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系統性原則
雖然每種文化都各成系統,但至今為止,在外語教學中關于如何學習跨文化還沒有定論。教師們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現象就淺嘗輒止地說明一下,給人的感覺就是話題不定,隨意性很強,缺乏系統性。這也是困擾大多數外語教師的問題。細川認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時候,教師對所教知識在大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規劃,比如這部分對學習者來說將來會起到多大作用,為了擴大所起的作用,接下來要講哪部分必須要想好”[3]20。如果不這樣的話,也許課堂氣氛會很活躍,也很有意思,但是關于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許什么都學不到。那么在外語課堂中教師到底需講授什么樣的知識以及如何講授,這就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問題了。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參考外語專業的社會、事情、概況等課本及相關的大綱,明確對待跨文化的原則、內容、方法、手段及學生的學習目標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性的文化講授成為可能。
2.適度性原則
課堂中所導入的文化知識必須要適時適度,本著緊密為傳授語言知識服務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在外語教學中需要導入的文化必須要與外語知識學習或交際能力培養相關聯。如果理解成文學、藝術、音樂、歷史、地理、哲學等,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樣大量的導入,不但超出了大綱的范圍,而且也與教學目的和目標背道而馳。文化的導入目的應該是外語學習的補充,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隨時對內容進行調整,太難或太易的內容都是不適合的。還應合理地把握時間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響教學的進度,又能達到文化導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則
文化的種類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應該導入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既包括政治、經濟等,也包括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風俗、習慣、禮儀等等。通常會有很多人認為“講什么都行”,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選擇出“什么(即所教授內容)”[4]95。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挑選,盡可能的選取那些能為課堂知識服務的主流文化。
二、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手段
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充分利用文字資料
包括課本、雜志、參考書等書籍的閱讀。閱讀書籍是學生系統學習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非常利于人們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為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積蓄。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欣賞作者的創作技巧,還應該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社會背景、歷史時代及文化風俗進行詳細地剖析,這樣才利于學生對該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從而培養其對跨文化的理解意識和運用能力。因此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責任。另外,雜志往往會及時地登載一些最新的信息,通過閱讀雜志可以了解目的語國家最新的文化發展動態,以此來推察該國文化的變遷,以便系統完整地理解該國文化。
2.合理利用視聽資料
現階段人們使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幻燈、收音機、錄音機、錄像、電影、網絡等。視聽教育是把聲音或影像資料作為素材進行教學的。在外語教學中,充分發揮視聽資料的長處,有機地使聲音和影像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外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的“聽”與“看(另一種形式的讀)”有效地結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視聽教材能夠把抽象的文化通過客觀的聲音、圖像等以影視劇等形式,再現活生生的生活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5]。
3.充分發揮實際指導者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指導者是指來自于目的語國家的外語教師、留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跨文化感興趣的人士。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邀請外籍教師來擔任會話、聽解、社會事情、作文等課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接觸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習得通常情況下在教室和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例如: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知道,與人見面時為了表示誠意,要主動把自己的手伸給對方,通過握手來傳達友好。而我們在書本上也學到了日本人見面時,要把自己的頭低下,通過鞠躬來傳達一種敬意。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對于互不了解對方文化的雙方來說,當時的姿勢、視線、表情、時間的長短、使用的語言等都是難題。而且這些東西不經過反復實踐是很難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們的實際接觸會很自然地掌握。為了更好地發揮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請外教外,很多學校還邀請外國留學生走進外語課堂,互相做學習伙伴,以便在實踐中學會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種渠道拓展第二課堂
語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對學生加強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和學校利用各種渠道開展教學實踐滿足學生對語言實踐機會的需求,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二課堂的形勢主要有外語角、原版影視作品欣賞、外語專題講座、外事活動見習和去外企社會實踐等形式。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體會感悟和檢驗課堂中所學相關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一定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指導,讓學生領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規律分析
教師通過不斷探索,發現人們對跨文化的認識,通常有以下五個階段。在課堂中學生對跨文化的接觸吸收也同樣要經歷這樣五個階段。以日語學習為例。第一階段:接觸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才剛剛接觸日語的。由于要接觸一門嶄新的語言和文化,所以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興奮和期待,習慣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觀去審視新接觸的文化,覺得這也新鮮、那也新奇,而忽視了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經常聽到的話語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すき」等。第二階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隨著對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階段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兩種文化間的本質差異漸趨明顯,特別是開始與日本人接觸時,本來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方卻不能理解,對于如何與日本人接觸顯得束手無策,于是慢慢的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情緒陷入低谷。代表話語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ていない」等。第三階段:自我調整(Reintegration)。在這一階段嚴重者甚至會全盤否定目的語國家文化,以惡語攻擊目的語國家的人或者事兒。從而排斥該文化,美化本國文化。在旁觀者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退步。這就需要學生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靜的公正的態度來重新審視該文化。第四階段:自律(Autonomy)。這一階段在明確兩種文化異同點的同時接受該文化。逐漸從以本國文化觀看待事物的態度轉變到適應接受該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ても自分でやって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滿足感。這樣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恰當地應對各種問題。第五階段:獨立(Independence)。經過以上各階段的磨煉,在此階段基本上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影響,而且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自如地選擇采用哪種文化觀并付諸行動。在評價目的語國家的人時也不再籠統地歸類,而是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在了解以上五個階段的特點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以傳統講義的方式把相關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包括讓學生自己閱讀有關文化、歷史、政治以及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很難獲得使自己發生根本改變的信息,也不能持續地從文化交流的實際掌握改變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們不太贊成學生通過此種方法學習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經驗學習法。這里的經驗學習法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見聞過的事情。而是強調通過“交流”這一重要因素進行實踐。其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客觀地重新思考和審視以往經驗的機會和過程。具體的做法就是教師設置題目,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某些事情,然后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讓其進行客觀性的分析。
四、結語
世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如何使學生盡快地了解跨文化,使他們順利的同目的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是每個外語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現階段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東西方之間,亞洲各國之間的跨文化研究才剛剛起步,希望更多的學者關注此課題的研究,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為外語教學提供一條新的思路。2011年8月,天津外國語大學召開了世界日本語大會,其主題就是《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跨文化交際中的日本語教育),與會者超過2000人,大會還編輯出版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日本語教育》論文集,收錄文章1000多篇。可以說是我國日語界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的一個展示。相信以此為契機,在我國日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研究一定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秉承“導入文化與講授語言同等重要,在語言教學中積極地導入跨文化”的理念,并且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為更多更好地了解語言與跨文化的關系不懈努力。
作者:孫暢 孫淑華 單位: 西南財經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