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構造灰色關聯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墊江縣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墊江縣位于重慶市域中部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距主城區120公里,幅員面積1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03.87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94.22萬,農村人口近80萬,農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農業大縣。墊江處于渝東北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程度較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農業效益低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墊江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工作,一些關系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穩定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作物。據重慶市統計年鑒統計,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達94682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75419萬元,占總產值的18.53%;第二產業435527萬元,占總產值的45.99%;第三產業335879萬元,占總產值的35.74%。2009年全縣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0588萬元,比2005年增長38%。其中農業總產值112569萬元,比2005年增長27.5%;林業總產值3778萬元,比2005年增長31.5%;牧業總產值達到128239萬元,比2005年增長42.2%;漁業總產值9531萬元,比2005年增長56.2%[1]。在糧食、油料、茶葉等農作物及肉類產量上,2009年墊江縣共產糧食370112噸,油料12702噸,甘蔗1909噸,煙葉496噸,茶葉68噸,水果產量47733噸,蔬菜227712噸,肉類61863噸,其中豬肉54080、牛肉898噸[1]。
二、墊江縣農業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
(一)模型簡介
灰色關聯分析是一種新的因素分析方法,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定量測算系統變量之間關系的影響大小(或密切程度)。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研究系統序列曲線的幾何接近程度來體現系統序列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即曲線的幾何接近程度越高,則它們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灰色關聯分析在因素分析、聚類評估、方案解決、優勢分析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2]。
(二)農業產值結構分析
選取2005~2009年墊江縣農業總產值、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的數據來計算,分析總產值(X0)與種植業(X1)、林業(X2)、牧業(X3)、漁業(X4)之間的灰色關聯度。
三、墊江縣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墊江縣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和農業商品結構的灰色關聯度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墊江縣被確立為重慶市統籌城鄉示范點以來,墊江縣的農業產業結構已經有了極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首先,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所占份額相對減小①;其次,在農業內部層次中,種植業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比重相應上升,并且經濟作物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再次,農業商品率大幅提高②,市場上農產品供給充裕,改善了過去供不應求的狀況。從目前來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表現在:
一是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所占比重偏大。數據顯示,2009年墊江縣第一產業占總產值18.53%,相對偏高,勞動力在第一產業中所占比值較大。第二、三產業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實力弱,對農業農村的帶動作用不強,限制了農業產業向深層次發展。
二是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沒有得到改變,增長方式粗放。按統計數據計算可知,2009年墊江縣糧食產量和生豬產量占農產品的58.70%,說明墊江縣的農業產業依然維持著“糧—豬”型結構,農業生產的單一性和小農經濟特性仍然十分突出。從灰色關聯分析結果看,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良好,但種植業仍是以糧食為主,畜牧業仍以豬為主,漁業、林業發展不足,對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力度不夠。從灰色關系分析來看,影響農業總產值最大的卻是甘蔗、煙草、水果等經濟作物,但這些經濟作物的產量卻很低,大力發展這些經濟作物將會擴大農民增收的空間。
三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較低。一方面,田間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裝備水平較弱,機械灌溉面積小;耕作、收割、脫粒、播種時對農機的使用率低,農用機電產品使用范圍窄。這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低。另一方面,隨著人工工資的提高,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導致農村所剩勞動力大多是文化水平較低的婦女和老人,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對信息的抓捕不準確,看到市場上缺什么就種什么、養什么,導致農業的發展很盲目。這樣扎堆的生產,最后使得農產品銷售困難。科技文化管理水平低的勞動力自然很難學懂并接受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這樣就很少對農產品進行深、精加工,產品產業鏈短,絕大多數產業都還停留在只賣原材料的階段,產品附加值低。四是農戶經營規模[3]普遍偏小,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適度規模才能獲得最佳效益,目前墊江縣農業生產規模小,龍頭企業少,沒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示范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的高產量、高質量發展。另外,全縣目前已發展的23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處于發展的較低層次上,管理分散,信息不靈,與農民和企業的利益聯系不緊密,為農民提供的資金、技術、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等服務的能力有限,很難有效地組織農民從事生產、開拓市場。此外,在政府方面,由于墊江縣財政實力較弱,對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少,農業生產抵御旱澇自然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靠天吃飯的現象普遍存在。其次,政府對農業勞動力的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勞動力科技管理等水平低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個障礙,這是限制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最根本因素。
