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農業教育狀況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業教育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實踐,又反過來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在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在1866年,清政府在馬尾港創建的船政學堂,被認為具有現代高等教育的雛形。由教會創立的福建協和大學,并在1936年獲得省政府補助增設農學院,即福建農林大學的最早前身,1940年在永安成立福建省立農學院。10年內亂高等農業教育遭受嚴重摧殘,1977年以后福建高等農業教育才逐漸步入正軌,有條不紊地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在學校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招生規模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觀。1994年1月福建農學院更名為福建農業大學,2000年9月福建農業大學和福建林學院合并為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經歷了3次的分分合合,歷經艱難才有今日面貌,福建農林大學是這個時期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在福建省發展道路上的側影。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有以福建農林大學為首的省屬重點大學,還有集美大學中的水產學院和生物工程學院、武夷學院的茶與生物系、龍巖學院的生命科學學院本科共5所本科院校,以及高職高專院校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民辦高職學校有天福茶職業學院、武夷山職業學院。高等農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的現狀,給予符合實際的客觀評價,從而進一步作出有利于促進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選擇和制度安排。
2福建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現狀
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到如今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為當地經濟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肩負著面向“農村、農民、農業”,高等農業人才的培養、提供高科技成果和推廣最新科技成果。通過對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發展歷程的分析,充分理解目前的發展現狀,發現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目前的發展趕不上高等教育的平均發展速度,不論從招生規模,還是教學基礎設施,不論師資力量和科研成果,還是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都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現為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數量較少、辦學模式單一。福建高等農業教育頗有淵源,發展至今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契合。如今,隨著福建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轉型,福建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戰略顯得尤為重要。立足福建農業的特點,培養適合當今社會需要的高等農業人才是福建高等農業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化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體制改革,發展靈活多樣的高等農業人才培養方式,是福建高等農業教育支持福建特色農業發展的戰略。現行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的招生主要按照國家招生計劃為主,辦學模式單一,招生方式單一,培養模式一刀切,不太注重個性的培養。目前公立辦學主體有7所,其中5所是本科院校,2所是專科院校,此外還有2所民辦高職高專院校。這樣的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顯得十分單薄而無力,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
3影響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辦學的深層次原因
從辦學主體的視角來分析以上這些現狀,就會發現影響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辦學的深一層次的原因。
3.1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的重要性長期被忽視,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地位持續下降
因為農業產業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是弱質產業,處于弱勢地位,社會認同度比較低,在社會群體中農民是弱勢群體,導致農村處于“二元”結構的弱勢端。與之相對應,以服務農業和農村發展為主要對象的高等農業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忽視,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呈持續下降趨勢,這種狀況與高等農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有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地位是極其不相稱的。
3.2福建省高等農業院校辦學主體單一化,市場機制的缺失
目前,福建省大部分高等農業院校辦學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撥款、學生學費等單一化渠道。而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一些地方農業高校教育事業經費生均撥款平均只有2000多元,遠低于生均培養成本,導致高等農業院校辦學經費緊張狀況正在加劇,目前單一的辦學方式已經大大地制約了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
4結論與對策
文章分析了福建省高等農業辦學影響因素,這當中的國內經濟形勢、當地農業教育基礎、當地農業產值等因素,是辦學主體無法改變的,也不因辦學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大部分的因素是辦學主體能把握的,如努力創建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提高教職工的服務意識,增強教師的學科知識水平等等。在結合福建省作為海峽西岸經濟開發區的特別優惠政策前提下,充分考慮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影響因素,構建適合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路徑顯得尤為重要。在改革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行漸變式改革;要堅持一貫的辦學政策,積極為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發展提供條件;要堅持市場導向原則,順應市場需求,為福建省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