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下的資本農業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推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新形勢,在新形勢下科學地推進資本農業的發展,應當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完善資本農業的發展機制,需要從土地流轉機制、技術支撐機制和人才開發和培訓機制三個維度嚴格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以期有效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資本下鄉;運作機制
一、引言
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總體上,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農為主,生產經營規模較小。截至2016年底,生產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小農戶約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其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2%左右,戶均耕地面積約5畝。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于發展資本農業:將工商企業中的先進的資金、技術、知識、人才等生產要素吸引到農業生產過程中,與土地和勞動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相結合,借助市場機制去整合資源,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對傳統農業的根本性改造(徐勇,1999;翟文華、周志太,2014)。在現代農業導向下發展資本農業要求全面把握資本下鄉面臨的新形勢、深刻認識新形勢下資本農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嚴格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作機制、積極探索資本農業發展的政策體制,這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實現傳統小農業到現代大農業的轉變,對于加快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二、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
傳統農業是勞動與土地的簡單結合,農業生產效率較為低下。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將投入更多勞動力,而有限的糧食被大量勞動力所消耗,造成剩余產品數量較少,容易觸發低效農業陷阱?,F階段,推進資本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在于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實現農業社會向社會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一)推進資本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打破城鄉二元格局資本農業的發展不僅能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和農業社會,還能改變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的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在現代農業導向下發展資本農業,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能夠引導工業生產的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注入農村發展,突破城鄉二元格局中制度、管理和觀念的差異,也能為城市科技人才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掃清障礙,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人員二元分離的局面。
(二)推進資本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社會向社會農業的轉變資本農業將農民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框架內,改變了以往農民個體社會化的問題,實現了農業社會向社會農業的轉變。首先,在此過程中,將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相互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改變了農民生產和生活現狀,改良農村風貌,促進了農民個體進行市場化和經濟化改造。其次,作為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資本農業通過常規化的資本運作,促使私有資產向社會資產的轉化,實現了財富的共享與社會化。再次,資本農業從體制上確立了生產關系的社會化。資本農業突破了小農生產方式自給自足的特點,以生產要素的保值增值為目標,變革農業生產為商品化的社會化生產方式。
(三)推進資本農業的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資本農業的發展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出路。第一,資本農業的發展有助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化,促進了農業生產由實物生產向價值形態社會生產過程的轉變,實現了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的傾斜。第二,資本農業推動了農業生產的規?;洜I。資本農業推動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與完善,解決了耕地細碎化問題,實現規模經營,集中了生產要素,能夠改善農業生產低效率投入和低水平產出的現狀。第三,資本農業將農業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相互聯結,完成了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革命。
三、嚴格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作機制
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作機制,能夠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力和農業生產率。在現代農業導向下發展資本農業,將資本、技術、人才與農村土地等存量性要素相結合,以構建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技術支撐機制和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為核心,創新資本農業發展的運作機制,實現傳統小農業到現代大農業的轉變,有助于加快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鄉村振興。
(一)土地流轉機制在現代農業導向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是資本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涉及農地流入方、流出方、當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引發了傳統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巨大變革和創新。資本農業的土地流轉機制既需要考慮到各利益主體之間利益的均衡,又要根據資本農業的特殊性,設置好各項配套制度。當前,資本農業的發展需要在一般的機制框架內,因地制宜,探索高效可行的土地流轉機制。現代農業導向下資本農業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由驅動機制、流轉機理和配套制度建設三方面構成(如圖1)。資本農業應當圍繞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科技-產業”的雙向鏈條,形成“技術創新-資本驅動”的雙核模式,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資本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做出積極貢獻。資本農業的技術支撐機制要以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范圍拓展為現實需求,以工商企業的參與為戰略導向,采取教學、科研、推廣聯合運營的模式,積極帶動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為技術創新和服務的主體,建立農業生產和創新基地,完善農業科技研發、推廣和服務體系,以資本下鄉為催化劑,帶動當地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建立資本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機制,強調科技創新和成1.