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內科偏頭痛療效觀察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的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衛生院門診中醫內科收治的偏頭痛患者16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采用中醫內科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藥物治療。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3.75%(χ2=10.025,P=0.002);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U=3.646,P=0.000);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低于對照組的22.50%(χ2=5.736,P=0.017)。結論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安全可靠。
【關鍵詞】中醫內科;偏頭痛;治療效果;臨床分析
偏頭痛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和任何階段,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可能與人體神經血管功能出現障礙有關,現代中醫認為,外感六淫和臟腑功能失調均能引起偏頭痛[1-2]。近年來深入的研究使人們對偏頭痛病因、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西藥治療雖可快速緩解頭痛癥狀,但難以徹底治愈,且有較多的不良反應,且容易反復,影響患者生活[3]。隨著臨床對中醫理論應用的漸趨成熟,本文觀察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衛生院門診中醫內科收治的偏頭痛患者160例,均符合偏頭痛診斷標準,且給予中醫內科辨證分型[4],男61例,女99例;平均年齡(44.51±3.06)歲;平均病程(3.25±0.28)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2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辨證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對照組:平常做到生活規律,避免誘發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曬太陽等。鹽酸氟桂利嗪5mg頓服。患者急性發作時應回到安靜、光線較暗的室內休息,藥物治療時需參考過去發作時對藥物的治療反應、發作的嚴重程度及年齡指導用藥,療程為8周,以鎮痛和鎮靜劑為主,輕度偏頭痛者盡早給予非特異性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每次300mg,每隔4~6小時服1次;亦可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中重度患者采用的藥物主要是非甾體抗炎藥,亦可給予麥角胺咖啡因片(每片中包含咖啡因100mg、麥角胺1mg),每次服用1~2片,若效果不明顯,每隔0.5~1小時再服1次,每天最多4片;伴惡心、嘔吐、煩躁時給予甲氧氯普胺、勞拉西泮等藥物。
1.2.2觀察組:給予中醫內科治療。針對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給予相應的中藥治療,以適量水煎煮藥物取藥汁,一劑分為早、晚2次服用,療程為8周。(1)瘀阻腦絡型:采取通竅化瘀、活血益氣作為治療原則,以血府逐瘀湯治療,藥方中主要包含紅花、生牡蠣、生龍骨及川芎等中藥。(2)肝郁氣滯型:采用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作為治療原則,以柴胡疏肝散治療,藥方主要成分包括珍珠母、川芎、白蒺藜、醋元胡及丹參等。(3)肝腎陽虛型:采取的主要治療原則是補陽、止痛,以滋補肝腎湯治療,藥方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天麻、丹皮、山茱萸、山藥、熟地、菊花、枸杞子及白蒺藜等。(4)風陽上擾型:采取的主要治療原則是熄風通絡、解郁開竅、平肝潛陽,以天麻鉤藤湯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天麻、鉤藤、全蝎末、炒梔子及生牡蠣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生活質量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采取滿分為百分制,評分≥90分為優秀,75~89分為良好,60~74分為一般,<60分為差[4]。1.4療效評價標準[5]控制:治療后頭痛消除且1年內未反復出現;顯效:療后痛癥大幅減輕,且發作次數減少;有效:療后痛癥減輕但持續時間、發作頻率如治療前,或雖發作次數減少但疼痛程度改善不明顯;無效:頭痛癥狀、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無改善,或更加嚴重。總有效率=(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5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25,P=0.002)。見表1。
2.2生活質量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3.646,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36,P=0.017)。見表3。
3討論
偏頭痛反復發作,發作多在頭部的一側,但也可延伸到整個頭部,可出現發作先兆和伴隨癥狀,不發作時一如常人。本病常有家族史,女性患者數量多于男性,多起于青春期,可因勞累、精神緊張、激動、受冷熱刺激、飲酒和吸煙而加重。現代醫學研究尚不足以完全對偏頭痛之病因、發病機制作出解釋,但大量研究證明,偏頭痛是一種由顱內、外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偏頭痛患者存在體內血小板聚集現象,且有大量兒茶酚胺、花生四烯酸和血栓素A2等物質產生,造成血管收縮和腦血流量的減少[3,6]。目前,西醫多采用鈣拮抗劑(如鹽酸氟桂利嗪等)抑制各種血管收縮物質引起的血鈣相關性血管平滑肌收縮,從而使局部小動脈擴張,改善微循環,另外也常使用非特異性鎮痛藥,以減輕血管收縮引起的頭痛癥狀[7]。在中醫理論中偏頭痛屬于“腦風”“頭風”等范疇,其病名又稱“偏頭風”,多為頭部邪氣郁積所致。人的頭部乃是神明之主、諸陽之會,病位在于頭部,久病而引起人體的氣血虧虛,無法濡養頭絡,難以對外邪產生正常抵御能力,出現情緒劇烈波動或外邪內侵時,易造成頭絡瘀阻,瘀而不通,不通則痛[8-9]。中醫認為偏頭痛為本虛標實之證,但也存在虛實夾雜的現象,宜辨清證型,標本同治[10]。筆者結合臨床實踐和文獻資料[4-6],將偏頭痛主要分為瘀阻腦絡、肝郁氣滯、肝腎陽虛和風陽上擾型,針對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給予相應的中藥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醫內科治療偏失痛確有較好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聶玲輝,伍志勇.偏頭痛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4):106-108.
[2]唐靈芝,孫曉莉,阮超,等.天麻素治療對偏頭痛患者神經遞質效應、應激反應、血管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9,25(5):362-366.
[4]候園園,趙景州,趙彥青.偏頭痛中醫辨證分型及證候分類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3):102-103.
[5]楊尚海.偏頭痛的中醫內科治療體會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4):74.
[6]劉昌永.偏頭痛的中醫內科治療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2):6179.
[8]呂敏芳,郭歡歡,馬忠.針刺治療緊張性頭痛的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9,37(3):118-120.
[9]劉豆豆,雷琦,楊謙,等.緊張型頭痛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刊,2019,54(1):19-23.
[10]蔣仙國.偏頭痛發病機制及治療新進展[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9,15(2):80-88.
作者:楊新平 單位: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衛生院門診中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