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整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與推廣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應用關鍵點
1)明確深松時間。一般可以選擇每年秋季進行,這樣有助于存儲秋冬雨雪。2年一次即可,秋季在深松起壟的時候應在起壟后按時填壓,避免跑墑。2)深松深度合理控制。應基于因地制宜原則控制深度,若土壤比阻大、犁底層厚實,要通過淺松鏟和深松鏟聯合的方式將犁底層打破,從而確保耕層土壤松緊度的適宜性。3)控制好深松質量。要堅持“深、實、平、細”的原則展開作業,深松深度要大于25cm,作業后應確保田面整齊劃一、土壤內無土塊及下虛上實。4)做好深松整地機具的日常保養維護。按時對機械設備的螺栓緊固狀況、焊口等進行檢查,若焊口或螺絲松動要及時緊固、焊接,若鏟尖磨損嚴重要及時更換。5)做好作業路線的科學選擇。在深松整地階段農機設備要從耕地一端朝另一端推進,到頭后再反復來回操作,一般每行側鏟溝距要小于70cm。
1.2農機深松整地技術在農業生產作業中應用的原則
1)要結合土壤墑情、耕地土質狀況展開研究,若耕層較厚、耕層里面沒有石頭等雜質可采用深松,反之淺松即可。2)若作業時土壤內含有大量水分,且粘重系數大則采用淺松作業,這樣可以避免由深松造成的堅硬板結壟條耕作難度大的現象發生。3)秋季要全面采用農機深松原則,夏季可結合耕地狀況局部展開深松。4)農業生產階段若主機牽引正常要及時加大油門,這樣可以提高深松效果。
1.3農機深松作業機具在應用中的合理選擇
以作業形式為標準,農業深松機具由間隔及全方位深松機兩種組成:1)分析間隔深松機,其通過入土效果好的鏟柄與鏟尖有效插入土壤,徹底抬起土壤后再放下土壤,使其徹底松動,并將犁底層打破。同時,要將雙翼鏟安裝在深松鏟上,從而增加深松土壤的范圍。間隔深松會將耕層結構變成虛實兩部分,前者可蓄水保墑,后者可提墑供水。在操作中應結合農業生產狀況對深松鏟間隔進行調整[1]。2)常用的全方位深松機多采用“V”型鏟刀部件,耕作時從土層的底部切離出梯形截面的土垡條,并使它抬升、后移、下落,使得土垡條得以松碎。偏柱式深松機利用偏置鏟柄擴大對土壤的耕作范圍,效果與全方位深松機近似。上述種類的深松機都可以對大范圍耕層進行松土、碎土,不過要耗損大量動力,必須為拖拉機安裝大馬力發動機[2]。3)分析振動式深松機,其由自激式、驅動式兩類,前者深松鏟由拖拉機動力輸出軸提供動力,可以在震動的同時完成深松,達到減少耕作阻力的目的。后者將適當規格的彈簧安裝在深松鏟上,利用彈簧可以伸開、壓縮的特點讓深松鏟通過振動實現深松松土。不過這種深松機結構復雜、造價高昂,不建議大范圍推廣[3]。4)復式作業機,具備深翻、淺翻等多種用途,可以將滅茬碎土、底層深松等工作同時完成,且效率好、功能多樣,值得廣泛推廣使用,不過要為拖拉機配備大馬力發動機。
2農業機械深松整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意見
2.1做好農業機械深松整地技術應用意義的宣傳
要在實驗區內積極的宣傳農業深松整地技術的應用價值,比如可以有效保護耕地、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墑的效果、改善抗旱排澇的能力等。同時,積極宣傳農機深松整地技術應用后各類糧食種植產量的增長效果,吸引農民使用農機深松整地技術[4]。
2.2不斷增加補貼投入
國家對實驗區內使用農業機械深松整地技術的農機戶給予了適額補貼,有效的幫助農機戶降低了設備購買壓力及日常維護的經濟負擔。另外,負責實驗區管理的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土壤類型、作物種類等,配合農機戶選擇合適的機械型號;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政府除了要對國家農機采購補貼資金合理運用外,還要為農機戶提供地方財政補貼,降低農機戶引入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壓力。
2.3做好組織領導和督查工作
管轄實驗區的當地政府要積極協調各部門配合農機部門展開相關工作,推動區域內農機化事業、現代化農業建設等工作的發展。實驗區內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相關工作,要將其提上議程,做好方案的研究、落實;同時,要積極吸引外界資金、推廣崗位責任制,擴大機械深松技術的推廣、應用范圍。
2.4做好技術培訓、指導等相關工作
負責實驗區管理的政府相關部門要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基層展開農業機械深松整地作業技術實地培訓指導工作,要及時幫助農民解決機械深松整地技術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確保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的效果。
3結束語
做好農業機械深耕技術的應用、推廣,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農產品的質量、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及保護耕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永舉.機械化深松整地技術探索[J].農民致富之友,2019(15):151.
[2]席長彥.關于機械深松整地技術應用的初步探討[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8(4):82.
[3]吳素英.淺談機械深松整地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9):10.
[4]王利民.深松整地發展成效及推進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8):59-60
作者:焦玉香 申法民 單位:延津縣農機監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