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英語寫作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英語議論文寫作為例,嘗試從加強論辯結構訓練、創(chuàng)造自由批判環(huán)境、鼓勵母語深層閱讀思考、更新課程設置理念等方面探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寫作;教學方法;批判性
思維能力很多教師提出當前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的一大問題是沒有想法,不會思考,換言之,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較弱。縱觀學生英語議論文的寫作質量,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思想內容缺乏深度,缺乏獨立的批判精神;二是論辯結構不完整,缺乏反駁意識和能力,缺乏有力的事實依據加以論證。
1加強論辯結構訓練
在論辯結構上,議論文寫作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羅列觀點,不會融入反方觀點,展開反駁論證。盡管立場明確,但是如果缺乏對相反觀點的反駁,是辯證思維比較薄弱的表現(xiàn),缺乏較強的說服力;另一個常見問題是文章不乏好觀點,但是缺乏深入而有力的論證。這兩個問題都與缺乏論辯結構的知識有關。在議論文結構上,學界多引用和參考StephToulmin的理論。該理論提出,文章的論辯順序一般采取以下3個步驟:首先論證本人觀點(argu-ment),接著論證相反觀點(counter-argument),然后反駁相反觀點(rebuttalargument)。在這三步寫作中,每一個語步完整的論辯結構都含有3個部分,即提出觀點(claim)、提供證據(data)和說明理由(wanrrant)[1]。“claim”指提出作者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可以拿來討論或爭論的,不是事實性的陳述。“data”是為支持觀點立場所提供的各種事實依據,如生活實例、研究結果和統(tǒng)計數字等。“warrant”是指說明和解釋那些列舉的事實證據為什么能夠支持所提出的觀點。論辯文或者議論文,是判斷是非、證明自己見解和主張的文字表達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傳統(tǒng)修辭認為,論辯應從邏輯(logos)、情感(pathos)和倫理(ethos)這3個方面訴諸讀者。也就是說,邏輯上,要闡釋概念、解剖分析、提供證據、正反論證;情感上,要使用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倫理上,要順應讀者對好與壞、對與錯、正與反的判斷原則。融入反方觀點并進行反駁,這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huán),能夠增強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寫議論文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給學生樹立一個基本的觀念,即任何觀點都是主觀的,當你聲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時,就要面對不同意見,重要的是指出不同意見的根本問題所在,提高論辯的說服力。可以說,反駁是議論文寫作中對學生來講最難的地方。反駁要抓住反方觀點中最有力的部分給予還擊。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首先得真正理解反方觀點為什么是那樣一個立場,論證的邏輯是什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然后思考通過怎樣的論證把它駁倒。有的時候,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一個爭議性事件的不同立場及觀點的本質,反駁起來不著邊際。就反駁策略而言,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犯一推就倒的錯誤。如果作者只挑選反方觀點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將其駁倒,盡管論辯的語步結構看似完整,實際上避重就輕;另一方面,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避免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各種因素可能同時在起作用,需要厘清關系,抓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來談,但也承認其他因素的存在。這里有一個技巧叫做Rogerianargument———讓步策略。首先承認對方立場中有一定道理的部分,表達對這個部分的理解,承認某類因素的存在。但是這種妥協(xié)不是立場的妥協(xié),而是出于情感上的包容,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然后將矛頭指向對方觀點中的關鍵問題,運用反駁,進一步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學生存在的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缺乏“說明理由”。說明理由(warrant)是提出觀點(claim)和提供證據(data)之間的重要支撐和銜接,在提出觀點和提供事實依據之后,緊跟著需要說理和分析。學生寫作常缺少說理部分,寫出觀點、給個例子就完事。至于例子如何支持觀點、如何解釋觀點,似乎成了讀者的事情。要清晰呈現(xiàn)論辯結構,需要學會區(qū)分觀點(opinion)與事實(fact),并且在寫作中使用相應的語言表達方式。首先,什么是觀點?觀點具有可議論性(debatable),“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講的就是有不同觀點的存在。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提出與反駁不同的觀點時,都需要注意所提的內容是一種主觀想法,具有可議論性,值得討論。什么是事實?作為事實,“丁是丁,卯是卯”,本身沒有可爭論性。
