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發展農業合作經濟影響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如火如荼開展。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多地以農業經濟合作形式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產業化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通過現代化農業技術有效促進農業經營與管理,實現農業一體化健康發展,通過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相互結合方式,使我國農業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文章闡述了農業合作經濟基本概況及農業產業化發展改善情況,探討了發展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對農村的影響,分析了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農村發展關系
我國是農業大國,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新時代,各種高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農村發展仍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內容。在此背景下,分析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的關系,能有效幫助農業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好基礎保障,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農業合作經濟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形式之一,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符合我國農村當前發展狀況。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結合,能有效促進農業快速發展。了解農業合作經濟模式與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能針對性發展農業經濟,幫助農村擺脫貧困,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1基本概念
1.1農業合作經濟簡介
從20世紀70年代安徽省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保責任制,到現在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進步的象征。農業合作經濟是我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模式,通過農民自愿原則,按照合作經濟相關制度,將農業生產過程及加工環節、技術和銷售等一體化運行組織起來,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產品屬性及專業化商品逐漸穩定發展的經濟模式[2]。隨著農村體制改革不斷推進與深入,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我國農業合作經濟根據時代發展應運而生。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可改變農村現有狀況,促進經濟發展,實現農業與其他行業雙贏,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趨向穩定,農業合作經濟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改善現有微觀經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各種矛盾層出不窮。例如,隨著市場化經濟快速發展,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與現代化和市場化的生產力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在農業銷售等過程中,差異化非常明顯。又如農村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力有限,在實際農業發展中具有嚴重滯后性,對發展有很大限制。與專業技術及市場化同類型農產品相比,農村具有明顯劣勢。同時,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也會增加生產交易費用,提高農產品成本,嚴重制約農業經濟發展,通過農業合作經濟方式可以改善這一情況。第二,提供更多農業服務方式。農民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劣勢地位,大致可分為3個方面。一是對信息掌握不夠充分,甚至信息閉塞,無法根據信息判斷種植業或養殖業類型等。二是技術水平低下,生產成本增加,相較于其他高新技術專業化生產,農民個體經濟生產成本較大。三是資金有限,阻礙其發展壯大。雖然國家也有相應政策扶持及經濟幫助,但仍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因此,通過農業合作經濟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及多方位服務,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整體經濟水平及綜合競爭力,進而滿足農民個體多種需求。
1.2農業產業化簡述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經濟和市場為中心,主導產業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和要求,實現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生產,通過生產、加工、管理、產供銷等一體化的經營體系,促使農業發展不斷走向良性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式,使傳統農業進一步升級與創新,推動農業與科技相互融合進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將現代化管理方法與理念運用到新型現代化農業多個環節,進而提高經濟效益,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產業化經營方式,能有效推動農業發展。當前,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存在多種問題,其突出矛盾越來越明顯,例如,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信息閉塞,不了解農業發展動向,對生產經營存在顧慮,再加上受到傳統農業影響,技術利用率不高,缺乏專業技術支持。將農業產業化融入到農業生產中,有利于加快農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發展[3]。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一起致富,尋找更加廣闊的市場,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生產經營風險,最大程度增加農民收益,化解經營中出現的風險,不斷提升農民生產水平與生產質量,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與質量。農業產業化還能優化農產品發展模式,不斷優化農產品種類和產業結構,使農業向區域化方向發展,加快農業經濟發展。
2發展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對農業的影響
農業發展合作經濟與產業化對農業農村影響深遠。第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第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第三,擴大商品經營范圍,提升混合經濟商品種類與質量。
2.1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發展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對農村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整體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方式,使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更加完善。同時,拓寬農業發展市場,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與銷售等環節融入農業合作經濟,提升農村農業發展整體效益。
2.2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是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能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能在多個方面給予農民更多支持與保障,例如市場需求、價格等信息,在資金方面也會給予更多支持,最重要的是能提供完整生產保險業務,幫助農民提升抵御風險能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4]。
2.3擴大商品經營范圍,提升混合經濟商品種類與質量
