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糜子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介紹了黑龍江省糜子田中常發生的4種病害(糜子霉點病、糜子紋枯病、糜子灰斑病、糜子斑點病)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總結了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以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糜子病害;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黑龍江省
糜子(PanicummiliaceumL.),即黍、稷,屬于禾本科一年生栽培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糜子是我國北方制米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超過53萬hm2,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糜子有粳、糯之分,脫殼后稱為黃米,生育期可塑性強,耐旱、耐瘠薄,屬于重要的耐旱作物[1-3]。隨著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黑龍江省糜子種植面積呈逐年增加趨勢。受糜子品種多樣、異地調運量增加、氣候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糜子田容易發生多種病害,影響其產量與質量。為了保障糜子的高效生產,本文總結了糜子霉點病、糜子紋枯病、糜子灰斑病、糜子斑點病的危害癥狀、病原菌類型、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以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參考。
1糜子霉點病
1.1癥狀。糜子霉點病主要危害葉片,一般發生在生長衰弱的植株上。發病葉片出現許多暗褐色霉點,大小為1~2mm,發病嚴重時病斑連片,沒有明顯的邊緣。1.2病原。糜子霉點病的病原菌是一種鏈格孢(Alternariasp.),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1.3發生規律。該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一般成熟老葉易染病,雨季期間、管理粗放、植株長勢差等因素均有利于糜子霉點病擴展。1.4防治方法。1.4.1農業防治。選擇抗病品種;充分施足基肥,適時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1.4.2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間隔7~15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4]。施藥時要均勻、周到。
2糜子紋枯病
2.1癥狀。糜子紋枯病主要危害糜子葉鞘和莖稈,有時也侵染葉片和穗部。2.1.1葉鞘。發病葉鞘產生橢圓形病斑,病斑中部呈灰白色枯死狀,邊緣較寬,一般呈深褐色至紫褐色。葉鞘病斑常匯合成云紋狀斑塊,常常淡褐色與深褐色交錯相間,整體呈花稈狀。發病嚴重時,病葉、葉鞘青枯。2.1.2莖稈。莖稈上病斑輪廓與葉鞘相似,淺褐色。環境潮濕時,發病葉鞘內側和表面形成稀疏的白色菌絲和褐色的小菌核。病稈腐爛軟弱,易折倒,造成嚴重減產。2.1.3葉片。在多雨高濕的環境條件下,糜子葉片上出現形狀不規則的褐色病斑,有輪紋,中部顏色較淺,可匯合成大型斑塊。2.1.4穗部。受糜子紋枯病危害的植株不能抽穗,或雖能抽穗但穗小,灌漿不飽滿。穗頸上也產生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明顯的褐色病斑。2.2病原。糜子紋枯病的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2.3發生規律。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染糜子幼苗或成株莖基部,此后發病部位逐漸上升,在發病部位生成菌絲和菌核。菌核隨氣流、雨水或灌溉水傳播,菌絲則通過病、健葉片之間的接觸而傳播,上述傳播方式都可引起再侵染[5]。2.4防治方法。2.4.1農業防治。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用種衣劑+新高脂膜進行拌種處理;三是加強田間管理,合理灌溉、施肥,避免氮肥過多,增施磷、鉀肥,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糜子抗病能力。2.4.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可用38%噁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噴霧防治,隔7~10d噴施1次。
3糜子灰斑病
3.1癥狀。糜子灰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呈長圓形、梭形或不規則形,長4~13mm、寬2~3mm,多發生在葉脈之間,中央灰褐色,邊緣暗褐色至紅褐色,有時整個斑塊呈現暗綠色,上面生有灰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3.2病原。糜子灰斑病的病原菌為黍色鏈隔孢[Phaeoramulariafus-imaculans(Atkinson)LiuetGuo],異名梭斑尾孢(CercosporafusimaculansAtk.),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3.3發生規律。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有利于發病;植株生長不良或偏施氮肥長勢過旺,會加重發病[6-7]。3.4防治方法。3.4.1農業防治。采收后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實行隔年輪作。3.4.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農藥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等,每隔7~10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4糜子斑點病
4.1癥狀。糜子斑點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橢圓形,直徑2~3mm,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病斑上著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4.2病原。糜子斑點病的病原菌為高粱葉點霉(Phyllostictasorgh-ina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4.3發生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6月開始發病,7—8月癥狀明顯或流行。一般播種早的田塊病情重于晚播的田塊;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造成糜子斑點病的流行;病害嚴重可造成絕產或絕收。4.4防治方法。4.4.1農業防治。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病品種;適期播種,不宜過早。4.4.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噴防[8]。
5參考文獻
[1]李建軍.陜北糜子病蟲害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5(8):119-121.
[2]商鴻生,王鳳葵.小雜糧病蟲害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溫艷雙.高粱的栽培技術及病蟲草防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277.
[4]劉曉歐.淺談糜子高產栽培站技術的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6(3):25.
[5]董志平,李青松,高立起,等.谷子紋枯病發生規律及影響因素[J].華北農學報,2003,18(院慶專輯):103-107.
[6]徐曉藝,劉敏,郝明遠,等.糜子高產栽培技術及用途[J].農業科技通訊,2010(10):171-172.
[7]曹曉寧,王君杰,王海崗,等.糜子栽培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79-81.
[8]付立俊.谷子主要病害癥狀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1(3):185.
作者:王春雷 單位:黑龍江省青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