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機補貼論文:農機補貼政策改進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柳一橋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自200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至2011年,中央、省、州三級財政投入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9245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6萬多臺套,享受購機補貼的農戶達6萬多戶,新增農機專業大戶1600多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有力地加速了湘西州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2004和2005年,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尚不到100萬元,2006年迅速增加到500萬元。2006-2011年底,湘西州三級財政撥發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逐年快速增加,2011年增加到2685萬元,年均增幅高達65.23%。受益農戶數量也大幅增加,2006-2011年翻了5倍多,如表1所示。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最初主要是耕整機、收割機、排灌機等田間作業機械。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不斷完善,至2009年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已擴大至11大類35個品種,柑桔選果分級機、油菜收割機、茶葉烘干機和水果清洗機等湘西州特色農產品加工機械被逐步納入補貼范圍。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績效
1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水平顯著提升。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湘西州各類農機具迅速增加,農機裝備結構開始向設施農業、林果業、特色經濟作物方向發展,單一糧食機械結構開始轉變,農機化進入一個全新的新時期。2003年(實施購置補貼政策前)湘西州農機總動力僅有72.2萬kW,到2010年湘西州農機總動力達125.6萬kW,年均增幅10.6%。各類主要農機具均有大幅增長,與2003年相比,耕整機械、種植機械、動力機械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特色農產品加工機械更是增加了4倍多。2009年新拓展了小型農產品加工機械、挖掘機械、茶葉加工機械等多個種類,2010年又引進了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油菜收割機、油菜直播機和鋪膜機等新型機械。至2010年,獼猴桃、椪柑等特色農作物的生產與加工已部分實現了機械化,林果、設施農業等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機械化助農增收的效用進一步顯現。
2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間有效轉移。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顯示出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03年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40L元,到2010年達到3173元,年均增幅達18.6%。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2010年湘西州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達到了1631元,同比增長6.4%,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提高了湘西地區的農業綜合生產力,更多的勞動力從純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2003年,湘西州168.5萬的總人口中,農業人口占比重非常高,而第三產業占比重很少;而到了2009年,湘西州的總就業人口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吸納就業人口比例變為57.7%,15.1%,30.5%。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上升較快,人口就業結構的變化對推動湘西州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3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機購置補貼降低了農民購機成本,增強了農民購機意愿,農機作業市場潛力被充分激活。農機數量和品種的增加,推動了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服務戶的發展,促進了農機服務業向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日益完備[2]。2011年,湘西州農機服務專業戶達1465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42個,農機銷售、作業、維修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經營效益不斷提高。