2創(chuàng)造自由批判環(huán)境
除了從論辯結構出發(fā)訓練學生的思維以外,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學生能夠自由批判的交際環(huán)境。批判性思維是在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過程中自然發(fā)生的,自由的思想就一定會面對批判。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交際型教學是必要條件之一。非交際型的課堂是一言堂,教師總是扮演權威角色,學生的看法得不到尊重。如果只有教師的看法才是決定成績的依據,那么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就不敢、不會、不愿表達,根本談不上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相反,交際型教學重視信息差異、情感差異、觀點差異、師生平等交流。教師尊重學生的觀點,學生就有真正的思想活動,師生間、同學間就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在交際型教學中,對問題的探討是開放的,沒有唯一的答案。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面向不同觀點,學會用語言表達復雜的思想。寫作教學要創(chuàng)造自由批判環(huán)境,不僅要選擇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難度的作文題目,而且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要有一個大的目標,即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和研究,分析別人的觀點,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樣,同伴互評活動也是創(chuàng)造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自由批判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對于學生的同伴互評意見,教師可以跟進評價,形成一個自由發(fā)表意見、互相尊重不同意見的書面交際環(huán)境。
3鼓勵母語深層閱讀思考
或許有人擔心很多學生的英文寫作中已充斥母語思維下的翻譯痕跡,語言很不地道,如此母語閱讀是否會加深這樣的負面影響。實際上,母語深層閱讀是加強英語寫作中思想內容深度的一個催化劑,與英語表達不矛盾。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通常超過他們的外語水平,二語寫作的遣詞造句過程就是語言與思維的匹配過程,這個過程對語言能力弱的學生來講,其寫作中的表現(xiàn)通常是選用簡單的外語從事超出他們語言水平的思維活動,導致寫作中縮減或規(guī)避大量思想內容,而對語言能力強的學生來講,其寫作中的表現(xiàn)是不斷尋求最合適的詞匯和話語方式,從而更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個發(fā)現(xiàn)與Bereiter和Scardamalia(1987)的發(fā)現(xiàn)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寫作能力是從低水平階段的知識述說(knowledge-telling)向高水平階段的知識重建(knowledge-transforming)不斷發(fā)展的。語言水平低,搜索不到合適的詞語,只能規(guī)避復雜的思想內容,滿足于知識述說;語言水平高,不斷搜索合適的詞語表達深層的意義,述說的知識得以轉化和重構。這是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如果母語閱讀能夠啟動強有力的思辨,將有力地激發(fā)遣詞造句過程中的搜索匹配動力,從而表達出深刻復雜的思想內容,更加有助于轉化和重構知識。因此,母語閱讀與英文寫作非但不矛盾,而且有助于提高英語寫作的思想深度[2]。
4更新課程設置理念
除了課內教學和課外閱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各類課程都可以融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如口語課、跨文化交際課、西方思想經典課、英語閱讀課等。從英語寫作課的設置上來說理念的更新很重要。例如,美國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對寫作課中的研究思辨元素非常重視。由于研究思辨型寫作貫穿于大學教育課程始終,因此其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為學生提供研究性寫作指導。反觀國內大學,傳統(tǒng)的寫作課程設置觀念是從敘事文體開始,一年一年“循序漸進”,從本質上把“研究思辨”當作非常難的一個學習內容和技巧,似乎它與低年級學生無關,非要到高年級才學習不可。思辨能力培養(yǎng)與基礎語言技能培養(yǎng)不是矛盾的關系,可以結合起來。同時在課程設置中,把研究思辨的目標分割開來。每個學期有各自的階段性目標,而階段性目標體現(xiàn)在閱讀寫作的總字數、引用資源的數目、遵循研究性寫作規(guī)范的要求以及研究性寫作的語類特征等多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鄭玉琪.二語寫作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評估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3-16.
[2]文秋芳,趙彩然,劉艷萍,等.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客觀性量具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教學,2010(1):55-58.
作者:李雪雁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