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期農村經濟地位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糧食生產: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動力
中國經濟現代化首先是糧食生產能力的現代化。糧食作業一種特殊的生活必需品,在人類生存和勞動力再生產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所以,現代化經濟發展不是糧食和農業生產功能和作用的改革或取消,而意味著這種生產能力提高,也就是糧食和農業生產能力的現代化。從現實出發,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很大。現在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都不足10寫,美、英、德僅為2一3%。一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糧食,英、法、德、意等國家都達幾萬公斤,美國和加拿大為10萬公斤左右。以人均消費糧食500公斤算,美國一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糧食可供200多人用,而中國每一農業勞動力(1999年)生產糧食數只有1367公斤,人均養活人口不到3人。再從單位量來看,中國糧食生產的水平也很低。據有關統計數據,中國的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分別為9500萬公頃和l•45億公頃,但是衛星圖業示其真實的耕地面積大約為1.32公頃。以此耕地面積估算,按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數據比較,中國所有糧食的單位產量均大大低于許多主要發達國家,而大約是單位產量最高的國家的50%或更少。顯然,中國糧食生產的增產潛力仍很大。無論是勞動生產水平還是單位面積產量,都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1995年,世界監測研究所萊斯特爾。布朗在一項研究中預測,在2030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需求量可能在2.0至3.69億噸。以1992八993一1996/1997年平均算,世界糧食貿易量合計只有2.on噸。這也就是說,那時中國糧食的進口量即是世界總貿易量。所以,由此引發了所謂“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爭論風波。當然,布朗對中國糧食增產的潛力缺乏客觀評估.但是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則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如果中國糧食生產不能有較大的突破,未來的糧食缺口一定會很大。如果這種現象真的出現,即便國際市場有糧食可買,但應解決運輸和支付進口糧食成本來說,也是中國所無法承受得了的。因此,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實則是中國國民的生存和生活間題。實現糧食生產現代化,無疑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農村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
工業化是整個經濟發展走向現代化中的一個必然歷程。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活動持續增長,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革過程。這一過程將促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漸發揮優勢作用,并按工業的技術經濟面貌改造整個國民經濟和改變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使其逐步走向現代化。工業化的推進自然導致傳統農業生產逐步退位,同時使農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相對降低,以此形居工業對農業的“改造”,亦即農村工業化發展。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中國的工業化主要表現為農村的工業化,而農村的工業化又主要是依靠農村自我積累的不斷提高得以實現的,這既表現了中國工業化的特殊道路,又充分說明農村經濟發展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歷史性貢獻。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關于發展中國家農村工業化間題的專家小組提出,農村工業化發展對整個經濟發的展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就業;二是使農村經濟多樣化并幫助農業現代化,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三是縮小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空間不平等。概括起來,農村工業化主要有:一是增加就業。發展中國家農村工業化的實踐表明,農村工業有兩個區別個城市工業的顯著特征:其一為企業規模小;其二為勞動密集程度高。顯然,小規模企業由于其創建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比較代,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多,因而比較符合農村工業發展的目標。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曾將制造業部門分成三類:第一類包括食品、飲料、家具、印刷出版、非金屬礦產品等部門;第二類包括紡織、服裝、皮革等部門;第三類包括造紙、橡膠、化學品、石油、賤金屬、金屬制品、非電器機械、電氣機械和運輸設備等部門。研究表明,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包含勞動量較多,適合于小規模分散生產,在發展中國家雇傭不到50人的小企業生產了第一類產值的37%2%,第二類產值的38.0%,第三類產值的22.0%;相應的,雇傭不到50人的小企業則分別容納了第一類、第二類和第三類工業勞動力的53.15、45.7腸和36.6寫。另一方面,農村工業不僅傾向于小規模生產,同時也傾向于勞動比較密集的部門。聯合國工發組織的一項研究表明(198。),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工業構成中可占90腸以上。二是增加農民收入。以農村工業發展相對比較成功的韓國和日本為例,1962一1987年,韓國農戶收入中農業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由80%降到61.4%,而非農業收入比例(主要是工資、地產收入和外來收入)則持續上升,而且這一比例與農場規模呈負相關,農場規模增大時,非農收入的比例上降,1987年農場規模不足0.5公頃的農戶,73•4%的收入為非農來源,而農場規模大于2.。公頃的農戶僅有”.2%的收入為非農來源。