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能增加混合經濟商品種類。傳統農業大都是單一農產品,這種經營模式會阻礙農業經濟發展,不利于農業長期發展。如果將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有機結合,能擴大商品經營范圍,增加混合經濟商品,例如農業生產技術、生產保險、公共設施和娛樂項目等,還能使商品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融入其他產品。這不僅能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有序發展。
3農業合作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關系
雖然農業合作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經濟是兩個經濟范疇,但二者之間也有相互聯系。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不斷改革,農業合作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經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是新時代發展的大趨勢。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合作經濟相互融合又相互促進,二者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
3.1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合作經濟的基礎保障
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合作經濟符合其本質發展需求。合作經濟模式在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于商業經濟發展中,農業合作經濟是合作經濟的一種模式,這種經營方式發展歷史較長。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歷史久遠,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現代化農業理念得到提倡。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且連續性的過程,對自然條件要求較高,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都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有環節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減產等嚴重后果。將農業合作經濟運用到農業發展中,結合農業生產方式及農業合作經濟實際特點,能在短時間內幫助農民克服農業發展局限性。應研究農業合作經濟的特點,利用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模式,將市場主體相互聯合,建立合作發展新模式,進一步促進農業一體化發展[5]。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不受其他條件限制,政府也非常支持,擁有較高自主權,這也是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的本質需求。農業合作經濟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農民自愿加入,這也是最基本原則。農村中,大部分農民都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經營,自愿加入能促進農業經濟持久與健康發展,而且能調動農民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民主管理。管理方式民主化是合作經濟主要特點之一。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內部成員共同領導管理,在合作經濟發展中實現民主和平等,有利于農業合作經濟管理[6]。第三,資本報酬方面,農業合作經濟資金通過股金獲得利息,而不是通過分紅形式,這有利于促進長期發展。為增強競爭力,還要盤活資金,確保持續運行。另外,還會利用盈余返還等方式,有效提升農業合作經濟綜合競爭力,同時,讓農民獲得經濟效益。第四,加強教育和培訓,不僅要加強對內部成員的教育與培訓,還要帶動當地農民。無論是種植業還是畜牧業,應通過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帶動當地農民創業致富,增加經濟收入。第五,加強合作經營。新時代市場環境風云變幻。在新經濟體制下,合作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拓寬信息渠道和銷售渠道,還能實現雙贏。農業合作經濟主要內容也是農業產業化內容,兩者之間經濟利益、一體化經營及管理理念大同小異,由此可以看出,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農業產業化是近幾年提出的新概念,這種經營模式是跟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改良與完善的先進管理模式,是新時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農業合作經濟是一次改革與創新,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業經濟發展能推動社會穩定發展,例如,通過提升村集體建設的管理能力,對農村可持續化發展作出貢獻。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合作經濟是不同的兩種經濟發展模式,二者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8]。
3.2農業合作經濟是產業化經濟的重要載體
農業合作經濟和產業化經營能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商品化。要想產業發展壯大,規模化和商業化是必要前提。農業要想發展,就需建立合作經濟產業化模式,通過建立有聯系的產業經濟組織,幫助農民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增加經濟收入。尤其是當農業發展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后,其優勢非常明顯,不僅可以為農民節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管理水平及生產技術能力,進而保障農產品質量。專業化也是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發展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區別于其他產業的有利條件。只有將農民手中的農業產品進一步專業化,才能打破傳統農業發展觀念,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要利用龍頭企業帶動周邊發展,用“以點帶面”方式帶動農民發展農業經濟[9]。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能推動農業管理理念不斷創新。農業合作經濟將農民個體經營轉變為集中管理方式,農業產業化經營也是如此,二者都將經營與管理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管理,不僅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還能降低成本,打造雙贏局面。以前農民個體經營方式只是初級產品,產業化經營后,通過加工和轉換可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傳統經營管理依靠農民經驗,沒有科學管理的方式,也沒有形成統一生產標準,缺乏先進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經濟發展[10]。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能彌補不足,通過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式,充分發揮經營與管理作用,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能有效提高農民經營效益。通過延長產業鏈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產品技術含量,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農業合作經濟能促進一體化生產、銷售等環節的管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并逐漸形成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方式。這種規模化生產,不僅能提升產品質量,還能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增加經濟收入,有利于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新經濟發展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創新,通過一體化經營和管理方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農業合作經濟與產業化經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都能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存梅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