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產業鏈小農戶融入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存在生產集中化程度低、應對風險能力差、無法滿足市場要求等一系列問題,應通過政府積極推動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小農戶的自主性、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培育制度等措施加以解決。
[關鍵詞]小農戶;農業產業鏈;路徑研究
我國農業主要以家庭承包生產經營為主,小農戶生產是我國農民生產經營的現狀。黨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產業鏈。
1我國小農戶經營現狀
根據農業農村部第三次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而小農戶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70%。全國共有農戶2.3億戶,耕地0.67hm2以下農戶2.1億戶,戶均經營規模0.52hm2,特別是西南山區,農民經營規模小,土地分散。一方面小農戶擁有多塊土地,但并不集中,造成了小農戶生產規模小,另一方面農村合作組織相對較少,農村集體組織與小農戶無法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等問題,也使小農戶難以提高產品質量。作為中國農業經濟龐大肌體的細胞組織,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小農戶仍然面臨生產集中化程度低、應對風險能力差、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等問題。
2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的問題
2.1生產集中化程度低
小農戶種植面積小。自2016年以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2016年為1.19億hm2,2017年為1.18億hm2,2018年為1.17億hm2,2019年減少到1.16億hm2。一方面,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小農戶生產形成了規模經營小、土地系細碎化、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的特點。小塊兒土地導致小農戶生產規模小,同時,也不利于農產品質量與標準的提高和保障。糧食回收以及糧食加工過程成本增加,農戶收益減少,從而影響農業總產出和小農戶家庭整體收益。小農戶由于農產品質量低,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從而導致擁有的種植土地少、無法保證農產品高質量、糧食回收及糧食加工成本增加、銷售利潤減少、無法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等一系列問題,并惡性循環。資金規模小,種糧成本高。近年來,由于物價上漲導致糧食種子價格也持續上漲,而農民自留種生產出來的糧食品質低,產量少,與市場上的種子品質相差較大,農民種糧收入少,若購買糧食種子,農民的經濟負擔必然加大。部分地區小農戶生產資金主要來源于自家耕地農產品銷售,資金利用率相對不足,缺少農田基礎設施,很難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用機械。而土地規模小,農產品產量少,利潤低,無法形成規模生產,種糧成本又不斷上升,小農戶一直處于利潤不斷壓縮的困境。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很多地區如:山地、盆地、丘陵等并不適合大規模的農業機械作業,許多小農戶只能使用小規模、低效、低技術的機械工具進行生產和工作,同時,分散土地承包也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在土地細碎化的情況下,政府服務機制欠缺,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也不同,要做好農業生產工作就需要農業機械服務業的延伸,以滿足不同農戶的生產需求。農業機械設備的服務水平不足,小農戶在購買機械后,缺乏使用知識與維護意識,農業生產機械使用壽命短,售后維修程序繁瑣。
2.2應對風險能力不強
自然災害對于農戶,尤其是小農戶會造成嚴重的打擊,例如河南省2019年發生了41次自然災害,小農戶沒有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與手段。災害發生以后,政府補貼力度不高,小農戶大多數自己承擔損失,小農戶收入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受災農戶勞動能力降低。小農戶為了恢復生產,投入大量資金,這就導致用于生產設備的購置費用被擠壓。災害過后,土地流失嚴重,小農戶擁有的細碎化土地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進一步減少。惡劣的環境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產出率極低,種多少收,小農戶難以維持下個季度農作物種植,導致大多數小農戶選擇外出打工,農業總產量降低。同時由于小農戶的農作物產量低,在面對市場風險時,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例如2010年大蒜價格比2009年提高了十倍,農戶紛紛改種大蒜,致使大蒜產量飆升,2011年價格回落,轉種大蒜的農戶收益嚴重減少,甚至虧損。小農戶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市場變化缺乏認識,對于市場信息接觸更少,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性容易引發小農戶的逆向選擇,更讓小農戶處于市場不利地位,難以避免市場風險。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險措施是小農戶難以融入產業鏈的又一因素。農業保險涉問題眾多,又區別于普通的災難救濟。小農戶收入低,真正的可支配收入少之又少,對于農業保險費,大部分小農戶是不能接受的。同時,農業保險公司對于保險規模控制嚴格,操作流程復雜,賠償時容易與小農戶產生分歧,各種因素導致小農戶缺乏參保的積極性,參保率低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的特殊性,賠償金額大,中國農業受災的比例每年大約在40%左右,災后損失嚴重,風險大,農業保險收費低,賠付率高的特性,導致小型甚至中型保險公司不敢經營農業保險項目,大公司開發的農業險也相當有限。
2.3小農戶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小農戶數量多,戶均土地細碎化。小農戶在農業生產的信息獲取、采購、生產、加工、包裝、儲存、物流、營銷等環節能力不足。小農戶產品數量少,質量不高,資金與勞動力投入與收益不匹配,農民專業組織合租社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不能達到市場標準要求,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小農戶商品率水平低,導致單位農產品的交易價格過高,在銷售環節,尤其是物流流通環節缺乏規模效益。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一樣,都是影響小農戶經營決策和家庭收入的重要因素,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交易成本高,產品質量低導致了小農戶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農業規模化是提升小農戶利潤,降低小農戶分散經營帶來過高交易成本的必要途徑。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必須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相結合,積極引導小農戶走向線上銷售模式,降低小農戶市場交易成本,增加小農戶收益,積極建設新型農業市場,確保小農戶產品銷售與加工集中化,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科學文化素養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是小農戶目前的普遍情況。綠色高質量農產品積壓在手中,無法實現優質高價,打擊小農戶提高農產品質量的積極性。同時。市場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小農戶在市場交易談判中被不良商販欺騙,克扣回收農產品斤數,小農戶在市場中無法與強勢交易對手展開公平公開的交易,也無法與其他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公平競爭。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就必須提高小農戶的科學水平與文化素養,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即“高水平,有技術,懂市場”的農產品生產人才,政府應積極推動農村教育普及與深度發展,建立健全農村教育與服務機制。
