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保險護航鄉村振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6月29日,孟河鎮紀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王紀剛將制作的三面錦旗分別送至常州市新北區財政局、常州市新北區農業農村局以及人保財險常州新北支公司,感謝政府部門和保險公司在5月15日風災后,第一時間給予理賠指導和幫助。“我報案后,理賠人員迅速查勘定損,536畝小麥中有475畝受損,很快9.9萬余元理賠款就打到我賬上了,減少了因風災導致的小麥收成損失。”這是我市近些年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個縮影。農業作為第一基礎產業,關系群眾的錢袋子、米袋子,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記者了解到,由于農業生產同自然環境之間具有極強的相關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襲擊,容易波及農業生產。2007年起常州市推行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下簡稱農業保險),該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是分散農業經營風險和救助農業災害的一項政策安排,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市農業保險保費規模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政策體系也不斷完善,運行機制更是不斷優化,尤其是在一系列“擴面、增品、提標”舉措落地實施后,為全市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增底氣優化產品體系助農業發展
6月30日,人保財險常州武進支公司工作人員給江蘇楓華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送來了新承保的5份保單。江蘇楓華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偉興介紹,該公司從1995年起就開始養能繁母豬,從最初的30頭穩步提升至如今的1.5萬頭。此外,還有仔豬及育肥豬。其中,育肥豬主要供應江蘇、浙江;能繁母豬、苗豬集中供應華東地區。“像我們這種養殖業,主要看天吃飯,而經營利潤則是由市場決定。今年的市場價格波動大,若是再碰上豬生病死亡,企業的損失就很大了。”蔣偉興回憶起了以往豬生病死亡的事,“前期的養殖成本全部泡湯,奈何當時沒有相關農業保險,企業只能硬虧損。”2007年,常州市試點農業保險,能繁母豬就在其列,在政府宣導后,經企業內部討論,蔣偉興果斷選擇為母豬投保。現在除了能繁母豬可以投保外,仔豬、育肥豬也有相應的保險。他說:“公司只需出10%的費用,其余都是由政府補貼的。”“這是政府扶持養殖業的重要措施,我們也是受益者。”王紀剛告訴記者,他除了種植水稻、小麥外,還有魚塘、桃樹,都全面投保了。“水稻、小麥的種植面積在1000畝,我還想要擴展到2000畝。”王紀剛說,正是因為有了農業保險,政府給了“定心丸”,他才有擴充面積的底氣。記者了解到,農業保險最早試點時采用的是政府“委托代辦”,風險由政府一方承擔,后調整為“聯辦共保”模式,由政府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責任比例5:5。從2019年1月1日開始,我市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由“聯辦共保”模式轉為“市場化經營”模式,農業保險開啟了新的發展征程。十多年來,市、區兩級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著力開展條線指導,主動靠前服務,構建了良好的農業保險工作體系。目前投保品種也由5個增加到水稻、小麥、油菜、能繁母豬、育肥豬、大棚設施、露地葡萄、桃、梨、茶葉、林木、公益林、種(蛋)雞、肉雞、螃蟹、淡水魚、食用菌、青蝦、水稻收入保險等38個政策性險種,此外,蝦稻共作小龍蝦、果樹種植、小麥收割期降雨指數、螃蟹養殖氣溫指數等一批商業性農業保險相繼推出,為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提供了有益補充,有效拓寬了農業保險的深度和外延。據介紹,保險產品涵蓋主要種植業、養殖業和高效設施農業,基本覆蓋全市農、林、牧、漁主要產業。其中,種植業累計承保超過2300萬畝、養殖業累計承保超過4億頭(只、羽),為530萬戶(次)農戶提供了超過300億元的風險保障。
二、減損失政策支持保障生產生活
農業保險在抵御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農民青睞。這不僅體現在品種豐富上,還體現在政策扶持上。財政支持是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市農業保險發展理論和實踐都證明,離開政府財政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可能建立和發展起來,也不會有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農業保險市場。而要想獲得農戶最廣泛的參與,除了不斷提高農戶的防御風險和參保意識,還要依靠政府補貼,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020年,疫情肆虐,我市第一時間出臺惠農政策,高效設施農業保險和農機保險需由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部分由市、區兩級財政全部兜底,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共渡難關;政策執行期間,累計為2.58萬個農業經營主體減免保費1078.8萬元。今年年初,政府部門進一步優化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基礎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由各級財政實施全額補貼,農業保險普惠作用再得彰顯。在重點保障主要種植(養殖)業保險前提下,市級財政保費補貼模式調整為“總額控制、因素分配”,各地使用市級補貼資金更加自主靈活。來自市財政的數據顯示,年度市本級財政保費補貼由最初的300萬元增至目前的2000余萬元。“十三五”期間,各級財政累計安排保費補貼資金5.78億元,為140.33萬戶(次)農戶提供了258.86億元的風險保障,其中市本級財政年度安排保費補貼資金不低于2000萬元,農戶和經營主體承擔保費綜合繳納比例僅為13%。記者了解到,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基本保險金額完成多輪提標,每畝保險金額均調整至700元,并試點推廣大災保險、水稻收入保險、擴展保額保險等產品,逐步向完全成本保險推進。“過去一頭能繁母豬生病死亡能賠到800元,現在提升至每頭1200元。”蔣偉興表示,隨著政府部門連續發文支持農業產業化,不少農業企業都嘗到了農業保險保額提升的甜頭。“我們企業還符合武進區農業保險擴展保額保險政策,每頭病亡的能繁母豬能理賠到2000多元。”嘉澤鎮畜牧獸醫站站長蔣素平說,農業保險投保后,不管是散戶還是企業,基本損失得到保障,還能將理賠款用于購買新的育種,穩定生豬生產,達到穩產保供。基于政策的不斷優化,今年嘉澤片區的畜牧業已經保險全覆蓋。
