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發展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根據江蘇省宿遷市農業基本發展情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實地調查法,基于“長江下游三角區域”戰略背景,提出新時期加快宿遷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助推宿遷市經濟整體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業;高質量發展;宿遷市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有必要繼續提升農業地位,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得到良好發展[1]。目前,我國沿海海岸的一些縣市、大城市的郊區和大墾區已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其農村產業發展已進入產業整合和高質量發展的階段[2]。
1宿遷市農業發展現狀
宿遷市位于黃海之濱、江蘇省北部,是1996年設立的地級市,是江蘇省13個省轄市、長三角25個地級市之一,轄3縣7區,總人口592.36萬,其中鄉村常住人口192.08萬。宿遷市陸地總面積6288km2,可耕地面積43.37萬hm2,人均0.073hm2;水域總面積2367km2,其中養殖水面4.13萬hm2,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境而過,洪澤湖、駱馬湖均坐落于此。2019年,宿遷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5.25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1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36.84億元,可比價增長2.7%,其中,農業215.77億元,林業8.46億元,牧業27.87億元,漁業72.4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2.25億元,占比分別為64.1%、2.5%、8.3%、21.5%和3.6%。2019年,宿遷市農業生產面積情況和其他情況見表1和表2。宿遷市確立了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態河蟹六大產業發展方向,“六大百億級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在68%以上;培育了“宿遷秈米”“泗洪大米”“高墟大米”3個地標產品。沭陽縣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木主產區;泗陽縣建成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泗洪縣河蟹出口量占全省80%,連續13年居江蘇省首位;宿豫區建成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出口禽肉及禽類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宿城區成為重要的“供滬蔬菜”基地。宿遷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7.87萬hm2,占耕地面積比重64.6%;依托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建立市級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2家;重點加快設施園藝“機器換人”,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宿遷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25萬kW,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6%。
2當前宿遷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將2019年宿遷市農業數據采用Stata軟件進行基本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宿遷市糧食作物種植比重較高,經濟作物比重較低,畜牧業、漁業等生產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結構很不合理。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農民對多種經營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導致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二是大多數農民由于信息閉塞而缺乏市場意識,無法主動從現代農業的高度自覺調整農業結構。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呈現頻發多發態勢,暴露出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建設由于受到投資渠道少、農民出資能力低等因素制約,宿遷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造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宿遷市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
2.2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主要農產品價格處于較高水平。同時,農民工的工資持續上漲,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另外,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擴大,農村土地市場逐步發展,農業用地機會成本迅速增加。此外,可以利用科技來及時反饋農業市場信息,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小農業生產風險,降低農業生產能耗,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全面、快速、可持續發展[3]。
2.3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滯后
宿遷市大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產業結構中農產品加工業所占比重較小,種植業發展相較林、漁、畜牧業發展薄弱。宿遷市農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是當地農民往往遵循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當地產業依然以種植為核心的農業為主,農業產業發展層次低;二是宿遷市市場經濟發展較其他地區相對滯后,導致農民缺乏市場經營理念,生產經營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不能積極運用市場觀念從農業現代化角度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4]。
3宿遷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議
3.1合理整合農業生態補償項目
宿遷市開展的耕地質量監測、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補貼等農業生態補償項目,主要是為了減少使用有毒、有害和污染性農業生產資料,并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和可持續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但是,有利于提高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安全系數的農業環保項目的初期投資一般較多,還款期較長。一些農民不愿意參與投入較大的補償項目。針對此,一是整合類似的農業生態補償項目,并與相關補貼基金共同支持農戶參與農業生態補償項目。二是繼續加強農產品安全工程建設,將“三品一標”的加工和銷售納入生態農業補償,并通過補償政策鼓勵“三品一標”的生產和銷售,使農民可以通過交易獲得市場價格補償,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三是以全封閉、多功能的三維溫室為載體,以高效的植物栽培、動物育種、微生物發展和新能源利用為模式,發展生態設施農業,借助地下、地面和空中三維發展以及新能源的綜合利用,擴大生產空間,延長生產時間,提高農業產量和盈利能力,確保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四是根據生態綠色農業發展的需要,提供導向性補貼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成立政策性銀行以向生態綠色農業提供低息貸款。
3.2建立品牌戰略體系,培育名牌產品
農產品品牌是衡量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標簽。在農產品市場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全面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發展品牌農業,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戰略作為加快提升現代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關鍵舉措。一是制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程序,嚴格控制生產質量,建立產品追溯體系,形成核心品牌價值。二是按照“統一規范、簡便快捷”的原則,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根據國際通行規則和國際市場需求,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加快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三是制定農業規模標準,實施分級包裝和標準化包裝。四是加強品牌推廣,擴大銷售市場,提高品牌優勢和市場價值[5]。
3.3加強農業人才培育
人才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動力。一是一些地方的農民培訓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培訓方式不夠“接地氣”、培訓資源分散多頭管理等問題,應探索農民培訓與成人職業教育銜接培養機制,鼓勵培訓機構與職業院校對接,組織培訓過程中有學歷需求的參訓人員與職業院校對接,建立培訓課時與學分轉換機制,提高對農民的培訓質量。二是強化鄉村文化建設,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和資本進入[6]。三是建設農業共享平臺,吸引和培育專業農業人才,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建立適應鄉村產業發展的專家庫,加強與農科院、研究所合作研發、成果轉化,鼓勵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到一線創新創業。探索創新農業高層次人才聘用機制,充實農業部門專業人才力量。落實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就業優惠政策,支持、鼓勵在外工作的人們帶著資金、技術回鄉建設鄉村。
參考文獻
[1]李娜.新常態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30-33.
[2]鄧想,曾紹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鎮產業生態鏈構建研究[J].生態經濟,2019(4):111-117.
[3]劉超,熊建,張文軒,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9.
[4]劉朝文,何文俊,向玉成.鄉村旅游視域下的鄉村振興[J].重慶社會科學,2018(9):94-103.
[5]許傳紅.中國共產黨農業發展思想研究:1949—2010[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83-89.
[6]宋洪遠,金書秦,張燦強.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33-41.
作者:潘哲誠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