4特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湘西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湘西州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2003年,湘西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僅有223家,加工機械只有241臺,產品實現銷售收入僅有8億元。在農機發展政策的推動下,至2008年,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到497家,加工機械增加到800臺,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2億元。湘西州已經逐步形成了一批中藥材、煙草、獼猴桃、柑橘、茶葉等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涌現出酒鬼酒、老爹集團、神寶牧業、超人柑橘等一大批農產品龍頭企業,有力地促進了湘西州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了湘西州經濟的發展[3]。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補貼資金總量偏少,分配比例偏小。2006年以來,湘西州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增長迅速,但是從湘西州農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來看,缺口仍然很大。以2008年為例,中央、湖南省、湘西州三級財政對農機購置的補貼資金達到1012萬元,但是湘西農機發展對資金的需要卻達到了8220萬元,財政補貼僅為農機發展資金需求量的21%。其中,湘西州政府財政尤為困難,州政府對農機的購置補貼明顯偏少,2008,2009,2010年分別為130萬元、310萬元、170萬元,2009-2010年還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在補貼金額分配上,2009年湖南省擁有中央、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一共50700萬元,分配到湘西州為1520萬元,僅占3%。湘西州農村可支配收入2010年才達到3173元,遠低于全國和湖南省人均水平。而各種農業機械價格往往從上萬到上百萬不等,農民往往無力購買農機,對湘西州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還需要不斷加大。
2補貼機具品種與型號與區域需求不適應。湖南省地處長沙中下游地帶,省境絕大部分在地勢平坦,水網密布的湘南、湘北、湘中地區。因此,每年由省農業機械管理局下達的《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指南》主要是考慮到了湘東、湘北、湘中地區的綜合情況,而對地處邊遠山區的湘西州的氣候、土壤質地、地形地貌和種植品種沒有做全面的考慮[4]。以2010年的湖南省《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指南》為例,旋耕機、割口1.8m寬的水稻收割機、盤式拖拉機、帶副變速31F型耕整機等重點補貼的中性機械非常適宜于農業基礎好、種植面積連片的岳陽、湘潭、長沙等地區,但同樣的機具在湘西州的古丈、花垣、鳳凰等縣就難以有效使用。這些縣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成塊狀,且面積較小難以連片,因此比較適合一些小型的山地作業機型,但從補貼產品目錄中難以選擇到輕便靈活、適用的小型農業機械。同時,湖南省考慮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補貼的小型農機具多為本省廠家生產的產品,對外省各類農業機械關注較少,從而導致了《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指南》的可選項目相對單一化。
3具有補貼資格的定點經銷商數量少,資產規模小,經營行為不規范。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經銷商分為一般經銷商、區域商和總商。2010年,湖南具有農機購置補貼資格的總商一共82家,而湘西州僅吉首市富通農機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一家。就經銷商而言,湘西州地域面積廣大,農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的57.7%,且居住相對分散,本應擁有較多的經銷商,但湘西州不但農機定點經銷商數量少,資產規模也比較小,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湘西州具備農機購置補貼資格的定點經銷商有40家,僅為湘東益陽地區的1/2,湘北的常德有69家,同屬大湘西地區的懷化也有71家,湘西州具備農機購置補貼資格定點經銷商數量明顯偏少。資產規模方面,省會長沙具備農機購置補貼資格的定點經銷商數量和湘西州差距不大,但是注冊資金總額達到了4338萬元,比湘西州多了近30%,湘西州農機經銷商在資產規模上也相對偏小。在農機銷售市場上,還存在少部分農機經銷商擾亂市場次序的行為。由于政府對補貼農機具不實行限價管理,農機具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購機實行差價補貼,從而為定點經銷商“明補暗抽”提供了可能[5]。部分定點經銷商惡意抬高補貼農機銷售價格,有國家補貼的機具其價格往往高于同品牌、同性能的無補貼機具,補貼資金實際上為經銷商所賺,農民在購機中得到的實惠少,農民利益受到侵害。
4農機購置補貼的專項工作經費短缺。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湖南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發放采取封閉管理模式,資金指標和資金分頭管理,指標下發到基礎,而資金保留在市州。經營單位需提供購機者身份證、發票、申請表和機具相片等資料申請補貼,核對無誤后方可撥付資金[6]。在此過程中,下鄉調查、召開農機大戶座談會、印刷宣傳、開辦培訓班等前期工作都需要市縣兩級農機管理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湘西州地處湖南邊遠山區,政府財政困難,2010年湖南省政府財政自給率為38.35%,而湘西州政府財政自給率僅為18.08%。政府對農機補貼工作的財政撥付相對較少,縣一級農機管理部門更是經費緊張,經費上的困難使得農機補貼的專項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5補貼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湘西州實施后,州農機部門借助電視、廣播、公告和標語等傳媒手段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應。但是省州要求配套的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經費并沒有納入財政預算。農機部門在開展宣傳工作時得不到足夠的工作經費保障,宣傳工作只能到鄉鎮一級,難以深入到各個村寨做宣傳[7]。宣傳工作在人力上也得不到保障。由于機構改革,湘西州現在鄉鎮一級沒有農機服務站,農機購置政策宣傳工作主要由縣農機局推廣站的工作人員開展,人力的有效性使得宣傳工作難以深入農戶家中。由此造成湘西州絕大多數農民都知道農機購置補貼這一國家政策,而對于享受補貼的農機種類、購機手續如何辦理等一些關鍵細節問題卻不甚了解。
