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型農機具的運用優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段海紅 單位:山西省平遙縣中都鄉人民政府
自農村實行土地承包以來,農村土地形成了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地塊分割而使用權不統一,種植不能連片,行距不統一,再加上種植形式多樣,每戶種植地塊小,導致機械有效作業時間不高,無法使用大型機械作業,種植收獲作業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農民需求空間,萎縮了農機戶作業市場,嚴重制約了大型農機的發展與先進機具的推廣使用。而小型農機具設備具有小巧靈活、用途廣泛的特點,可以使用于各種環境,解決了農戶的實際需求,推動了農村農機的發展。
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頭等大事,而目前的狀況是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勞動力急劇減少,特別是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季節,每戶的勞動力不足以負擔生產作業的需要,加之大部分勞動力是中老年,農村普遍存在勞動力季節性短缺的問題。同時,由于國家經濟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解決農業生產同勞動力的矛盾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就是發展農業機械化。但由于觀念與思想因素的影響,農民普遍沒有接受過高的文化教育培養,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機械操作訓練,對中大型農機具的操作使用望而生畏,所以中大型的農機具普及困難重重。而小型農機操作方便,不需要過多的專業操作訓練即可上手使用,既減少了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又提高了勞動效率,所以特別受農戶青睞。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惠農惠民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而支出又大量減少。但是,即便如此,農村與城市特別是大中型城市的收入差距還有不小。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落后,他們對農機具的投入不多,不會投入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資產,同時又切實需要機械作業的投入。使用大型農機具進行作業,機械播種、收獲的價格較高,油耗也較高,某些作業環節也不是很滿意,而且有些機械作業故障較頻繁,維修費用較高。對于不太富裕的農民來說,普遍不適用。而小型農機具投入少,成本低,效益好,用期長,用途多,適合于小規模的農機作業,所以小型農機具普遍受到農民的青睞,在農村普及率很高。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財政部、農業部于2004年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當年安排了補貼資金0.7億元在66個縣實施。此后,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補貼資金規模連年大幅度增長,實施范圍擴大到全國所有農牧縣和農場。由于小型農機具廣受農民歡迎,需求量大,所以農機工業企業對小型農機具的研發和生產熱情也相應提高,快速地向市場提供農民需要的農機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市場運作機制形成產業“激發鏈”。加上農機補貼政策的廣泛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購買了小型農機具,從而推動了全國農機總動力快速增長,使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小型農機具價格實惠,加上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符合農民的購買力;小型農機具既不誤農時,又減輕勞動強度,降低農民投入成本,符合農戶的作業心愿;小型農機具一機多用,方便快捷,效益顯著,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目前,小型農機具在我國農村的農機作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