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外培養計劃信息化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吉林大學實踐教學信息化建設中課外培養計劃實施為例,分析了國內高校課外實踐活動組織的現狀,構建了吉林大學課外培養計劃內容體系,探索課外培養計劃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實現了全程網上高效規范科學的管理目標,有力支撐了科學、精準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
關鍵詞:實踐教學;課外培養計劃;信息化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1]。實踐教學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而課內實驗、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外培養計劃共同構成人才培養方案中重要的實踐教學模塊。課外培養計劃是學生在完整環境支持下,參加校內外各類社會實踐、文藝體育、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等課外活動的計劃,學院根據課外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和評價體系批復學分,學生累計達到合格學分后會被認定“通過”課外培養計劃。它是學校系統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課外實踐活動管理
目前國內高校本科生參加的課外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科研實踐活動、課外實驗活動、競賽活動、拓展培訓和創新創業活動[2-6]。長期以來,吉林大學將學生課外實踐活動作為一項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納入專業培養方案,統一稱為“課外培養計劃”。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外培養計劃的內容體系、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基于學科綜合、創新、開放的教學環境,學校建立了學術型、工程應用型、管理型、國際型和創業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基礎訓練、綜合訓練、創新訓練3個層次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7-8]。課外培養計劃作為倡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實踐的開放環節,設計了覆蓋廣泛的體系構架,認定了基礎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的遞進式、多層次實踐項目[9-10]。課外培養計劃管理是達成該環節設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訂的《吉林大學本科課外培養計劃實施辦法(試行)》規范了課外培養計劃的目的、內容、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學本科課外培養計劃實施細則》,對課外培養計劃成果審核和學分批復作出了新規定,同時各學院制定《學院本科生課外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對學校的實施細則進行解釋和細化。課外實踐活動類別多、過程各異、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為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的重要內容。學校按業務內容,將課外培養計劃和成果分為社會實踐活動、科研實踐活動、職業拓展、校園文化活動、交流訪學、專業拓展和其他專業活動等7大類,涵蓋本科教育階段實踐活動的38個子類,如圖1所示。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包括社會實踐報告、先進個人評獎、志愿者活動以及結合“思政課”開展的馬列著作宣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等專業社會實踐??蒲袑嵺`活動成果包括學術論文、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學科競賽、開放性創新實驗、選做實驗、實踐成果展示、教學資料建設和參與教研、科研課題等。職業拓展成果主要為等級考試結果,分為非專業外語水平考試、專業外語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普通話考試和各類職業資格考試等。校園文化活動分為文體活動、學術活動、讀書報告和文字文藝作品等。課外培養計劃成果還包括交流訪學及專業拓展等課外訓練結果。近年來,各學院嚴格執行學校課外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影響了課外培養計劃的實施,主要是:(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萬多人,從提交成果到審核成果,再到認定學分的每一環節都產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偏差和錯誤。(2)區分活動類別困難。在對課外培養計劃成果認定學分時,除了證明、證書等佐證材料外,很難準確判斷某成果的類別、參加人數、參與人角色和貢獻度排名,從而難以定量掌握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數量、貢獻度和活動偏好。(3)難以實現對學生實踐成果的管理和成績單管理。學生線下申請課外培養計劃學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復審核情況,同時實踐成果類別多、成果繁雜,也很難生成統一的課外培養計劃成績單。(4)數據報送不準確。每年教育部組織填報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的數據中,有創新創業教育情況、課外活動講座、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情況等數據;學校每年的實踐創新成果要給予獎勵。這些數據都需要學院匯總報送。線下操作容易導致重復記錄,既耗時,又難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2課外培養計劃的信息化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制定學?;A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管理標準化、規范化”[1]。