三、回顧“十三五”農業保險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
櫛風沐雨潤江南,激情跨越新時代。“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保險工作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為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五年來,作為種養業農戶抵御風險的“保護傘”,農業保險化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恢復再生產的作用明顯。五年累計因災理賠4.37億元,綜合賠付率達66.07%,惠及出險農戶10.57萬戶,理賠款及時足額打入農業生產經營者賬戶。2015-2016年,我市冰雹、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僅2016年全市農業保險賠付率就達148%。五年中,農業保險的服務體系和能力提質再增效。在政府引導下,“機構到縣區、網點到鄉鎮、網絡到村組、服務到農戶”的基層服務體系全面構建。如,有的保險公司在中心鄉鎮設立三農營銷服務部,派駐農險專員,配備多輛農險專用車輛,精心織就服務三農的“大網”。此外,我市建立了以服務體系全、服務能力強為導向的保險機構招投標和動態考評機制;健全了農業保險專業化檢查和社會化評估相結合的監督機制。通過制度建設,加大了對農業保險數據和農險資金使用情況的專項檢查和績效評估力度,確保財政資金使用規范、安全有效。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不少農戶家里存放著農險宣傳資料,其中不僅有產品簡介,還有與農業生產、預防蟲害等相關內容。據悉,每年政府部門都會開展支農政策下鄉宣傳活動,通過發放宣傳資料、現場答疑等方式,與廣大農戶面對面交流,提高廣大農戶參保防災意識,引導農戶增強自我保障和互助共濟意識。五年來,政府部門還與承保機構積極聯動,建立農業保險查勘理賠專家庫,加強對農業保險查勘理賠提供指導,對重大疫情和災情進行評估;創新養殖企業和規模養殖場的保險模式和財政支持方式,推進養殖保險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聯動;建立災害性天氣風險預警聯動機制與防御體系,探索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風險預測、病害防治。
四、展望“十四五”農業保險邁入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市農業保險經營體系有了較大發展。“十四五”時期,農業保險正處于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關鍵階段,我市將面臨繼續發展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的任務。在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市農業保險將如何繼續實現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是財政支農的重要手段,為農民購買農業保險提供保費補貼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符合國際慣例。常州市財政局副局長譚志文介紹,“十四五”期間,常州市農業保險將緊緊圍繞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協同推進、規范運營”為基本原則,繼續聚焦支持農業發展和“擴面、增品、提標”為目標,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增加保險服務和產品供給,優化農業保險運行機制,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三農”領域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到2022年,我市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將實現三大目標:三大主糧農業保險覆蓋率達80%以上,農業保險深度達1%以上,農業保險密度人均550元以上。”譚志文說。據悉,“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持續穩定關系糧食安全和重要民生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基本險的各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最終實現全額補貼;推動農業保險實現“保價格、保收入”,探索建立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完全成本、基本收益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此外,我市還將著力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持續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進一步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推進開展“農業保險+”,同時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改善保險服務;強化信息數據互聯共享,提升農業保險信息化水平;夯實為農服務根基,切實維護投保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利益;進一步優化農業保險運行機制,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同效應,完善風險防范機制,促進農業保險市場規范化運營,健全農業保險監督機制,創新高質量發展機制。面向未來,常州農業保險各職能部門將圍繞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積極融入農業發展大局,充分發揮保險保障職能,不斷創新保險產品供給,持續優化保險服務模式,朝著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目標大步邁進,共譜常州“強富美高”新篇章。
作者:財政宣 仁寶 孫婕 單位: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