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集體化及個體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新農村要實現有效的建設,就必須加大農業生產力度,保證農民收入的切實提高,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其新農村的建設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關注的話題,而作為高中生,我們也有必要去了解它的發展形式。因此,本文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集體化形式,以及個體化形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建設;集體化;個體化
一直以來,三農問題都是影響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關鍵,由于農民沒有實際提高收入,或者增長效率較低,讓城鄉之間仍在存在一定的經濟差距。所以,作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戰略,其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經濟改革,更能帶給農民真正的福利。
1集體化經濟和個體化經濟的區別
1.1集體化經濟
土地公有制是實現集體化經濟的基礎條件,通過農村公共制度管理的制定和完善,進一步規劃集體性,而規矩的設立大多由政府人員進行,并保證發展程序的合理化,以將經濟制度予以完善,而實施內容的主要人員是農民群眾。集體化經濟能夠有效融合社會主義經濟技術和農業現狀,將農業資源充分發揮,實現一體化的經濟制度,保證系統性的生產、制造和銷售,由多元化的生產方式取代原有的單元化。另外,集體化形式需要聚攏廣大農民群眾,通過集體經濟的轉變,實現農業發展的新道路。
1.2個體化經濟
個體經濟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勞動者身上,以保證個體勞動或者個體經濟的單獨進行。同時,個體經濟具有小規模、操作簡單和經營活泛的特點,會被剝削的可能性較小。總的來說,個體經濟的特征具有兩點,第一是個人能夠獲得所有生產信息和生產成果;第二是自己的勞動是個體經濟的基礎。在個體經濟中,勞動者需要負責一切生產和制造,所有的收入也都是憑借個人努力獲得,屬于一種私有制經濟。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經濟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將農村的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
2農民經濟建設集體化和個體化的發展現狀
2.1集體化
農村集體經濟相比于個體經濟,其優勢更加明顯,加上科學化的合理管理,以及生產優勢的充分發揮,能夠大大提高最終效率。農村集體經濟的特點可以分為幾個方面,第一是大大提高了集體資源的利用率,資源損失的情況也能在合作中有效避免;第二是以社會主義發展前景來看,集體經濟更加具有規模化,也能實現社會的和諧構建,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第三是通過發展群眾力量,將集體效益和局部效益充分結合,以實際保障大家的綜合效益;第四是集體感能讓人具有更高的凝聚力,農戶也能提高生產積極性;第五是基層干部能和群眾建立和諧關系,并樹立榜樣意識。除了集體經濟的優勢以外,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得不重視,比如我國傳統已久的農民思想,導致集體化和科學化的管理十分困難,并會對農業的正常生產帶來影響。
2.2個體化
很多個體經濟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會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加上個體對創新能力的制約,會對生產造成實際影響。同時,我國還沒有明確個體經濟的產權關系,其會擴大個體經濟的經營風險,對持續性發展造成阻礙。另外,個體經濟要想融資,其實現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特別是目前的很多金融機構,其為了降低自身風險,不會將貸款服務提供給個體企業,這讓個體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諸多阻礙。
3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建議
3.1農村干部發揮出實際領導作用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很多農民的先進意識已經具備,但在創新體系的可實行方面還欠缺一定的指導,這需要農村干部將引導和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實際解放農民的思想,通過創新來強化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科技技術的指導,保證正確的發展思想。同時,作為高中生,我認為干部們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通過示范起到帶頭作用,并實現思路的創新,以最大化實現農民的生產利益。
3.2資金扶持政府的進一步完善
要建設新農村經濟的發展,鼓勵和扶持政策是國家應當大力實現的,以有效提高農民的生產和創新積極性。作為高中生,我認為資金鼓勵和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將民生問題放到第一步,通過制定寬松的制度和政策為農村提供經濟發展的前提。同時,將新的農業技術和機械化設備大力推廣到農村,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保證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4結語
想要促進我國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根據農村的實際資源、生產情況,合理的發展集體化和個體化,并對個體經濟予以最大的支持。同時,農業的開發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保證產業結構層次的提高,通過建設新農村經濟,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縮短與城市的經濟距離。
參考文獻:
[1]喬玉增.金融支持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思考與對策探析[J].中國商論,2016(31):22~23.
[2]徐霞,王維.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現代農業物流建設分析及建議[J].中國商論,2016(14):82~83.
[3]柏章榮.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5):25.
作者:田泓宇 單位:長沙市明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