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組織環境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由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組織,事業單位大多數是知識密集型組織。許多單位組織架構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科層組織形式和行政化管理運行方式的機制深刻影響著單位內部的管理和各項建設工作。為此需要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組織環境;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一、引言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以來,許多事業單位都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建立了適合單位實際情況的內部控制體系以對本單位經濟活動中的可能產生或存在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表面上看,似乎是取得一些成效,但在實際貫徹執行中難免有流于形式的現象。究其原因,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多由財務部門牽頭,重點關注預算資金和收支業務的控制,對分權制衡和監督、風險態度、人員素質等組織內部環境要素的辨識帶有主觀色彩,忽視了單位內部組織環境對制度執行產生的影響是根源。
二、組織與機構
為了特定的目標把技術和人結合成共同勞動的集體,就成了組織。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一個組織像是一部美妙的樂曲,不過,它不是單個個人的音符羅列,而是由人們之間的和聲關系所譜成。”組織內在一起共同勞動的人們會發生合作關系,彼此需要進行分工,也就有了職責和權限的劃分,發展演變出各種職能機構,產生管理層,形成組織管理,管理需要制度來進行規范、約束和控制,逐步形成管理體系。事業單位主要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經濟活動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其機構的設立、目標及功能定位、業務活動方向和經費保障、人員編制等均由政府直接組織,單位管理者也由政府主管部門委任。因此,事業單位在內部機構的設立也多按照科層制形式,在管理上套用行政級別。這種職權、等級分明的組織模式管理上強調規章制度,注重形式,下級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組織容易僵化。工作要求明了,科學的權責結構便于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得以貫徹落實,這是事業單位的組織優勢。但是,如果單位內部組織管理機構的設置不科學,職能上存在交叉或缺失現象,權責分配不合理,導致有職無權或有權無責,遇事時各管理部門就會相互推諉扯皮。如果內部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崗位責任制落實不到位,不相容崗位未相互分離,缺乏制約監督機制,就會獎懲不明,執行上級命令不堅決,下級缺乏執行力,使得整個單位低效率運轉,這樣內部控制生存發展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管理層與素質
管理層的素質是指管理成員先天的稟賦、資質和后天的學習、鍛煉。班子成員要符合國家干部要求,具體就是要忠誠干事業,愛國、愛崗、敬業;身心健康、年輕力壯、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整個班子智力結構全面、掌握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知識,適應單位決策和管理的需要。管理人員素質高,能極大地改善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的關系,有利于單位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和預定工作任務目標的實現,提高單位行動的執行力。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基本由政府主管部門委任,其工作對上級主管行政部門負責,對本單位的工作負全責,普遍學歷高,大多具備中高級職稱。行動迅速的管理層對單位的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會產生高效的號令行事結果,對推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事業單位是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管理層主要對上級主管行政部門負責,如果因管理人員的個人好惡或眼界視野等因素影響,在工作上往往會形成獨斷作風,單位建設上會出現“任人唯親”等現象,嚴重動搖內部控制建設的環境基礎,導致整個內部控制失效。
四、風險理念與風險意識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目的是為實現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既然是為實現控制目標對風險進行管理,就必須要有風險理念和風險意識,即在單位經濟業務活動中對風險的觀念把握和秉持的風險態度與認識。首先,單位管理層尤其是一把手的風險理念和風險意識,對單位的影響極大。如果管理人員的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高、作風正派硬氣,對風險管理持積極態度,積極樹立了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意識,則單位內控建設過程中的風險點確定和風險評估就不容易流于形式或走過場,也才能防范單位的風險。其次,單位職工在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承擔著相應的職責并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風險無處不在,他們具備的風險理念和風險意識程度對其所承擔的工作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職工不誠實、缺乏團隊協作和開拓創新精神,對單位經濟活動中可能產生或存在的風險缺乏認識或態度消極,可能導致單位產生舞弊行為,使發展目標難于實現,影響到單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為確保單位經濟業務活動中的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管控,除了風險應對措施的落實外,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經常加強全員的風險管理理念與意識教育,進行全方位的風險防范培訓,讓每個人都樹立風險理念,將風險管理的意識變成員工的自覺行為,充分理解風險管控是每名員工具體工作的一部分,避免因忽視風險的行為而造成決策失誤,導致資金浪費和資源配置不合理或使財產受到損失等影響。
五、職工能力與職業道德
事業單位的職工大部分是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進入工作崗位的腦力勞動者,普遍學歷較高,具備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任職能力,對各項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學習領悟能力較強。但作為個體的人是很復雜的,在人性的表現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同,就是同一個人隨著時間或環境等條件變化,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在本質上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有的人希望回避責任,只求安定,而有的人抱負遠大,有自我實現的愿望。由此產生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態度和不同的社會責任感,也導致在單位內部對同一個管理制度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對待工作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就是職業道德,具體而言職業道德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工作過程中的習慣表現,即在服務社會的勞動生產崗位上是否遵守行業規則、是否忠于職守、是否有奉獻精神、會不會弄虛作假、能不能保守秘密、行事是否公正透明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每一個職工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但它會受到社會或單位組織活動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單位應在業務活動中培養出整個團隊所認同并遵守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事業精神。要形成整體團隊的向心力,關鍵在于管理層的努力和示范。如果管理層以身作則,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帶領整個團隊共同營造出大家都有認同感、歸屬感、充滿信心和使命感的環境氛圍,則單位建設的內部控制系統就不會失靈。反之,如果管理層漠視規章制度,再或是管理層建設存在軟、懶、散情形,出于利己主義及個人動機等私心雜念,有的工作者就可能會弄虛作假、虛報浮夸、報喜不報憂、隨波逐流、任性行事,甚至滋生腐敗,嚴重影響內部控制措施的有效運行,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造成障礙。
六、內部監督機制
內部控制規章制度的貫徹和風險應對措施的落實,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監督檢查作保障,必須加強監督機構的建設,形成完備的內部監督機制。事業單位由于受編制或行業特點等的限制,機構組織規模大小不一,有條件的單位,應設置內部控制管理與風險防范的機構,專門處理本單位的風險管理問題,負責內部控制在單位各部門之間的組織協調和日常事務,授權內部審計部門監督內部控制有效實施,開展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紀檢監察部門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至于規模較小未設置內部審計部門,甚至沒有設置獨立的財務部門的單位,應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成立職工專門監督委員會,或成立內部監督聯合工作小組,專門負責內部控制實施及有效性監督,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檢查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情況。另外,事業單位應探索建立本系統本行業內部監管的自律制約機制,通過在本系統內部的相互交叉監督檢查,來評價各單位內部控制設計和內部控制運行的有效性。
七、結語
總之,事業單位的架構及其氛圍所形成的內部組織環境是其內部控制建設的根基,是內部控制體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方法和措施效果如何,受單位內部環境建設的影響極大,而這當中管理人員又起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所以,管理層的建設問題是內部控制的核心。重視并加強單位內部環境的建設與優化,管理人員帶頭營造良好的組織氛圍,充分發揮單位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單位內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如此,才能保證內部控制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財會〔2008〕7號.
2.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
作者:王云川 單位: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