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業的現代化日益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基礎好,農業發展潛力大。本研究基于吉林省農業科技應用現狀,探討了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關鍵詞:現代農業;吉林農業;農業科技;農業發展;“三農”問題
現代農業指的是智慧農業,是與工業4.0或后工業時代對稱的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不同于農業產業化,也不同于農業工業化,而是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為主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自動化、個性化、藝術化、生態化、規模化、精準化農業。現代農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趕超戰略的根本途徑。現代農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應用現代經營方法理論來進行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發展現代農業勢在必行。吉林省作為國內的農業大省,應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有所作為。
1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勞均社會總產值等13項指標完成情況看,吉林省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農村生態環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恩格爾系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都比較好,達到初步農業現代化達標率的75%以上。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勞均社會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村勞動力素質4項指標,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經濟指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農村經濟呈現負向增長,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層次低,農業生產效益差,縣域經濟欠發達,農村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問題。如何加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突出重點,進行布局調整,抓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搞好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抓好優質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1.2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
1.3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
1.4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1.5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
加快農機具推廣步伐,建立農機發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機制。
1.6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1.7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引進新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吸引人才,擴大招商引資,開拓國際市場。
1.8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
積極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工業),放開發展農村非公有制經濟,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1.9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農村能源建設。
2吉林省當前農業發展中科技的應用
農業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改革開放以來,吉林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領域形成了局部優勢。近年來,吉林省農用機械擁有量全面增長。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繼續回升,小型拖拉機發展勢頭不減;收獲機械連續幾年都有較好的發展,聯合收割機的發展突飛猛進,農機裝備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在現代生物技術方面,依托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組織實施了一批優質良種產業化工程項目。經過幾年的努力,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種子質量監控和技術服務體系。同時,吉林省還建成了“農友網”、“吉林省農業經濟信息網”等涉農網站,構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利用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開展了農作物栽培、土壤墑情監測、災情預報等工作;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節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反季節農產品生產等領域。
3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分析
3.1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愿景
根據吉林省對農業發展的定位和目標,進行前期文獻研究,并結合實地調研對照前期文獻分析結論及調研,經行業專家咨詢論證再次確認,去掉技術重要度、技術發展水平較低但產業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間現代農業發展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目標。質量標準制定技術,玉米種植的量化技術,盡快出臺優質生產補貼及農業保險等扶持政策。吉林省應該在中期(5~10a)優先發展的技術為遺傳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手段、良種產業化繁育技術、新品種選育的基礎研究、新品種選育的分子育種技術、病蟲草害快速監測技術(包括應用衛星光譜等先進手段)、多靶點治療機理研究、雜草防治新技術、無公害栽培技術、農藥減施技術、肥料減施技術、病蟲菌害防治技術。除此之外,在遠期吉林省還應該在產品的推廣營銷上提前布局,重點發展。吉林關鍵技術發展路徑可分以下幾類,自主研發,主要是選擇吉林省科研基礎好,相關創新資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決的技術問題;自主研發與聯合研發的選擇,這類技術主要是對于時效性要求較高,目前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亟待解決;需要通過技術引進解決,這類技術吉林省并無科研創新儲備,而且對于技術需求的要求較高。根據專家討論和技術預見的結果,吉林省關鍵技術的實現時間集中在2021—2027年期間。但總體上,多數技術的實現還需要8~9a左右的時間。依靠吉林省相關發展規劃,建議未來吉林省可以在質量標準制定、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綜合開發方面增加科技立項支持,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3.2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
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農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當代農民要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健康的身體和心理、較強的學習能力、主動學習的態度以及一定的創新精神,這些都是一直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所不具備的。在現代農業的建設中,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農業的信息化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是應用信息化農業生產工具促進農業生產的一種發展模式,其顯著的特征是農業生產環境資源數據的信息化、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的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農業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5個方面。有研究顯示,現代農業有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以及農產品的競爭力等作用。中國的農業整體上正處于從農業電氣化向農業自動化過渡的階段,而現代農業則是這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農業的過程一般由以下3個階段構成:農業電氣化,其標志就是技術上可實現的農業生產絕大多數環節實現電氣化;農業信息數字化,其標志是包括運輸銷售等農業生產的全流程數據信息數字化;農業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夠自動完成農業信息的處理,提供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報。
4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4.1大力推廣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模式
引導企業通過合同契約、投資入股、資產參與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建立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和幫助小農戶進入專業程度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帶動脫貧,增加經濟收入。
4.2試點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
如,吉林、通化優質水稻生產基地、長白山區的食藥用菌生產基地、松花江兩岸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白城地區的小雜糧生產基地以及延邊的優質蘋果梨生產基地等,通過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建設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拳頭產品,促進產業集聚,轉變發展方式。
4.3在農業高新技術領域重點開展技術研發
實現傳統農業的技術升級,優先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的高科技并實現其產業化,力爭在應用作物新品種選育、生物反應器技術、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逐步形成農業高科技產業化。
4.4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把義務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結合起來,整合農業職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廣泛運用現代媒體和遠程教育手段,擴大培育對象覆蓋面,努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
4.5依法保護耕地、水資源和基本農田,提高糧食
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不斷擴大農業的保險面,提升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減少農民財產損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現代農業發展實際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護體系。
4.6完善和健全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
吉林省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出臺《吉林省現代農業管理辦法》地方性法規,利用充足、完善的法規政策來扶持或規范現代農業的發展,解決生產、加工、產品開發、市場流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用法律手段約束各行政管理機構和部門,明確目標、職責與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使各部門有章可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高強,劉同山,孔祥智.家庭農場的制度解析:特征、發生機制與效應[J].經濟學家,2013(06):48-56.
[3]張照新,趙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機制創新[J].改革,2013(02):78-87.
[4]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06):646-650.
[5]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
[6]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探析[J].管理世界,2009(05):89-96.
[7]郭煥成,呂明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8(04):640-645.
[8]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地理學報,2007(06):563-570.
作者:厚繼承 單位: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