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業結構調節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特點
1.1糧食種植面積調減,新的糧食制度基本形成。糧食作為我鎮的一項傳統產業,種植面積始終居主導地位,但與以往相比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種植模式上看已由原來的三熟制逐步向麥一稻、油一稻、稻一稻兩熟制過度,而且一年一熟的單季稻也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新的糧食種植制度模式的形成,為發展高效種(養)業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
1.2稻田水產養殖業初具雛形。利用低洼農田發展水產養殖業,近兩年來有較快的發展。據調查統計,稻田水產養殖總面積達703畝,比去年增61,6%。水產養殖業中,比較突出的是珍珠蚌和青蝦,養殖面積分別達385畝和205畝,分別占水產養殖總面積的54.7%和29.1。特別是青蝦養殖效益顯著,據對趙家墩村養殖大戶羊本來調查,該戶去年投資12萬元圍田養殖40畝青蝦,年產值達29.6萬元,獲純收入10.3萬元,今年養殖面積將擴大到95畝,為我鎮發展效益農業樹立了榜樣。
1.3高山蔬菜試種成功,前景良好。蔡家塢村的83畝高山蔬菜示范基地試種成功,生產出的高山蔬菜不僅質量優,而且在淡季上市,價格較高,效益顯著,每畝獲凈收益2600元。其產品還打入上海市場。
1.4低丘緩坡和灘涂資源開發利用趨向多元化。據調查統計,全鎮利用低丘緩坡和沿江灘涂開發種植各類農作物面積達到1800多畝。種植類型趨向多元化,主要有茶葉、瓜果、花卉苗木和意楊。立體開發呈良好的發展態勢,如楊元坎村的呂增會農戶,利用低丘緩坡開發種植水果60畝,在果園中套種西瓜,養殖本雞,還利用果園邊的水庫養魚、養鴨,形成立體綜合開發利用的新產業鏈。去年,該戶總收人達到6.5萬元,獲純收入2萬元。
1.5畜禽規模養殖獨具特色。畜牧業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七五”、“八五”期間曾有過比較輝煌的業績,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家家戶戶養殖畜禽數量呈逐年下降之勢,致使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長期徘徊不前。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規模化養殖畜禽有較快的發展。據統計,全鎮養殖10頭以卜的規模養豬場達4個,年飼養生豬達10500頭;5000羽以上的養禽場6個,年養禽總量達4萬羽二如靈橋村的朱小琴農戶,去年飼養生豬2647頭,出欄2047頭,創產值150萬元,今年她的養殖規模將在去年基礎上,增加到l萬頭,成為我鎮首個萬頭生豬養殖場;又如鄭岳年、呂增會等5戶種糧大戶,充分利用品質差的糧食,積極發展養殖雞、鴨等家禽,年飼養雞、鴨2萬羽,創產值50萬元,獲利6萬元。
2調整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片面理解調整,出現拋荒現象。從調查中發現,部分干部群眾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缺乏必要的思想認識,認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是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出現少種或不種糧食也不發展其它經濟作物的現象,致使季節性拋荒和常年性拋荒面積大幅度增加,這是有目共睹的。由于這一理解上的片面性,導致優良土地資源和光、溫、水資源白白浪費,農田產出率降低,這對提高整個農業產業的效益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2工業污染嚴重,潔凈水資源缺乏。本鎮農田灌溉水源主要來自富春江、大源江和禮源溪。由于長時間受工業污水的污染,水質惡化,除富春江外,大源江和禮源溪的水質已難擔灌溉重任,這不僅嚴重影響水稻生杭州農業科技2001年No.2產,而且也將直接影響整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目前毗鄰大源江及禮源溪邊的低洼農田,部分農戶有意發展水產養殖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水源,影響了結構調整的進程。
2.3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調查發現、我鎮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多數屬于分散型的零星發展,屬于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模式。既缺乏一定的生產規模,又缺乏龍失企業和營銷組織的帶動,因此就難以形成牛寸一品或一鎮一品的區域特色農業,也就談不仁什么產業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3今后工作重點及調整發展方向
3.1端正調整結構的認識,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蹬而就。因此,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有足夠的認識,我們要在積極組織和引導發展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能調則調,不能調則種糧,盡量減少農田拋荒面積,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同時,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嚴禁以“犧牲”耕地為代價來調整產業結構。在糧田上發展水產養殖業,要盡可能地利用低洼農田,對確需挖塘養殖的開發項目,應建立申報備案制度,以村為單位收取復墾費。
3.2重視環境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是萬物之源,生存之本。我鎮雖處富春江邊,大源江、禮源溪縱貫全境,但從總體上看,也存在水資源貧乏的問題。這主要是水污染嚴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必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綜合整治大源江和禮源溪,對工業企業的污水進行治污達標排放,還大源江、禮源溪的本來面目,為本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良好的水資源環境。
3.3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我鎮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部分村、戶雖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特色,但是還比較分散,規模化發展程度低,產業化進程緩慢。因此,鎮、村兩級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在鞏固現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加快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及農產品的營銷隊伍,使農業產業逐步向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長點。
3.4立足區域發展的觀點,逐步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框架。我鎮有平原也有山林,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是要發揮平原和山林兩大資源優勢,并按照開發兩邊、保護中間的原則,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帶。用8000畝糧田來保證全鎮生活用糧,騰出2000一2500畝土地包括旱地、山坡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
(1)加快富春江沿岸灘涂的開發利用。富春江沿岸灘涂資源豐富,在這一地區,發展建立豐產林、花卉苗木、水果業和養殖食草畜禽,條件優越。通過對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既可進一步改善富春江兩岸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并接軌新沙島逐步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又可以充分利用灘涂資源,在林地間種草,建立食草畜禽養殖基地。如林地養殖山羊,可充分發揮靈橋羊肉的品牌優勢,以逐步實現靈橋羊肉養殖、銷售、加工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2)富春江、大源江及禮源溪兩岸的兩江一溪三角地帶要加強耕地的保護。這一地段的結構調整工作,要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低洼農田的作用,有計劃地發展水產養殖業,在今明兩年內建立4畝以上的水產基地,可發展養殖甲魚、毛蟹、蝦、黃鱔、珍珠等特種水產,可按一村一品牌的目標。建立糧、水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再創魚米之鄉的美譽。
(3)搞活沿大源至里山及大源至禮源公路旁的低丘緩坡。這一地區要進行多元化的綜合開發,可以發展優質茶、果和鮮食玉米、水果蕃薯基地,充分發揮旱地資源的優勢,提高早地的產出率。
(4)積極開發禮源及觀塢等地的高山旱地資源。有計劃地發展種植高山蔬菜,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再擴大100一200畝,同時要架好索道,降低高山蔬菜的成本和勞動強度,還要充分發揮營銷組織的作用,使高山蔬菜向基地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5)加快對毛竹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大力發展筍竹兩用林,到2005年前開發千畝筍竹兩用林基地,還要做好毛竹資源深加工的文章,目前在進一步鞏固竹制品加工廠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開發新產品。努力提高毛竹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3.5加快畜牧業發展。“十五”期間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畜牧業生產的扶持力度,這對于發展畜牧業生產,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要在進一步抓好現有規模畜禽養殖場的基礎上,制訂配套扶持政策,鼓勵農民規模養殖畜禽,在2005年前發展2一3個萬頭養豬場和3一4個年產5萬羽的畜禽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