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化農業經濟惠農政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我國農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的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我們還不是農業強國。土地分散、生產效率低、技術落后,水利,機械等農業設施薄弱、競爭力低。在很多偏遠的山區,都是靠人力經營土地,收成的好壞也是靠天說了算,防災抗災能力差。都說中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業效益偏低,農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鄉居民收入仍持續擴大;農業物質投入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在如今的社會常年守著土地的農民很少了,大多在農閑的時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說減少農民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然而,這并不能從根本解決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相反,有可能引導農業走向誤區。農業、農村、農民是“三農”問題,根本是農業問題,農民是這一古老產業中的從事者,從農業產業這個角度講,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首先,我們不承認農業發展的比較劣勢,試圖通過發展農業來解決農民的福利問題。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的農業缺乏根本的競爭優勢。在外國農產品的不斷沖擊下,我們的農產品只會收縮不會擴大。這是因為農業的自然資源條件不好,組織機構不合理,后期積累的技術也不夠,與國外規?;霓r業結構相比不占優勢。當前農民大多數還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下,農業商品化還很低,大多數農民是為了把糧食賣了來換取生活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農村人口減少了,也不能解決實際的根本問題。放棄農業也是不行的,從古至今農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發達的國家。民以食為天,目前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糧食為人類解決溫飽問題,所以要保證農業的發展空間。只有給農業定好位,制定的農業政策和農業制度才會合理,利于農業的發展。在現代城市進程化很快,并且是沒有止境的,這就使農村在不斷的縮小,這種城鄉的此消彼長使農業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農業很重要,但是古老的農耕方式不適應現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國通過不斷的改進,逐步實行農業的現代化,用機器代替人的操作。無論城市化的進程多么的迅速,但是農業始終不能被代替,要不斷的解決農業目前處于的尷尬地位。
二、發展農業經濟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城鎮化一方面是工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鎮化可以吸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條件;它既為農業發展創造需求,又為農業發展提供現代化物質技術裝備,提供資金積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二)農業現代化
現代的物質條件把農業裝備起來,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大力推進農業自主創新,壯大農業的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在農村普及農業技術知識,逐步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用科學技術種田。面對一些偏遠的山區,環境地貌無法改變,但是人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通過提高農業專業知識來和土地要收成,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是為了解決農業在社會化生產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無論是農業的科技服務,還是農業信息服務,以及農業在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服務,都離不開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這就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現在實施的很多惠農政策可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給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雖然惠農的政策不是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但是這個措施從一方面調動了農業發展的勞動力的積極性。國家加強對農業的宏觀幫助,在農產品價格和相關的惠民政策上給農民實在的好處,提起農民的積極性。
(四)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
世界各國為適應國民經濟對農業發展的要求,都實行了保護和支持農業的政策。如美國,盡管它的主要農產品的產量接近或超出其國內實際需求的一倍,但是,它為了保持農產品的生產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況下應付可能出現的糧食短缺,仍然在國內生產領域和國際貿易領域對農業和農產品進行極其嚴格的保護。我們應借鑒其做法,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首先,市場經濟是以法制為基礎的經濟,法律手段是農業保護的重要手段,它能夠確保農業保護連續、穩定的實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中心,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絡;健全市場規劃,維護市場秩序,規范交易行為;建立市場信息傳播網、大宗農產品儲備制度和相應的價格保護體系;降低農用生產資料的市場供應價格,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從而實現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五)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科技進步是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根本途徑。國際上有關專家分析,20世紀50~80年代世界農業發展的這30年中科技對提高土地生產率的貢獻為80%,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為73%。今后全世界農產品增加量的83%將靠科技來實現。這主要依靠:1、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增加發展的后勁。據研究,世界平均農業科技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為1%左右,一些發達國家超過5%,發展中國家為0.5%左右,而我國僅僅是0.117%~0.27%,是世界上農業科技投資最低的國家之一。為此我國已經制定農業投資的具體計劃,到2005年,政府農業科技投入占總產值的0.7%~1%,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在整個財政支農資金中的份額達到20%以上。2、加快農村教育步伐,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文盲達到8507萬人,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為6.72%,下降了9.16個百分點。雖然文盲人口大幅度減少,但是絕大多數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農村。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極低,而只有小學文化握度的卻占全部勞動力的50%以上。3、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分成研究開發、技術服務、科技管理和科技企業等部分,對農業科技機構進行分類重組;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重點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機構,加強對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據統計,1998年到2001年,國家投入14億元財政資金用于發展農業產業化;新增農業就業人口1051萬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農民新增人均純收入約300元。同時,農業綜合開發還安排財政資金972億元,建設59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項目、22個農業科技推廣綜合示范項目。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普遍采用的經營方式,它能夠促進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農業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經營集產、供、銷于一體,把農業生產、農用生產資料的提供、技術措施的采用以及農產品加工、保鮮、貯運和銷售環節統一起來,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它解決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把資源、人才、技術和資金集中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規模優勢,借助群體力量,拓展市場空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我國農業經濟的前景
近年來,中央支農、惠農,農業連年豐收、農村欣欣向榮、農民喜氣洋洋。2006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取得長足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也為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和“十一五”開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我國的農業改革還需要很長的路走,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對農民的安居樂業和國家的穩定發展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我們要讓農業現代化同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共同進步,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讓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讓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