與韓國相比,日本的農村工業發展水平更高,農戶非農收比例也較高。1962一1988年,農戶的收入構成中非農收入的比例由48.6%上升到83.5%,工資同樣是非農收入中最重要的增長來源。可見,農村工業化的確是提高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三是減小空間不平等和收入不均。農村工業化的這一作用明顯取決于增加就業和提高農戶收入的貢獻。在小型企業能生產較多單位的就業機會,并能設置于較小城市和城鎮這個意義上,小型企業將在家庭之間、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之間促進更大程度的收入平等。更是傳統工業受到鼓勵,那么農村家庭收入就會直接增加。如果小型制造業代替了大型制造業,平等效果就更大,即使小型工業只是附屬于大型現代工業,分散得也不廣泛,它也不至于強化經濟的二元性和不平等狀況,并在某種程度上也許依然可以促進平等。農村工業發展中的三大作用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應該指出的是,目前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使整個工業發展步伐大大地加快,并在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鄉鎮企業的許多產品,已占全國相當大的比重,鄉鎮企業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農村小城鎮建設: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選擇
城市是現代經濟的中心。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包括向城市化的轉變。中國是農業大國,歷史上城市化水平很低。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步伐顯著加快,到90擴代已取得較大進展,這也主要得益于農村小城鎮建設的重大發展。一是從城市個數看,其增加突出,增幅較大。194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全國只有城市136個(不包括港、澳、臺,下同),1978年底達到193個,29年間增加57個,平均每年增加不到2個。此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個數迅速增加。1984年末達到324個,1995年末又增加640個,較1978年將增447個。1978一1995年間,年均增加26個,其中1985一1995年間年均增加31.5個。以區域范圍看,尤其是沿海省份增加速度更快。1984年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城市數分別為13、9、18、16,而1995年則增加到43、34、47、53,后者分別較前者增加230.8寫、277.8%、161.%和231.3%。二是從城市構成看,主要是小城市增長快。1994年與1978年比,大城市增長82.5寫,中等城市增長195.3%,小城市增長30。%。小城市增幅高于城市平均增長222.3%。與此同時,小城市建設也如雨后春筍,得到較大發展。目前全國已有小城鎮5萬多個,其中建制鎮近1.8萬個。特別具有典型意義的是,1984年浙江最東南海邊的荃南縣及周圍縣市的農民們,春潮般地涌進溫洲市以南六十公里處的青龍江畔河邊,采取自理口糧,自建住房、自謀職業,同心協力建設了“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現在它已經發展為14萬人口、8平方公里市區、80多條綠蔭街道、一萬多家工商企業、30億總產值、1億元財政收入和38所中小學、大大小小的醫院和診所的新興城市。三是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經濟的比重提高較大。按照國家的統計口徑,1995年全國市鎮人口總數為35174億,占總人口數比重為29.04%。以此口徑推算,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水平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增長速度處于世界前列。另據有關研究,按世界城市統計口徑,則中國1995年城鎮人口達到4億左右(城市非農業人口+3年以上進城務工經商人口+城市近郊人口十鄉鎮企業職工)。以此推算,城市化水平指數已不低于3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已成為國民經濟名副其實的增長極。到1995年底,中國城市在占全國16.9寫的國土面積上,創造了67.8%的國內生產總值、68%的工業產值和64.4%的社會商品零售額。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市經濟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很大一部分即來自改革以來由農村小城鎮轉為而發展起來的小城市。據統計,19954年中國城市所創造國內生產總值中,來自20一50萬和20萬以下人口中小城市的份額分別為28.1%和29.0%。據國家權威部門對1035個建制鎮抽樣調查表明,小城鎮平均每個鎮區就業人口達1.15萬人,為鎮區總人口的72寫,就業率高出城市23個百分點。平均每個鎮年經營總收入6.5億元,其中工業企業收入3.4億元,占鎮區總收入的52%,第三產業占31%,每個鎮僅集貿市場年商品成效額就有1.9億元。大量的鄉鎮企業就是依托數以萬計的小城鎮發展起來的。今日的小城鎮就是未平的小城市。這些事實足以說明,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其變化在城里,根子則在農村。四是城市體系、結構和管理改革有所突破。傳統的城鄉對立、城鄉分割體制開始打破。現在城鄉之間生產要素得以自由流動,城鄉市場銜接,流通渠道敞開,城鄉經濟一體化關系已初步形成。雖然行政戶籍上的限制尚未徹底放開,但大量的經濟社會活動事實上已超越了此種限制,或使這種限制作用變得越來越小。從生產到生活,城鄉之間的相似度大為提高,以至于在某此地方出現了“村村像城鎮”與“鎮鎮像農村”和農村人不愿進城而城時人自愿到農村落戶或就業的奇特現象。城市結構體系發生較大變化。主要是中小城市比重提高。大、中、小城市結構由1984年的z:1.64:3.36,變為1993年的l:2.34:5.04。與此同時,東部地區城市發展快于中、西部。1994年東西部城市密度相差快10倍。這一差距比1984年拉大了3倍多。這種變化在總體上順應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同時也對加強城市化進程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任務。城市管理改革有較大進展。伴隨“市管縣”體系的推進,城市中心功能的作用得到較大的發揮,城市開發區或工業小區建立、政企分開推進、城鎮專業批發市場的興起,以及國家有關小城鎮建設試驗的分步實放,都為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管理和推動小城鎮建設健康發展,創造和積累了不少新鮮經驗。總之,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建設所取得的重大進展,進一步說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在整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