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推動農業發展的法治保障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農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與農業的法治保障水平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為了促進農業實現更健康的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了相應的傾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在“三農”問題法治化目標的大前提下,健全完善的法治保障措施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條件。本文在深入分析農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了推動農業發展的法治保障措施。
關鍵詞“三農”農業發展農業法治保障
一、推動農業發展的法治保障的重要意義
(一)強化農業法治保障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發展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在農業農村政策方面的支持。國家對于農業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在相關政策的制定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傾向性,越來越多的利民政策相繼出臺。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許多農業政策一直處于較高的層面,沒有形成法治化發展趨勢,并且在實際操作和落實的過程中,一些農業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很多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落實起來因時因地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除此之外,一些農業政策會隨著國家發展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沒有較強的可預期性,缺乏法律穩定性的特征。因此在推進農業法治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發展的可預期性,提升農業法治保障水平的必經之路。
(二)強化農業法治保障是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前提
改革一直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農業領域是比較復雜的。因為農業和農村的環境較為復雜,涉及面廣,牽扯的人數眾多,要想提升改革的實際效果,就需要不斷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在保證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農村改革的深化發展。在此過程中,法治保障措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法治是深化農業領域改革的重要方式,通過法治途徑進行改革,可以使改革過程中按照法治化的途徑開展,在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走向正軌,不斷化解改革過程中的突出矛盾,減少因為改革而帶來的陣痛。同時,通過法治保障和推進農業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發展的導向性,使改革措施和改革手段的運用更加符合農業發展基本特點,因此,推進農業發展的法治保障措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徑。
(三)強化農業法治保障是保護農民利益的本質要求
農民利益是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重點關注的,對于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應該堅決制止并且嚴厲打擊。但是現實中仍然存在著諸多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比如在一些土地征收,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環境污染物排放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但是由于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缺失,解決起來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由于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持續的法治宣傳,當前農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法治建設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發揮法律在解決矛盾糾紛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幫助農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從而營造出一個和諧友善的法治環境。
(四)強化農業法治保障能有效規范農業生產秩序
農業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農業生產秩序,并且這些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農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傳統的農業生產秩序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與此同時,農業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化程度也逐漸提高,生產和經營主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利益的誘惑之下,違法經營、破壞農業生產秩序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對于農業的持續發展十分不利,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規范和管理,就會演變成不當的市場競爭行為,從而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農業發展領域的執法問題,基層執法力量不足,執法效果不佳,不能形成較強的震懾力,而事中事后監管方面也存在缺位。在這樣的情勢下,積極推進農業法治化建設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推進農業發展健全法治保障措施的有效途徑
(一)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為法治措施的實施奠定思想基礎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在“三農”問題法治化的目標下,提高法治意識是其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系統的領導干部應該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對于現有的涉及到“三農”領域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學習,掌握開展本職工作的基礎法律知識,同時樹立牢固的法治意識,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律信仰,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與此同時,時刻保持對法律的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碰觸。強化權責意識,加強責任擔當與問題導向,在工作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提高法治保障措施的實效性,為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法治條件。
(二)科學立法,完善農業相關領域法律法規體系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推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法治保障的基礎條件。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農業領域的立法還不夠完善,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空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出現了全新的農業發展形式,而法律法規的制定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導致在許多領域之中,都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農業法治保障體系也沒有完全形成。在這樣的農業發展趨勢下,積極健全和完善農業領域立法,從而逐漸形成完善的法治保障體系,是推進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農業發展領域,如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產業政策扶持、農業支撐和保護體系建設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等諸多方面,尤其是其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都應該根據實際發展情況,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和要求,科學制定相關立法,提高農業發展的穩定性。
(三)強化農業領域法律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在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農業發展法治保障體系的同時,強化法律實施也是非常關鍵的。即使再好的法律規范體系,如果不能將其有效的落實到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推進農業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從農業和農村實際發展特點來看,相對于法律的制定來說,法律實施問題更加棘手,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積極推進農業領域執法,加大執法力度,對于破壞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堅決打擊,絕不姑息。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實施體系,完善權責分配,強化主體責任,避免出現之前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和執法不力等問題,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維護穩定的農業發展環境。
(四)強化農業法治宣傳
在農業法律保障措施的過程中,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都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農民來說,相關的法律法規必須遵守。而農村地區的整體教育和文化水平與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絕大多數農民在法律意識方面還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積極開展普法活動,并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提高農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水平。應創新法治宣傳形式和方法,采取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宣傳與農業生產領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農民知法用法的實際能力,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法律途徑予以解決,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業法治保障的整體水平。綜上所述,在推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國家除了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之外,還應該在強化法治保障方面多下功夫。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法治措施,提高農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水平,積極完善農業相關領域立法,使農業發展有法可依,強化法律實施,有效規范農業生產秩序,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為“三農”法治目標的實現提供力量。
作者:馬正英 趙宗 單位:中共河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