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耕地類型與農機具運用情況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徐東云 單位:大慶職業學院
2004年~200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99.7億元,其中2009年安排130億元,比2008年增加90億元[2],2011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達175億元,擴到12大類46小類180個品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推動了全國農機總動力快速增長,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很低,2007年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42.5%,相當于日本上世紀70年代中期、韓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平。據有關專家綜合比較評估,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2020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70%,屆時農機總動力將達到10億千瓦,年均增加約1800萬千瓦,未來12年間,主要農機裝備年均需求超過900億元[3]。根據聯合國FAO數據,我國的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還偏低,2006年我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僅為0.3公頃/人,加拿大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高達129.6公頃/人,位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國的432倍;美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為61.1公頃/人,位居世界第三位,是我國的203.7倍。從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拖拉機使用量來看,人口耕地面積最高的加拿大卻并不高,只有16.3臺/千公頃,美國卻有27.9臺/千公頃,世界最高的則是日本,高達434.6臺/千公頃,我國則是11.2臺/千公頃。從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收割機使用量來看,加拿大僅為1.9臺/千公頃,美國2.4臺/千公頃,日本220.6臺/千公頃,仍是世界最高的國家,我國是3.1臺/千公頃,在收割機使用上雖然遠低于日本,但高于美國。法英德意荷等歐洲國家及日韓等亞洲國家的農業集約化程度都很高,這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土地稀缺及機械化發達相關。美加及澳大利亞等人均耕地豐裕的國家和地區,雖然機械化較為發達,但均分后數值偏低。并且從耕到收的農業生產全過程都實現農業機械化,全球都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如果能從農業尋求到新的增長點,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發展將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以我國為例,2004~2008年的5年間中央財政對農機具購置補貼帶動農民投入373億元,拉動農機工業銷售產值443億元,中央投資拉動比例達到1:5.35,相當于國家投入1億元可直接形成農機工業銷售產值6.35億元。2009年國家投入購機補貼100億元,直接拉動農民投入近540億元,增加農機工業銷售產值近640億元左右[3]。可以推想,如果將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知識重新投入到農業,拉動其他產業的增長將不容小覷。我國拖拉機工業雖有較大發展,但大中型拖拉機的產品技術水平、質量、規模、企業素質和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從整體上分析并沒有明顯縮短差距,要相差20年以上。特別是新產品品種發展,產品技術水平,機電液一體化,人機工程、電子操縱監控等方面差距更大[4]。當大中型農機具不僅普及而且功能完善時,耕種土地規模小的情況自然會向更大規模集聚,以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效益,那么耕作半徑必然會增大,對目前土地流轉的制度和正規的市場運作將有新的、迫切的要求。
中國各地區農機具的使用差異
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耕地擁有情況并不相同。根據2010年農村統計年鑒,耕地面積全國前五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河南、山東、內蒙古、河北,耕地面積分別是11830.1千公頃、7926.4千公頃、7515.3千公頃、7147.2千公頃、6317.3千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比例分別是9.7%、6.5%、6.2%、5.9%、5.2%。五省耕地總和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3.5%。這些省份的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也是全國排名較前的,而小型拖拉機使用量高的省份則分別是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江蘇,這些省份的耕地面積在全國排名也是靠前的,但人口較多,勞動力豐富,小型拖拉機的使用遠大于大中型拖拉機。直轄市和高原、多山的省份耕地面積少,農用機械使用均較為靠后,這些地區顯然不能以農業發展為主,也不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地區,還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糧食等農作物維持生活。西部一些省份如甘肅、貴州、山西、陜西等地,耕地面積尚可,但是水源灌溉欠缺,農業需要以特色發展為主,農用灌溉機械的使用較多。
使用大中型拖拉機較為靠后的各地區中浙江省較為特別,屬平原地區,耕地面積1920千公頃。耕地面積并不算過小,即便大中型拖拉機不適用,也會適用小型拖拉機吧?然而浙江省的小型拖拉機的使用也較為靠后。難道買不起拖拉機?浙江是較為富裕的省份,2009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10007.3元/人。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過萬元的僅三個地區,另兩個地區是直轄市上海(12482.9元/人)和北京(11668.6元/人)。這兩個大都市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在1%及以下,且鄉村人口很少,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均不超過15%。而浙江省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1%,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2.1%。但是從事第一產業就業的人數不足3/10,近3/5的人都在鄉鎮企業工作,非農收入較高是浙江省農村居民家庭收入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浙江省經濟發達,不可能買不起拖拉機。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不足三成,耕地面積又擺在那里,也沒有明顯的拋荒、撂荒現象,應該農業機械化水平不低才是,為什么該省的拖拉機的使用卻那么低呢?
浙江省的耕地類型主要是水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8.5%,而水田的主要作物是水稻,農機具的使用主要是育插秧機以及糧食烘干機,而不是拖拉機。在浙江省農機購買的扶持政策下,目前浙江省的機械化育插秧的水平已經從原來的0.1%提高到了近15%,糧食的烘干能力已經達到了120萬噸。據浙江省農業廳報導,浙江省的糧食生產耕種水平達61.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9.8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提升,引發了農業生產方的變革,促進了農民增收。看來農業機械化與農機具的使用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
農機具的使用對農業產值的作用
以2009年我國各地區的農用機械總動力與農業產值的比較看,發現兩者之間還是顯著相關的。農用機械總動力高的地區,農業產值也相對較高(見圖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于提高農業產值和現代化水平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農業產值高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未必高。也就是說,提高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需要增加非農產業的收益。從全國范圍考慮,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也不能泛泛開花,需要有針對性。一些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需要另辟蹊徑,因地制宜。應用相對優勢貿易原理組織和調整生產結構和經營結構,這樣既滿足全國人民的消費需求,確保糧食等農作物的安全供給,又能有效提高各地區農民的收入。農業機械化的提高,除了直接提高農業產值外,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實現規模生產,解放農業勞動力。被解放的農業勞動力不再依附土地,離開鄉村,成為城鎮人口;依然從事農業生產或相關增值產業的人口能獲得更好的收益保證。目前去城鎮打工的農民很多,但是離開土地成為城鎮人口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不愿割舍農地的保障是主要原因,如何讓他們離開土地,還能繼續從中獲得收益,就會打破目前的均衡狀態。這值得深入研究。
結論
我國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營在生產方式上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小規模的家戶組織經營,生產經營的效率難以發生質的變化。農用機械總動力高的地區,農業產值相對較高,但是農業產值高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未必高。也就是說,提高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需要增加非農產業的收益。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提高,不僅能夠充分發揮規模經營的效益,還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在增加農業產值的同時,還可增加非農產值的提高。農業機械化解放的勞動力加入非農生產,間接為農業做貢獻,還能夠增加非農收入的增長。這需要大規模的耕地為基礎,戶均3畝的耕地顯然滿足不了此要求,需要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實現耕地規模化經營,具體運作模式仍需深入研究。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差異非常大,農業的機械化發展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