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鈴薯病害及防治措施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馬鈴薯是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府谷縣馬鈴薯分布在黃土梁峁丘陵溝壑區和黃河沿岸黃土峽谷丘陵區,地質結構較為穩定,土壤大多為黃綿土,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常見病害有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等,這些病害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本文針對府谷縣馬鈴薯的常見病害的癥狀和發生規律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馬鈴薯真菌性病害
1.1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最適宜的發病條件是10~25℃,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蔓延。首先在葉尖和葉緣上出現水浸狀綠褐色斑點,周圍有淺綠色暈圈。潮濕時呈褐色,并產生白色霉層。若莖部感病,則出現黑褐色條狀長斑。若地下塊莖發病,則出現褐色大塊病斑,凹陷形,薯肉褐色腐爛,并長出白色霉層。發生嚴重時,葉片萎蔫、下垂、卷曲,全株黑腐,全田焦枯,并散發出惡臭氣味。防控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適宜府谷縣種植的馬鈴薯抗病品種有紫花白、冀張薯8號等。(2)選用脫毒種薯。(3)建立無病留種田。(4)實時早播。(5)化學防治:播種前使用68%甲霜錳鋅拌種;在馬鈴薯幼苗期和地下塊莖膨大期,必須每10~15d向葉面噴灑1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進行預防,連續噴灑2~3次;發病后及時拔除病害植株并噴藥,每7~10d向葉面噴灑1次69%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連續噴灑2~3次,均勻噴濕所有葉片。
1.2早疫病
土壤或病薯帶菌。干燥高溫易發病。塊莖發病后薯皮上產生暗褐色凹陷的圓形或近圓形或不規則病斑。初葉上現褐黑色的小斑點,病斑逐漸擴大,形成同心輪紋,與健康組織有明顯的界限,多為卵圓形或多角形;塊莖很少發病,受侵薯皮略下凹,邊緣清楚的褐黑色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現褐色、干腐;黃色至淺褐色圓形病斑,擴展后為黃褐色不規則斑,有的葉斑不太明顯。潮濕條件下,葉背現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防控措施:(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2)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抗病力。(3)加強肥水管理和栽培管理,注意田間衛生。(4)化學防控:在發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d噴灑1次,連續防治2~3次。(5)適當提早收獲。(6)合理儲運:收獲后充分晾干再入窖,貯藏期間保持通風干燥,溫度以4℃為宜,及時清除病爛薯塊。
1.3黑痣病(莖基潰瘍病)
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時,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葉子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5mm)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以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防控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建立無病留種田,采用無病薯播種。(3)在發病重的地區,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注意適期播種,避免早播。(4)化學防控:播種前種薯處理;發病初期噴施3.2%惡甲水劑(克枯星)3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使用30%倍生乳油200~375mg/kg灌根。
2細菌性病害
2.1青枯病
病株稍矮縮,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4~5d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葉脈褐變,莖桿出現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高溫高濕對青枯病發展有利。防控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利用無病種薯,建立種薯基地。(3)用具消毒,采取整薯播種。(4)輪作:不可與茄科蔬菜或花生、大豆等作物連作或鄰作。(5)化學防控:播種前每公頃使用加瑞農4500~7500g兌水900kg壟面噴霧,出苗后,結合預防黑脛病和瘡痂病,每公頃使用加瑞農/穎順4500~7500g滴灌防治。
2.2黑脛病
主要侵染莖和薯塊,幼苗染病時在株高15~18cm處出現癥狀,病株矮小,節間短縮,葉片上卷,褪綠黃化,萎蔫而死。喜潮濕土壤和冷涼的溫度。防控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采用芽栽或整薯播種。(3)催芽曬種,淘汰病薯。(4)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后立即播種。(5)適時早播,降低土壤濕度,提高地溫,促進早出苗。(6)清除田間病殘體,合理輪作換茬,避免連作。(7)化學防治:穎順15~25g/100kg種子拌種。在苗生長旺盛期,使用加瑞農500倍莖部噴霧;封行后,每公頃使用加瑞農/穎順4500~7500g滴灌。滴灌時,同時防治青枯病。大風雨過后為發生嚴重期,要及時防治。
2.3瘡痂病
通常病斑雖然僅限于皮層,但被害薯塊質量和產量仍可降低,不耐貯藏,且病薯外觀不佳,品質下降,導致一定的經濟損失。塊莖表面出現近圓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瘡痂狀淡褐色病斑或斑塊,手摸質感粗糙。高溫干旱條件下發病較重,適合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發病重,在pH5.2以下的土壤中很少發病。防控措施:(1)嚴格挑選種薯,選用無病種薯,選用抗病品種。(2)適當施用酸性有機肥和綠肥,可抑制發病。(3)化學防治:每200kg種子用穎順30~50g+甲托100g拌種裝袋后放置陰涼通風處備播。發病初期用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噴2~3次。
2.4環腐病
感染環腐病后,病薯薯皮稍暗色,切開后可以看到環狀的維管束部分變為有光亮的乳黃色腐爛,用手擠壓后可以從腐爛環里擠出粘稠的乳黃色菌液。田間重病株出苗稍晚,有的早期枯死,有的植株瘦弱,生長緩慢,節間縮短,葉片脫水失色,葉緣卷曲,并有褐色斑駁,呈現早期矮縮病苗。適合此菌生長溫度20~23℃。防控措施:(1)建立種薯田,種薯消毒。利用脫毒苗生產無病種薯和小型種薯。實行整薯播種,無需切塊播種。(2)播種前淘汰病薯,對刀具、土壤消毒。出窖、催芽、切塊過程中發現病薯及時清除。切刀使用酒精或火焰消毒,杜絕種薯帶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3)藥劑防治方法與瘡痂病相同。
作者:張晶晶 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