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金融支持訂單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企業與農戶團體簽訂長期訂單,同時為農戶提供財務支持
以泰國的“伙伴式”訂單農業模式為例。公司在泰國多個地區將農戶組織起來成立農戶團體,與農戶團體簽訂長期合同(通常為3年)。一般情況下,公司會增加9%—30%的種植面積來防范交貨短缺的風險,多余的部分將進行速凍或深加工。公司每年與農戶團體協商一次保證價格,公司會從市場價格和保證價格中取高來收購簽約農戶的所有農產品。同時,公司通過一個財務安全網絡向農戶團體而不是向個人提供財務支持。公司財務安全網絡包括:向需要資金的農戶團體提供無息長期貸款;若發生由于農民無法掌控的因素所造成的嚴重損失甚至全損,公司會向農戶提供與耕種成本等額的無附加條件的贈款,彌補其損失。
(二)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農產品價格下跌風險
在美國,期貨市場發展成熟、參與主體廣泛,農產品期貨品種豐富,農業信息化程度高。農場主為了避免糧食產出后的價格下跌風險,普遍借助期貨市場來規避風險。一些較大的農場主直接參與期貨市場;而大多數中小農業生產者則通過各種銷售合作社來參與糧食流通。這種銷售合作社涉及多個農產品流通環節,大多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在具體操作中,銷售合作社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來規避價格風險,農業生產者間接參與期貨市場,銷售合作社再按照一定比率將期貨市場上獲得的收益分配給農業生產者。
(三)發展農業保險,彌補農戶的農業損失
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保險采取的是政府指導下的市場運營模式:以國家專門保險機構為主導,負責全國農作物保險的經營和管理,對政策性農作物保險進行經濟扶持,為經營政策性農作物保險業務的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支持。私營保險公司在開展保險業務過程中,有健全的農作物保險法律體系作為保障,政府實行稅收優惠并實施較高補貼。日本的農業保險是民營保險相互會社模式。這些保險相互會社不以盈利為目標,在上級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工作,直接面向農戶,負責辦理農戶投保業務,收取參保農戶保費、評價災害損害程度、向農戶支付賠付金等經營活動。同時,日本農業保險的分保和再保體系也非常完善,其分散風險的能力非常強。在西歐國家,農業保險的主要特點是政策優惠。由相互競爭的互助保險社和商業保險公司承擔農業保險,其中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社成立的基礎是各種農業生產者合作組織,政府不直接參與農業保險的經營。但是,國家為了減輕參加農作物保險農民的保費負擔,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和稅收等政策優惠。
二、金融支持我國訂單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資金扶持,通過訂單農業“以點帶面”,組織帶動更多的農戶生產發展
農業龍頭企業是訂單農業發展的主體,只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才能更好地帶動農戶發展。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反映目前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的各類扶持資金過于分散,影響了扶持資金的使用效果;而且扶持資金較少、通常只是按照項目一次性給付,作用較小。而且,在農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前期經營過程中,通常都面臨著投入成本大、而收益緩慢的問題。基于這種情況,建議中央和地方財政整合各類農業補貼資金,對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予以重點扶持、持續扶持,通過“以點帶面”,組織帶動農戶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二)金融機構應繼續加大對訂單農業的信貸投入,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需要資金,規模化生產需要規模化資金。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是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涉農金融機構都能夠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滿足訂單農業中各類農業經濟主體的資金需求。但是,站在農業龍頭企業的未來發展角度看,仍需要大量的信貸資金支持。因此,金融機構有必要繼續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農業經濟主體的信貸投入,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多元化滿足訂單農業中不同農業經濟主體的資金需求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信貸資金投放期限短,因此存在著農業資金供求期限不匹配的問題;種養戶在進行較大規模生產時,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時間長,而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難以獲取信貸資金,部分種養大戶以個人房產作抵押來獲得貸款;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收購季節,存在著收購資金需求量大且集中的特點,資金周轉率低、占用時間長;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都是以土地、房產作為抵押,而采取商標、存貨、應收帳款等質押貸款的方式都由于現實中操作困難而無法實現。以上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訂單農業這一新型農業產銷模式的發展。建議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步伐,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對農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發放中長期信貸資金;簡化農業企業貸款流程,對農業企業信貸給予“綠色通道”;基于訂單農業,探索以農業龍頭企業作擔保,向農戶發放貸款的方式;探索開展農產品存貨質押貸款,多元化滿足農業企業和農戶的資金需求;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從債券市場上直接融資;加大對銀行卡的使用宣傳,推廣非現金結算方式,提高企業收購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健全農產品期貨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完善農產品定價機制,推動訂單農業發展
農產品定價機制是訂單農業的一項核心內容。而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民獲取的信息有限,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對農戶和農業企業的收益影響很大,進而影響到農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規避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風險,建議在制定、推廣農產品標準的基礎上,發展我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在現有的農產品期貨市場上,增加期貨上市交易品種,完善上市農產品結構,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交易,規避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價格風險。通過期貨市場,平抑農產品價格的過度波動,完善訂單農業的農產品定價機制。
(五)探索建立風險基金制度,保障訂單合同雙方利益,促進提高農業訂單履約率
訂單價格在訂單合同履約的過程中發揮著主要的影響作用。要吸引和穩定訂單農戶群體,訂單企業勢必需要在收購價格上讓利于訂單農戶,因此,對于訂單企業向簽約農戶實行保護價的要設立風險基金,作為防范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制度保證。風險基金可以由龍頭企業自建,也可由龍頭企業與農戶共建,還可由政府、龍頭、農戶共建,當前由政府與企業共建比較合適。也可通過建立風險基金等形式對訂單農業合同進行一定的擔保,當出現市場價格低于合同收購價時,企業按合同價收購的差價部分由風險基金給予一定補貼。
作者:石琭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