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風險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經濟發展模式由過去的重視數量上的“增長”轉變為重視質量上的“發展”。在經濟環境大背景下,伴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農業產品供需結構調整在即,農業經濟風險呈現出新的特征。為了更有效、更合理地預測農業經濟風險,防范控制農業經濟損失,有必要對各類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理解農業經濟風險產生原因和機理,提出降低當前農業經濟風險的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經濟;風險因素
一、新常態時期農業經濟環境的變化
(一)農業產品供給以及需求都面臨著挑戰
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受宏觀經濟影響,我國農產品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的不匹配性愈發顯著。為了使得玉米的供給和需求趨于平衡,我國政府早在2011年就做出玉米的收購數量以及儲備的數量規劃設計方案。然而,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者農民出于提高短期經濟效益考慮,對于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投入有增無減,使得以上兩類糧食作物所代表的一部分農產品在短短幾年內形成供大于求的狀況。我國在2015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中指出:“我國政府對于玉米的收購的數量以及儲備的數量過大,使得現在有將近10%的玉米庫存已經超過了儲存的年限?!痹诖饲闆r下,中央在2015年12月的農村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了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針政策。這一舉措充分地為我國在2016年度的發展以及“十三五”的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會議指出:“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充分重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重大工作的實施,提升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升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確保提高農產品生產數量?!?/p>
(二)農業經濟政策導向的變化
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的提出代表了農業政策導向的變化,它既是對以往的農業發展措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次梳理,也是結合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特征,加快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實現農業經濟優化配置的一次探索。例如,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我國政府早在2011年就提升了玉米的收購的數量以及儲備的數量。在2014年之后,我國進行了政策性的收購制度的改革,只保留了小麥、稻米以及玉米的統籌收購。然而,在農業支持政策轉變之后,由于國內農產品生產端對于政策敏感度不夠強,農業經濟效益提高遇到瓶頸,新的風險因子應運而生,而過去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諸多風險因素也不斷顯露,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給農業經濟走勢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三)經濟新常態時期研究農業經濟風險的意義
我國農業科學院中心副主任任信軍這樣表示:目前,我國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科技上,都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形態,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越來越朝著偏松的方向轉變。農產品市場不再像以往那樣供不應求,在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依然暢銷,而是面臨著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情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經濟“新常態”時期,農業發展所依賴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政策發生了重要轉變,我國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有所增加,風險發生概率驟然上升,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步伐。因此,有必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農業經濟各類風險因素的特征,提出防控農業經濟風險,減少損失的對策建議,對于促進農業經濟良性健康發展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新常態時期農業經濟風險因素分析
經濟風險是指經濟活動中的實際損失大于預期損失或實際收益小于預期收益的情況。農業經濟風險指的是農業經營主體由于受到內在、外在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體現出來的對未來可能發生損失的預期情況。當前,農業經濟不僅受到過去已有的風險因素影響,而且受到經濟“換擋”時期顯現出來的農業產業結構風險、農業經濟政策性風險和農產品市場風險制約。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中的新、舊風險因素并存,二者均與經濟環境有著較強的關聯度,形成當前農業經濟風險自有特征。這些風險因子不斷累積增長的直接后果是我國農業經濟的潛在風險敞口可能發生擴張趨勢。為了更有效地預測農業經濟風險,防控農業經濟損失,有必要對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和歸類。由于農業經濟風險因素較為龐雜,本文在經濟風險評估基本框架下,將風險因素歸類為六個主要方面。1.自然環境風險自然環境風險對農業個體經營者和農業經濟整體形勢影響較都比較明顯,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將其列于微觀主體的風險因子部分進行闡述。眾所周知,現代農業生產依然會受到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例如水災、旱災、風災、火災、蟲災以及冰雹、陰雨天氣、溫度、季節等因素,都可以歸類為不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給農業經濟活動帶來的風險。對于農業經營者而言,氣候變化具有不可預知性,突發的自然環境災害會對農戶個體的經營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2.農產品市場風險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農產品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市場風險主要表現。由于農產品市場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的狀態,眾多的生產者不能夠預知或左右農產品價格和產量。在信息技術手段落后情況下,信息不完全會使得生產者按照過去的市場上大多數消費者需求情況,制定生產計劃并投入大量成本進行生產,而當需求情況發生變化時,農業生產者無法立即改變生產產品種類和數量,造成市場對一部分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上升,另一部分農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原計劃生產的農業經營者必然要承擔農產品市場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市場監管不到位造成的市場缺乏秩序、惡性競爭、人為操控市場價格等現象,也可以歸結為市場風險因素。由于農產品市場體制不健全導致的農業經營過程中的極端損失事件屢有發生,同樣屬于農業經濟風險因素。3.農業技術風險此類風險源于農業經營者因不具備必要生產技術、管理手段、信息技術等因素造成的農產品產量、價格偏離預期值。