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神經內科患者院外醫護團隊構建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構建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提升院外干預效果。方法:以2019年8~10月收治119例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期間采用傳統管理方案;以2019年1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3例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期間調整神經內科管理方案,構建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明確干預內容,做好培訓教育工作。比較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再住院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構建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
關鍵詞:神經內科;院外干預;治療依從性;管理
慢性疾病患者的復發情況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慢性疾病患者在經過住院治療后癥狀得到控制,但仍需長期服藥才能改善預后。由于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不足,在出院后又缺乏醫護人員的監管,這就導致部分患者服藥依從性降低,進而導致疾病復發率上升[1]。隨著近年來醫療衛生服務的進步,患者的院外干預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傳統觀念認為,護士的認知干預可能存在不足或偏差,因此患者對醫師的信賴感更強[2],這就導致部分患者的院外干預效果下降,而醫師參與的院外干預也能夠進一步干預效果,為治療計劃的調整提供建議。自2019年11月起我院嘗試構建了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并研究了院外干預團隊對神經內科慢性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9年8~10月收治119例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期間采用傳統管理方案;以2019年1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3例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期間調整神經內科管理方案,構建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明確干預內容,做好培訓教育工作。對照組患者,男65例,女54例;年齡22~73歲;觀察組患者,男68例,女55例;年齡21~72歲。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比較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管理方案,由護士負責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隨訪工作,患者出院后保持電話隨訪每周1次,總隨訪時間1個月。觀察組則構建以責任醫師為主的院外干預團隊,對患者進行院外隨訪,具體措施如下。
1.2.1構建完善的院外服務體系通過聯合神經內科及康復科組建包括神經科醫生、康復醫生、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責任護士、營養師、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構成的患者康復促進團隊。團隊工作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康復護理、康復宣教及隨訪工作。早期啟動患者住院期間一期康復或院內康復,包括保持生命、減輕病痛和促進康復三個方面。設立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幫助患者早期逐步地床上活動、床邊活動、病室內活動,提高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能力。
1.2.2干預內容執行基礎護理任務:康復護士協同責任護士做好患者日常生活護理,如皮膚護理、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執行康復護理任務: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導、體位護理并協助患者作體位轉移,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輪椅、助行器等訓練工具,指導并協助患者完成每日運動康復內容。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心電監護等情況,及時向醫生反映患者情況。一旦患者出現心血管意外事件,隨時做好搶救工作。康復健康宣教: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各階段的康復宣教和指導,實時對患者及其家屬康復知識的掌握程度予以評估,并及時采取措施,保證宣教成效。心理護理:密切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做好患者及其家屬心理干預,如有異常情況,及時聯系團隊心理醫師,予以干預。為患者建立微信群,除了電話隨訪外,患者還可通過微信群隨時了解疾病的相關信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1.2.3組織培訓制定操作流程,每月一次組織學習并考核,包括:良肢位擺放,肢體功能鍛煉,吞咽評估,輪椅使用,助行器使用,床上運動及轉移技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導等項目。每季度組織開展三科聯合的患者集體活動,在宣教的同時,讓患者進行作業治療或做手工、剝桔子、夾彈珠等既能鍛煉又有趣的活動。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提高患者滿意度。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3個月,了解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再住院率。用藥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患者能夠完全按照醫囑用藥,配合調查及時進行治療方案調整)、部分依從(患者基本能夠按照醫囑用藥,未出現私自加量、減量或停藥情況)、不依從(私自停藥、加量、減量或忘記服藥超過3d),用藥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神經內科患者的院外用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再住院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再住院率為5.69%(7/12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7%(27/119),差異顯著(χ2=12.43,P<0.05)。
3討論
慢性疾病患者的預后較差,復發率高,長期堅持服藥控制是避免復發的重要手段。而在實際臨床調查中發現,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正確認知,認為癥狀控制即為治愈,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出院后在無醫護人員監管的環境中很難按要求堅持服藥,這就導致了復發率的上升[3]。神經內科收治對象特殊,卒中患者大多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治療,對院外干預的需求要明顯高于其他臨床科室。傳統健康教育屬于護理工作內容,但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提高干預效果,構建了神經內科患者院外干預醫護團隊,實現多學科參與的院外干預,科學安排認知干預進度和干預方案,由護士負責實施,這種團隊模式不但促進了醫護雙方的協作,更提高了患者的信賴感[4-5]。從本次研究情況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院外干預團隊切實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認知,在這其中醫師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擴充覆蓋面積,增加宣教途徑也是十分必要的[6-7]。患者的認知水平提升后,對醫生安排的院外治療方案也有了較好的依從性,能夠堅持服藥進行治療,最終有效降低了復發率。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營養師、心理醫師等專業人員的介入,也確保了院外干預內容的全面性[8]。需要指出的是,院外干預團隊不應當只著眼于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應當從患者住院起就開始做好相關的干預工作和院外干預的說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時也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為院外干預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寇麗霞,胡光云,嚴金霞,等.醫護技一體化模式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91-93.
[2]王清華,儲照虎,許業松,等.全程網絡化管理模式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12):2077-2079,2127.
[3]吳穎,何清芳.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提高腦卒中患者出院后遵醫囑行為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的作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4):88-89.
[4]萬曉平.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3):3610-3612.
[5]余美玲,郭芳.家庭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居家康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34):210-212,215.
[6]陳麗麗.為腦卒中患者實施出院后延續性護理對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8):75-76.
[7]南鶴,黃丹.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意外跌倒中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7):2355-2357.
[8]蔡永強.SBAR溝通模式在神經內科醫護團隊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9):45-46.
作者:王玲飛 張宴斌 潘芳芳 單位:杭州市余杭區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