四、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一)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是促進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
2009年重慶三產業比重為9.3%∶52.8%∶37.9%,而墊江縣的第一產業占全縣GDP的19%,高出全市近10個百分點,說明農業在墊江縣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在保證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第一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農業比重進一步下降。
(二)調整農業產業內部的比例,壓縮糧食作物,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
目前墊江縣的糧食種植面積依然較大,影響了農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可以把糧田騰出來種蔬菜、煙葉、丹皮等經濟作物,或發展水產養殖業,這樣不但優化了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墊江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烤煙、油菜等經濟作物。畜牧業方面應注重肉、蛋、奶的全面發展,以及廣泛的養殖牛、羊、魚蝦等。柑橘、肉鵝、藠頭、榨菜、牡丹等都是墊江的特色產業,但目前卻沒有得到廣泛的發展,未來墊江的農業產業發展可以把這些特色產業發展為主導產業,做優做強,提高農業規模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依靠技術創新[4]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的調整需要借助先進的載體作為物質技術支撐,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農業內部將會向專業化、分工細化發展,這樣就會促進大量的勞動力向種植業以外的部門轉移,先進的農機裝備就會成為農產品生產或加工的主要依靠。一是大力引進和培育科技服務人才[5],提高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要調整好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充分利用當地職業學校、成人學校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機構,不斷更新農民的觀念,教給農村勞動力一些科學的養殖方法、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加工技術、營銷知識和農用機的使用技能等;或者開展一些專業講座,給愿意學習的人提供一個平臺,了解新型技術和理論知識,把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二是廣泛運用農用機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機裝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改善現有的生產條件。不管是從擴大農用機具的使用范圍來提高播種、耕作、收割、脫粒的機械化水平,還是從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中使用農機,農業機械化都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的途徑。所以要廣泛使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實現資源與技術創新的有效結合。
(四)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大力發展龍頭企業
只有適度的規模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注意種植規模和加工規模,大力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園、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鼓勵個體農戶進行規模投資開發,充分發揮規模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對市場的駕馭能力,延長產業鏈。通過“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針對現階段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不高、大部分處于粗加工的現實狀況,逐步培育壯大一批有實力、有特色、重信用的龍頭企業[6]。因為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接農戶,了解市場需求,可以通過合同訂單將市場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表現為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規模等的具體要求,向生產者提供市場信息指導,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確定生產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并有效地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連接問題。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增強他的輻射帶動能力,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著力點。除此之外,政府方面應該加強政策扶持,積極推行一些惠農政策,建立農戶投資激勵機制[7],大力加強對農業、農村的指導及宏觀調控,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采取優惠措施吸引外來資金,拓寬投資渠道,積極吸引民資,共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業信貸,爭取靈活的貸款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后勁。另外,要抓好對農業農田、水利、道路、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8]。
五、結語
墊江縣在列為重慶市統籌城鄉示范點之后,其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協調均衡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有效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基礎優勢和資源優勢,把墊江縣從一個農業大縣發展為農業強縣。在實際的調整過程中應注意:一是結合實際,安全有效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因地制宜,要與墊江縣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相結合,在資源運用上各顯其能,各施所長,充分發揮資源、設備、交通條件的作用。在調整時要保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相統一,符合農業生態平衡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手段,對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提供市場引導、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農業產業化企業通過加工農產品,影響了農業生產結構,達到了結構調整的目的。農業結構調整又必須著眼于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三是把質量放在首位,保障農作物等的安全問題。做好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就要從農產品的源頭抓起,將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延伸到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初加工的監管上,嚴厲打擊在飼料和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違規使用化肥、農藥和違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學品的行為,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