3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的建議與對策
3.1政府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
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政府應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不僅是對小農戶的行為進行引導、推動、調節,更是對相關利益主體行為以及小農戶與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進行規范化[8],包括小農戶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小農戶與農村基層之間的關系、小農戶與中間體組織之間的關系、小農戶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小農戶與小農戶之間的關系。根據小農戶實際狀況進行不同的特色設計,組建股份制投資企業。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一概而論,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因基礎制宜、因小農戶制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充分考慮小農戶自身狀況,引導小農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長期穩定、互相信任、互幫互助的合作關系。政府還應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設專項扶持資金,充分利用農村閑置資源,以多種方式創辦和引進資金聯合創辦集體經濟組織。同時,農業集體經濟組織還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當地優勢資源,保障小農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緊密聯系,實現農村的規模化發展。
3.2完善農村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村級干部文化水平與素養,培養新型村干部人才。使村級干部成為當地經濟的“帶領者”,與小農戶保持深切緊密的聯系,聆聽小農戶需求,大力推進農村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健全農村托管服務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使農業服務真正的能為農民服務,為小農戶服務。大力扶持農業保險企業,宣傳推廣農業保險,確保小農戶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尋找小農戶與農業保險企業之間的“平衡點”,找到農業保險與小農戶相適應的對策。政府應切實制定建設規劃,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與地質環境等因素,鼓勵社會各類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創新發展農村金融服務企業,簡化貸款過程,提高貸款金額,確保小農戶也能擁有大資金。引進先進農業機械與技術,提高小農戶科學文化水平,讓小農戶熟練使用農業機械促進生產。創新養護管理,改革管理體制,讓小農戶更好融入產業鏈。
3.3激發小農戶的自主性
政府應為小農戶賦能,激發小農戶的主體性。政府應繼續制定和實行惠農政策,關心“三農”問題,提高農民地位,營造農戶種田光榮的氛圍,對糧食產量達標的小農戶進行獎勵。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農機購置補貼金額,提高農業機械的普及率,實現農業機械化,改善農業生產環境與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戶種田的回報率,制定農業受災補償機制,加強對農戶文化素質的培養,逐步推行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確保小農戶的根本利益,解決小農戶面臨的問題,解除小農戶的后顧之憂,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綠色化。
3.4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培育制度
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培育新型農業人才必不可少。新型農業人才區別于傳統小農戶,不僅僅需要掌握種植知識與技巧,更要了解市場,懂金融,會技術,能充分應用農業先進科技與機械,種地養地,更有利于綠色生產,提高土地質量。政府應積極在鄉村舉行相關農業知識教育講座,建設農戶教育機構,提高小農戶文化素養以及知識水平,完善獎勵機制,提高農戶對于先進農業科技的積極性。使小農戶自身了解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的重要性,確保新型農業人才穩步增長。推行大學生村官制度,積極吸引高級人才,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培育制度,使越來越多的小農戶向懂技術、高水平的農業生產者轉變。
4總結
政府、企業、小農戶自身都應采取相應措施讓小農戶融入產業鏈,政府應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服務體系,農業龍頭企業應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確保與小農戶交易的公平公正,小農戶應了解到農業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知識水平與文化素養。積極鼓勵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小農戶才能更快更好更高效的融入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真正形成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新型農業。
[參考文獻]
[1]范迎春.讓更多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N].友報,2020-02-28.
[2]袁麗麗.自然災害對中國農戶經濟的影響和對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7.
[3]郭文琳.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J].發展研究,2017(10):55-62.
[4]周樂.政策性農業保險各主體行為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5.
[5]茶麗美,王仁雄.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J].農民致富之友,2019(12):235.
[6]阮文彪.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驗證據、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觀察,2019(01):15-32.
[7]周云.圍繞服務“三農”拓寬發展思路—關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J].支部生活,2005(01):21.
作者:宋昱熹 馬松林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