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現狀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和橋梁。從統籌城鄉角度下現代農業的內涵和意義入手,分析當前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并提出了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城鄉統籌;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農業現代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2015年2月,國務院總理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中闡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提高價格和增加補貼兩個“天花板”,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要持續發展,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強調城鄉統籌,城市反哺農村,推動城鎮化建設,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湖南省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自然資源優越,歷來是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被譽為“魚米之鄉”,深入研究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對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1統籌城鄉視角下的現代農業內涵與意義
城鄉統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樊籬,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與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雙贏發展?,F代農業是以現展理念為指導,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產業組織制度和管理手段來經營,從而具有高水平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的市場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農業形態。從城鄉統籌的角度審視現代農業,是在以政府為主體的主導下,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時候,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轉型。因此,統籌城鄉視角下的現代農業主要以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以農業為中心的高度融合作為基礎和表現形式,進而提高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方位滿足。統籌城鄉一方面可以消除妨礙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與制度障礙,為現代農業發展解除制度枷鎖,以利從頂層設計上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制定正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能帶來全新多層次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拓寬了農民的視野,有利于開放思想,搞活農村經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實施路徑;最后,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巨大而持久的外在動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保障對“三農”的持續投入,從而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基礎性澎湃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如何在統籌城鄉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2城鄉統籌視角下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問題
2014年,湖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04.82億元,農業產值2884.73億元,糧食播種面積500萬hm2,居全國第九位,糧食總產量300.12億kg。從城鄉統籌的視角出發,綜合分析湖南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業的融合態勢,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2.1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城鄉統籌基本條件已經初步成熟
首先,湖南的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自然資源稟賦較好。湖南氣候適宜,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溫和濕潤,耕地資源與水資源豐富,耕地質量好,土地肥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居全國前列,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的自然條件,滿足農作物生產的需要。其次,湖南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據2014年湖南統計年鑒,至2013年湖南鄉村人口約5700萬人,其中,農村從業人數約2500萬人,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約1600萬人,比重居全國第九。另外,湖南擁有完善的現代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并實現了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為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為促進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湖南的涉農產業已具備相當實力。2013年,僅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加工業產值就達到3200億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10%強。第三產業中,農產品商品交易市值達到1130億元,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值的32%以上。上述態勢表明,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產業融合基本條件已經初步成熟。
2.2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城鄉統籌機制尚不完善
湖南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體制、機制與相關配套法律和規章等還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制度創新不夠,較大程度制約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投入機制不完善,過分依賴政府財政投入,社會化、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尚沒有形成。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配套政策、法規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如目前城鄉戶籍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制度、農產品流通體制、農業金融信貸政策等改革滯后。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保護意識不強,過分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兩型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未能得以順暢流動。
2.3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城鄉統籌體系尚不健全
目前湖南現代農業建設體系不夠健全,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首先,發展現代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湖南農村地區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流通、銷售等資源,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便利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其次,發展現代農業的組織體系不健全。目前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專門組織機構還沒有正式設立,對發展現代農業缺乏統一規劃與有效管理。另外,發展現代農業必要的技術體系融合不夠完善。目前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緊密,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實踐脫節,全方位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不健全,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技術標準和監測農業生態環境的網絡和預警系統建設滯后等。
2.4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城鄉統籌力度尚需加強
湖南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業產業分工不夠明確,農業產業結構雷同現象比較嚴重,三大產業的融合與當地實際情況不匹配或沒有前瞻性,制約了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產品加工業較為落后,僅僅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地、初級加工,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的較少,沒有形成主導產業集聚規模效應,加工農產品的總體質量不高,農業產業鏈沒得到較好地拓展。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實力不強,農業合作組織主體力量弱小,與廣大分散農戶聯結還不夠緊密,而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之間還沒有形成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有效聯結,農戶承擔農業生產的風險仍然較大。
3城鄉統籌視角下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3.1進一步構建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統籌機制
首先,加快制度創新建設。第一步可強化與推廣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和城鄉居民社保制度建設,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分散農業風險,從而為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保證,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第二步可加速推動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建立由市場調節土地流轉的長效機制,成立土地流轉交易與服務市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土地流轉對推廣農業新技術、轉移農村勞動力、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壯大特色產業、遏制土地拋荒、增加農民收入等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其次,完善資金統籌機制。一方面應進一步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的投放力度,在湖南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項目上提供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為促進湖南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財政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加快農村金融機制改革,提供完善配套的農村金融服務,構建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間社會資本金融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在信貸、抵押擔保、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滿足多樣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從而建立湖南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機制。
3.2進一步健全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統籌體系
首先,應成立專門機構,引進專業人才,統籌規劃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在省級行政序列中成立“湖南現代農業規劃辦公室”,在地市級特別是縣鄉級成立“現代農業建設辦公室”等職能部門,抽調或引進專業人才,負責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事宜,協調政府部門將現代農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統籌考慮制度創新及資金安排,指導和督促各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建立以行政機構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發展組織體系。其次,應加快湖南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農村基礎建設體系。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和基礎。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與農業物流相關的農村公路建設、與農業規模經營相關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農業供需服務相關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等,通過新型城鎮化,從硬件環境上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第三,應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服務支持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和農業科研院校與農民深度合作,推進研發、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農業價值鏈。同時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財政金融服務、咨詢服務、教育培訓、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服務、配套協作服務等,促進以農業為中心的三大產業的有機結合,加快湖南現代農業的發展。
3.3進一步加強以三大產業融合為基礎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統籌力度
第一,因地制宜圍繞區域特色優勢農業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湖南各地區應結合當地實際,分析市場需求趨勢,選擇現代農業的模式定位。比如,長株潭城市群以建設大都市為最終目標,都市人口和流動人口為環長株潭城市群在農產品和休閑農業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可以打造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洞庭湖區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魚米之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及養殖基地和湖南最發達的經濟區域,可以建設土地流轉基礎上的規模集中化現代農業模式;在湖南山區丘陵地帶可以打造綠色農業或特色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等。第二,有步驟組建和擴大農村合作社等農業組織的實力。農業組織是由政府引導區域內的農民個體自發自愿共同建立的股份制經濟組織。應當將數量眾多的農民組織集中起來,形成合力,并使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業組織與涉農第二產業在實力、數量上相匹配,從而提升并方便與涉農企業的聯系對接,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第三,有條件地讓農業組織進入批零流通領域,直接服務于城鄉居民。當農業組織發展壯大后,可以通過諸如“專賣”、“超市”、“電商直銷”等手段實施批發零售業務,進一步帶動與聯合其他第三產業從業者開展相關業務,讓農業產品能通暢高效地流通,服務于廣大城鄉居民家庭,打通整個農業產業鏈,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高度融合,在統籌城鄉的戰略指導下全面發展湖南現代農業。
[參考文獻]
[1]劉愛軍,張臻.試論江蘇現代農業發展戰略[J].江西農業學報,2008(6):119-121.
[2]盧翰.推進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3(3):144-146.
[3]王復磊.安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解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4(4):28-30.
作者:王衛民 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與運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