根據規劃綱要,學校于2013年啟動實踐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作為實踐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5年開始實施,于2016年3月上線試運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圍使用。課外培養計劃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更加系統和規范,也使師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學生自主實踐環節的順利開展和創新能力的養成。2.1用戶角色分工。我校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術架構開發[12]的,采用瀏覽器/服務器模式[13]。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分為學校、學院和學生3級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圖2所示。學校、學院和學生都可以錄入學生課外活動、查詢課外活動、查詢課外培養計劃成果學分。不同用戶角色可錄入各類別的課外活動,查詢相應范圍的活動和學分。學校每年一次課外培養計劃實施內容,然后根據實施內容制定評分細則,包括有效計分名次、分值賦值辦法、面向的學院、成果得分上限、某類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學院負責審核學生線上提交的活動佐證材料、成果,批復該項成果學分,管理成果類別。學院在學校評分標準限定范圍內制訂符合本院實際情況的評分標準。學生可以提交佐證、管理成果、核對并認領學分。2.2系統操作流程。根據課外培養計劃實施過程,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分為執行計劃與評分標準制定、課外活動錄入與審核、課外培養計劃成果認領與批復學分3個環節,流程如圖3所示。2.3系統應用情況。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上線后,得到了全校師生的支持與配合。以2018屆本科生為例,參與課外培養計劃的學生累計9764人,錄入課外活動115757項,其中審核通過100992項,通過率為87.24%。全校學生取得課外培養平均成績12.52學分(8學分即為合格),99.76%的學生取得了要求的學分。
3總結
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高效執行了《吉林大學本科課外培養計劃實施辦法(試行)》《吉林大學本科課外培養計劃實施細則》《學院本科生課外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實現了成果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該系統具有以下突出特點。(1)原則性與靈活性并重。課外培養計劃是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的,符合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要求,所以系統對課外培養計劃的實施內容做了統一約束,保持該教學環節的規范性。例如成果的參與人如果超過有效計分名次上限就不能再添加成員。為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動手能力相結合,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類課外活動,系統對大類和子類活動都做了學分約束,允許認領多項成果。學校也對學分累計上限有所要求,例如學生的單項成果得分或本類成果得分累計超過上限就不能再批復學分,但會換算成百分制累計,并體現在《課外培養計劃成績單》上。這些措施較好地保證了課外培養的原則性和學院實施的靈活性,鼓勵了學生參與課外實踐的積極性。(2)多種模式課外實踐成果管理。課外培養計劃成果除了支持學生/學院錄入、學院/學校導入兩種模式外,還實現了與其他系統的成果(成績)互認與聯通。例如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系統、學科競賽系統和開放性創新實驗系統相關聯,學生參與完成某項課外實踐活動并取得成果(成績)后,系統自動推送到課外培養計劃系統中,無需審核即可直接認領為課外培養計劃成果,等待學院批復學分,實現了多種模式的課外實踐活動成果的管理。系統支持全部課外培養計劃的成果按照類別、成果名稱、級別、排名和取得學分的方式打印課外培養計劃成績單,與學生課程成績單一起錄入學習檔案。課外實踐成果聯動和成績單打印方便了學生管理自己參與的活動和取得的成果,也大大減輕了學院審核的工作量。(3)便捷數據統計和大數據分析。我校每年報送的各級各類課外活動統計數據,可以從課外培養計劃管理系統中直接獲取,而不再需要學院再次收集匯總。為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學校每年都要對學生的創新實踐成果給予獎勵,這些成果信息直接從系統中獲取。此外,課外培養計劃成果還是學院、學校各類評獎評優、“保研直博”的重要信息來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技術中關聯分析、聚類、偏差檢驗、決策樹、自動預測等方法,分析各類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人才培養的影響和權重,進而完善課外培養計劃體系,為學生提供定位精準、安排合理的個性化活動,分析課外實踐活動與學生升學就業的關聯規則,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策略建議。(4)閉環反饋式工作流管理。根據我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系統在設計上采取閉環反饋式工作流管理[14],不僅注重結果管理,更注重過程管理,確保系統可以對過程數據進行監控管理。在學生課外活動錄入、學院/學校課外活動審核、學生課外培養計劃成果和學院/學校批復學分的各環節,根據不同角色權限要求,每個功能操作都可以重置和回退,使學生、學院和學校協同使用有較好的體驗,流程非常方便、明晰。(5)用戶權限動態管理。為避免信息泄漏和非法修改數據,系統采取基于角色訪問控制的措施,即系統管理員根據學校不同的崗位定義不同的角色,用戶根據其職能和責任被賦予特定的角色。一旦用戶成為某角色的成員,則此用戶只具有該角色所具有的職能。系統設計了權限的動態設置、分配與管理,將訪問權限與角色關聯,再將角色與用戶關聯,從而實現了用戶與訪問權限的邏輯分離。這種分離簡化了權限管理的操作,也實現了批量處理用戶權限的更新。
作者:王守佳 胡亮 高淑貞 郭東偉 趙軍 付坤 曲明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