農業技術條件優劣與否,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益,間接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從實際來看,我國農業技術風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農業技術和農業設備推廣使用過程中的缺失或錯配,以及投入產出比過高給農戶造成的機會成本提高的風險;(2)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造成的實際產出低于預期產出;(3)農業知識技術普及效果不佳,廣大農民對于農業新式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業先進生產知識的學習缺乏主動性,農業經營風險被放大。4.農業融資風險一方面,農業信貸領域中,農戶風險承擔能力最弱,抵押品種類單一,國內銀行和農信社對農戶貸款額度限制嚴格,造成農戶現金流短缺,缺少規?;洜I所需的資金支持,使其不得不面對因規模不經濟帶來的高額生產成本,造成農戶經營風險頻發的原因。另一方面,農村民間借貸盛行,由于缺少法律保護,此類借貸的信用風險和法律風險較高,違約事件發生概率也遠遠大于正規渠道貸款的違約概率。5.農業產業結構風險(1)生產成本因子。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保護等成本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總成本偏高。表現如下:因農村土地流轉過快造成的租金成本上升壓力;因化肥農藥種子使用過多造成的浪費;因規模不經濟造成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國內農業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風險因素。國內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呈上升趨勢,增加了農業經濟風險發生概率。(2)供需結構因子。2010年至2015年,我國大豆需求量由約6800萬噸擴大至約9400萬噸,但大豆產量卻從接近1600萬噸下降至不到1100萬噸,供給缺口卻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相比之下,玉米的種植收益率較高,農民愿意增加玉米的生產而減少豆類產品生產,導致國內玉米產量遠高于需求量,截至2015年11月,玉米消費量只有庫存量的56.8%。由此可見,國內部分農產品存在較為嚴重的供需失衡問題,成為制約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3)價格因子。2013年以來,我國主要農業產品價格已全面超過同類進口產品價格,大宗商品中的大米、小麥、玉米、棉花、甘蔗等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2014年前5個月,大米、玉米、棉花的國內外平均價差分別為318元/噸、924元/噸和7078元/噸。國產農產品價格偏高可能會導致市場對國產農產品的需求萎縮,農產品銷售收入降低,形成農產品價格風險。從2012年開始,國產小麥價格高于國外小麥價格趨勢明顯,國產小麥競爭力越來越小,而同時期國內小麥產量逐年攀升,產生價格風險。6.農業政策性風險一般認為,農業政策性風險指由于國家政策變化對農業經營收益造成的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對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理解認識不足,農民的生產計劃、生產產品種類及數量與國家農業政策之間產生錯位偏差,其結果是過剩的產能既占用了大量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又從微觀層面推遲了農業產業結構轉型進程,給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造成潛在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有少部分農民思維存在局限性,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重視不夠,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式經營、掠奪式開發現象仍然存在;還有少數農民不愿意安心從事農業生產,致使農業發展所必需的勞動力優勢被削弱,產生不必要的經濟風險。總之,對于經濟新常態時期各類農業經濟風險因素的特征分析和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其實質是通過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以風險預測的方式展現出來的經濟學特有的分析方式,有助于提出防范風險相關對策建議。
三、降低農業經濟風險的對策建議
要想徹底解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風險瓶頸問題,應針對上述風險因素特征和產生機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有關政策,提出減少農業經濟風險的可行性建議。
(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方面,通過調整部分地區商品糧生產、供應來減少國家過剩的糧食庫存;另一方面,除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外,還應通過各種技術媒介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引導農業生產者依照市場要求制定生產計劃,促進市場導向型農業的發展。
(二)強化政府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指導作用,鼓勵成立農業合作組織
通過政府融資平臺,向農業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并通過農業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力;疏導各地農戶以及農業合作組織協力完成土地股份合作改制,并通過農民對合作社的參股,改變農民對流轉土地租金高位運行的預期,降低由于租金成本過高帶來的風險。
(三)建立健全我國農業保險體系,構建農業風險轉移通道
例如,建議政府大力出資建設農業保險機構;農戶、保險公司、政府三方面主體加強互動合作,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
(四)繼續改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
促進農業機械化,以機械勞動降低人工勞動量;提高農藥、化肥利用效率,改良農田施肥方式;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降低人為風險發生概率,各地區農業技術類高校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知識、農業技術教育培訓。
(五)全面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動,減輕國內市場供需失衡造成的壓力;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把滿足消費者需求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即通過農產品組成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業供給結構向著更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
(六)探索政府農業財政政策方向,貫徹落實我國農業補貼政策
提高農業生產性資金的投資比例,建議政府增加用于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投入,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扶貧開發款和農業公共性投資的資金額度,有效解決農民脫貧問題。結合現代經濟風險基本理論,對經濟新常態時期農業經濟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和判斷,對農業風險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降低農業經濟風險的對策建議。關于下一步研究,作者擬對農業經濟風險因素的來源和危害進行深入研究,完成農業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曾中文.防范農業經營風險的機制構建[D]..湖南農業大學,2007.
[2]賈曉娟.論新常態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5).
[3]張瑞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管理問題研究[J].消費導刊,2015(6).
作者:郭思齊 單位:長春財經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