6補貼目錄發放滯后,補貼指標分配不科學。農機購置補貼方案每年都會做動態調整,補貼產品目錄、配套補貼結構、補貼資金都會有所變動。而方案的發放是自上而下層層下達,由地方主管部門負責銜接,如此一來補貼方案就會被延后,與農戶正常生產無法銜接,影響農戶春耕。《湖南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每年要到4月份才能下發到各縣,而此時湘西州的春耕、春種已經全面鋪開。為了搶抓農時,農民往往根據當前實際需要購買農機,而無法參照補貼目錄進行擇機領補,使得補貼目錄對農戶購機的指導意義大為降低。湖南農機購置補貼指標的分配依據為上一年的指標完成情況,由省分配到市,然后再由市分配到縣。但是農民購買力受多種因素影響,處于動態變化中[8]。當一個縣農機購買力低、購買補貼農機的農戶有限時,農機購置補貼指標往往會剩余,這樣下一年的分配指標會越來越少;但是農機購買力高漲時,補貼指標又往往會顯得不足,指標分配的不科學不利于貧困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完善貧困山區農機補貼政策的對策
1加大補貼力度,強化信貸支持。省級政府可以設置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給予農機補貼財政制度上的保障。要繼續加大農機補貼的資金投放力度,并充分考慮貧困山區老、少、邊、窮的特殊區情,在資金分配比例和重點補貼對象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市州政府要將農業機械化發展列入地區發展長遠規劃,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給予農機發展有力的財政支持。強化金融支農力度,落實信用聯社支持農民購買農機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對農民農機購買的支持作用。各級信用社應給予購機農戶在一定購機金額內的貸款支持,簡化貸款手續,提升服務質量。
2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制定差別化的農機購置補貼制度。省級農機部門制定政策時要全面考慮全省各市州的不同區情,針對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山地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制定不同的補貼措施。尤其要考慮到貧困山區地形地貌特征和經濟發展特征,在補貼目錄設置、配套補貼結構上多予照顧,增加靈活、小型、多樣化的機種。針對山區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成塊狀、面積小、難以連片特點,對適宜于山地的小型稻麥脫粒機、小型動力割禾機、小四輪拖拉機及配套的旋耕機、深松機和深耕機等機種予以重點補貼,不斷提高貧困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3構建長效機制,確保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高效開展。省級政府要在貫徹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切實結合本省實際,出臺系統的省域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管理制度。規范農機購置補貼各環節中的具體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在經費保障方面,省、州、縣應將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一定的比例給予農機部門專項配套工作經費,加強對貧困山區農機部門的工作經費支持,強化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在貧困山區能全面有效的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指標分配應省州統籌,避免發生“剩余”和“不足”,保證每筆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都落實到實處。
4完善農機經銷體系,規范經銷行為。大力發展貧困山區的農機品牌經銷店,加快形成具有主機銷售、信息反饋、技術培訓配件供應和售后服務等功能的農機品牌經銷服務網絡。鼓勵區域內有實力的農機流通企業到各區縣建立連鎖化銷售和服務網絡,健全農機配件供應網絡,引導社會資源建立農機物流共同配送網絡,推動建立具有農機購置補貼資格的營銷服務網絡。要強化對貧困山區農機購置補貼經銷商的管理和監督,對農機購置補貼總經銷商和二級經銷商要實行系統的申報、登記、審核制度。農機經營技術合格證的取得要作為總經銷商和二級經銷商經營的必要前置條件。加強對農機營銷市場的指導、檢查、整頓,依法審核經營條件和資質,對于不明碼標價、哄抬價格、壟斷經營、倒買倒賣等擾亂農機市場的行為要嚴格整頓。
5提高產品質量,抓好售后服務。農機管理部門要督促相關農機生產企業做好產品質量檢驗,提高零配件的通用化和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產品質量。鼓勵農機經銷機構加強與相關農機生產企業的聯系,及時溝通和反饋農機質量信息。要抓好農機售后服務,農機生產企業和銷售商應逐步構建起貧困山區的縣鄉村三級農機技術服務網絡,適當廷長農機銷售“三包”服務期限,配備專門人員定期回訪新老購機戶。生產企業還應在產品銷售集中的區域設立零配件供應和維修點,重視對農機操作人員的培訓,變被動修理為主動養護,通過多方面的措施,確保貧困山區農機具作業效率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