要健全完善社會化的抗旱服務機制,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抗災意識。抗旱服務組織理所當然地要成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要強化對各類抗旱服務組織的規范化管理,盡可能地發揮出長期可持續的抗旱效應。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我國全民抗旱減災教育,不斷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抗擊干旱的風險意識,以來來做好應對旱災的充分準備。
(三)運用經濟手段來抗擊干旱災害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是通過經濟手來加強節水工作,推動節水型農業經濟的發展。面對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愈來愈短缺的實際狀況,應當逐漸形成與完善水權制度。強化以取水許可以及水資源的有償使用機制為主體的用水管理制度體系,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來制定與落實更加合理的水價確定機制。與此同時,還應當形成農業產業節水激勵體系,運用經濟杠桿的突出作用,有效地杜絕各類水資源的浪費,實現更加合理地用水。二是創建新型農村金融制度以應對各類旱災。要積極拓展農發行的業務范圍,更好地發揮出政策性銀行所具有的積極導向性作用;要強化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為“三農”發展提供更為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要致力于深化農業銀行服務農業經濟之力度,推動對我國農村市場急需的金融需求服務,讓其能夠在積極支持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創建,大力扶持優質糧食工程與商品糧基地建設,大力開發新技術農業等,從而妥善應對好旱災等方面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三是健全完善和推廣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切實有效地防范與化解我國的農業生產風險。干旱災害屬于頻發性的自然災害,一旦依據商業化保險費率來核算保費的話,不管對于農民,還是對于保險公司,均為非常大的負擔。所以,一直以來,干旱災海始終游離在我國的農業保險責任范圍以外。所以,自從2007年開始,我國就開始實施中央財政大力支持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政策,明確了保險金額是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以及農戶個人三方共同加以承擔。然而,因為財政等方面的因素,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推廣不夠順利,在制度上亟待不斷健全完善賠付率,而且在承保的品種以及創建巨災基金等各個方面也和西方發達國家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政策性的農業保險事業往往能夠在預防干旱災害等農業自然災害之中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國家理應高度重視對農業政策性保險實施政策上的扶持,切實增加當地財政對于農業保險所給予的補貼額度,從而盡快地形成全國性農業巨災風險基金。與此同時,還應當積極鼓勵目前已有的商業保險企業參與到農村以及農業保險業務之中,并且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寶貴的經驗,從而持續推動我國的農業保險體系更加趨向于完善。
(四)落實農業干旱災害風險管理體系
要通過完善農業干旱災害風險管理體系,統籌協調做好抗旱救災工作。就經濟管理的視角而言,對于旱災所進行的管理應當從控制旱災往災害管理加以轉變,并且切實提升系統化意識、風險意識以及農業資源意識。要形成富有成效的干旱災害風險管理體系,合理運用各類舉措來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干旱災害的風險管理咨詢機構,從而為旱災風險管理的主體提供各類咨詢服務。
(五)健全農村農田水利管理工作
干旱災害的巨大沖擊將直接推動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并且加速水利工程建設的進程。面對著當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之現狀,全面總結各類經驗教訓,認真修訂符合我國農村水利工作實際的各項規劃,從而建立起政府引導的新機制,從而實現政府大力扶持、群眾積極投資、用戶參與管理的新機制。要通過強化我國的基本農田建設與水利設施建設,能夠持續提升自身抗擊旱災的能力。
(六)推進生態建設以實現生態平衡
筆者覺得,推進生態建設之根本目的并非只是簡簡單單的植樹造林,也不是單一地追求所謂的森林覆蓋率,而是要在實現避免旱災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我國北方地方旱區的干旱氣候條件就決定了這一地區所具備的生物特點。所以,致力于強化該地區生態建設,就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全面分析各方影響,從而探索出一條不僅能夠確保生態平衡,而且還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路。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在我國的干旱地區,農業經濟如果要取得很好的發展,防治與抵御干旱災害就顯得極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與深入研究克服干旱災害對農村經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走出一條綜合防治旱災、推動農業經濟取得發展的新路。
作者:張志敏 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