驅動機制: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優選,資本農業在市場機制的導向下,對土地流轉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規模經營和產業融合的政策驅動下,生產關系和模式調整為資本農業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提供了較為優越的條件。2.流轉機理:政府推動是農地流轉機理的推力,機構設置是農地流轉機理的拉力。一方面,政府根據“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推動農地流轉。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工商企業的客觀要求,政府需要不斷地加強和完善土地流轉評估機制和定價機制:參考農地的區位因素和規模差異進行合理定價;評估農地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收益,使得農民能夠獲得農地流轉獲得的收益。另一方面,在縣一級政府應當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與村委會一起,完善農地流出方和流入方之間的操作流程,協調、管理和統籌好農地流轉的咨詢服務以及流轉信息的登記和錄入等相關工作。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應當加強對縣一級政府土地流轉行為的監管,加大對于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保護農民和工商企業的利益,確保土地流轉平穩有序地進行。3.配套制度建設:資本農業土地流轉機制的配套制度建設需要既需要保護好土地流轉中各主體的利益,又要調節好工商資本對于農村的沖擊。一是幫助和支持新下鄉的工商企業提高其農業科技和信息水平,提高其收益率。二是完善土地糾紛調解機制。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2476個,占全國涉農區縣總數的89.6%。聘用仲裁員達4.86萬人,仲裁人員培訓5.9萬人次。加強農地流轉糾紛調解機制建設,處理好農地流轉糾紛,對于促進農村長治久安有著積極的作用。三是設置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地門檻。設計資本下鄉的細則與規范,有序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保證農地用途不變,保障農民利益地同時,防止農地“非農化”和“非糧化”。
(二)技術支撐機制技術是資本農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然而,農業的自然屬性決定了農業生產投入成本高且回報慢。在現代農業導向下,果轉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構建資本農業技術支撐機制,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為資本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其運行機制如圖2所示。完善的資本農業技術支撐機制主要包括產學研合作平臺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兩部分。1.產學研合作平臺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前提和基礎。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一般情況下以企業為技術的需求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為科學技術的供給方,實現技術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結合。資本農業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以工商企業的資本投入為核心,以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主導、工商企業為參與、以各教學基地、科研基地、實習基地、產業基地等為平臺的“產-學-沿”一體化結構。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是推動技術創新的有效手段。在縣一級行政單位的框架下,以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核心,以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中心為支撐,以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為依托,引導工商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廣泛地參與到“政府主導+企業帶動+多元主體參與”的基層農技推廣與服務體系。通過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服務,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的現實需求,提高了資本和土地的邊際收益率。資本農業的農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實現了產業和科研的對接,科研帶動產業的集聚。一方面,資本的投入吸引力工商資本的規?;⒓s化生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愿意與綜合實力較強的工商企業合作,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換。另一方面,農業科技與產業的對接有利于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廣,改變過去“產-學-研”脫節的現狀。
(三)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不管是農業科技創新還是科研成果推廣與轉化,都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加強人才開發與培訓是資本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F階段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相對薄弱,制約了資本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創新體制機制,重視農業人才的開發與培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地區實際情況的人力開發與培訓機制。如圖3,資本農業的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的建立需要以人才引進與培養為基礎,以培養現代新型農民為導向,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與利益分配機制為核心,以農業企業和科技推廣機構為平臺,優化資本投入環境,積極加強農業干部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培訓機制,逐步形成符合資本農業發展的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為資本農業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發展能力。資本農業的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要求人才開發的組織帶動以及相關配套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以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為載體,建立人才引進規范和機制,以企業帶動和政策資金支持為途徑,引進相關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企業管理的核心力量。與此同時,對于高層次人才需要建立完備的人才管理體系,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充分發揮人才市場的主導作用。相對應,需要建立較高層次的人才管理體系,優化人才引進環境,發揮人才市場對于人才配置的主導作用。同時,構建資本農業人才開發與培訓機制需要重視人才的人文關懷。資本農業的發展應當為技術人員和農業科技服務和推廣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給予人才強有力的生活保障。第二,完善農村人力資源培育體系,以工商企業為載體,提升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有序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第三,在工商企業和農民之間建立聯通機制,充分發揮資本在人才配置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小:《資本下鄉的策略選擇與資源動用——基于湖北省S鎮土地流轉的個案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2]賀軍偉、王忠海、張錦林:《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要“引”更要“導”——關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思考和建議》,《農村經營管理》2013年第7期.
[3]賀雪峰:《工商資本下鄉的隱患分析》,《中國鄉村發現》2014年第3期.
作者:徐章星 張兵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