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中農民素質發展的關鍵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目前農民農質的現狀
所謂農民素質,是指農民應具備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條件和能力。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勞動技術技能、身體健康狀況等。目前,我國農民家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丈化素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農村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收人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質t顯著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明顯改觀,傳統落后的觀念、思維方式明顯轉變,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顯著增強。但我國城市化水平較低.農民群體較大,與城市居民相比,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總體不商,科學文化素質仍然較低。農民科學文化家質的低下,一方面造成他們的思想落后,致使一些地區黃、賭、毒現象沉渣泛起,封建迷信活動以及邪教的猖撅,家庭勢力逞精一方,鄰里矛盾不斷,家庭不和,給我國廣大農村帶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給廣大農民在接受新觀念、獲取信息、提高勞動技能、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帶來極大的障礙,使之難以突破傳統農業和小農憊識的束縛。同時,我國農民技能水平也相對較低,獲取信息能力、預側與決策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現代化生產工具操作使用能力、經營與協作能力不強。
2、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小學以下文化程度達到54.17%。我國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很小,多數農民終身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職業初中僅有1423所.招收學生303萬人,在校生783萬人,這相對于近9億農村人口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一般農村普通初中、高中不開設農業專業課程,致使每年600一800萬回鄉青年,不少人不會務農,也不會從事其他專業技術工種,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這部分農民的收人,有一部分甚至淪為“貧困戶”。
3、心理素質。農民從眾心理在我國小規模的農戶經營中非常普遍,表現在行為上,一種是謹慎從眾,一種是盲目從眾。謹慎從眾心理的農民,思想保守,缺乏對市場的自信,是謹小慎微心態的體現,是傳統落后生產方式及其自身素質低下的表現。這種謹慎行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風險,但卻容易喪失得利機會。盲目從眾心理表現在生產上的急于求成,這部分農民對市場不了解,看到別人發家致富,急于隨從,這樣帶有很大的風險性,容易造成市場波動。農民的從眾行為使我國農產品市場缺乏個性和特色,造成了農產品的相對過剩或短缺,扭曲了農業生產結構,產生市場波動的同步展蕩,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據2001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81.3%的農民群眾對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觀察別人用的結果再做決定”或“自己試一試”。這些行為都充分說明不論是謹懊從眾行為,還是盲目從眾行為都不能適應我國加人WTO后的新形勢,以及經濟全球化對農產品生產、貿易互補和發展優勢農產品的要求。
4、身體素質。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生活水平低下,不少老、少、邊地區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更談不上科學的飲食,致使農民身體素質不容樂觀。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病殘率為5.5%,因農民健康狀況導致貧困的農戶占貧困戶的30%一70%。許多貧困地區因環境惡劣、缺醫少藥等原因,使得地方病和病殘人口比例都較高。同時,隨著農民流動速度加快,造成大批有知識受教育高的青壯年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致使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主要是婦女、兒童、老年人,使僅有的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低、女性化、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
5、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發達國家的農民都有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美國的農場主大多是各州立大學農學院的學生,西毆國家的農民除有較高文化水平外,還要經過專業培訓并考試及格領到“綠色證書”后,才能成為正式農民。日本農民中大學畢業生占6%,高中生占75%。而我國目前文盲、半文盲人數達2億多,且2/3在農村。這些現象必然影響我國農產品的深加工、科技推廣速度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最終造成我國農民收人低下,生活水平不高等問題。
二、充分認識提高農民索質,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針對我國農民素質的現實狀況,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充分認識提高農民素質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人.促進農村穩定和兩個明文建設的重要作用。
1、可以擴大生產領城和就業范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所以會受到就業范圍和生產領域的限制,即便是轉移出的勞動力所就業的范圍和生產領域也主要是從事簡單勞動和體力勞動,歸根到底是農民自身家質不高造成的。一方面,有許多新的生產領域開拓不出來;另一方面.即使是開拓出新的生產領域,也不需要低素質的勞動力。因此,只有提高農民家質,才能使農業生產向深度、廣度和精度進軍,不斷擴大生產新領域,增加就業范圍,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人的目的。
2、可以節約物化勞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現代農業中,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和科技成果將投人到農業再生產過程中,這對農業生產實施生產資料的優化組合,對農業生產全過程實施決策計劃、控制等管理職能,對于節約生產物資,降低生產消耗,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只有提高農民素質,上述目標才能實現。
3、可以推動農業科技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技是21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希望所在。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只有27%一35%,而發達國家為70%一80%。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使之成為致富的手段和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美國一位學者曾說過,科學技術在糧食增長的方程式中,可以提供一個乘數或積數,它寄托著現代社會的希望,是人類可以戰勝饑餓和貧困的“獨立宣言”。而科技進步要以高素質的人為載體,只有知識形式的科學技術被勞動者所掌握,才能將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農村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
4、可以編小城鄉差距、地區差別,保證城鄉協調同步發展。城鄉差距、地區差別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而且表現在人的t質方面差距更大。據2001年中國科協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表明,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l/7。此外,貧困地區勞動者科學文化索質低,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這是造成投資效益差的一個重要因家。因此要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既要注重物資資源的投入,又要注重人才資源的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力資源的開發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健所在,是保證城鄉同步協調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全面提高我國農民索質的措施
1、提高思想素質、身體素質是前提。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都與勞動者的思想素質密切相關。因此,重視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思想素質對發展生產力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而抓好農民思想素質的提高,對我國農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國農民受幾千年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封閉保守、不求進取、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等思想觀念十分嚴重。所以,我國農村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必須抓好思想素質教育。要在廣大農村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牛L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用正確的輿論、科學的理論、高尚的情操來武裝人們的頭腦,尤其要認清我國加人wTO后對農業的沖擊,切實轉變農民的陳舊觀念,逐步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競爭憊識、風險意識。農民的身體素質是開展農業生產勞動的基礎和保證。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和騰食結構不合理,一些地區農民富裕后,把資金過多地用于修建房屋和婚喪嫁娶上,甚至大肆開展封建迷信活動,而不注重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許多地區農民日常生活支出相當大的一部分用在抽煙喝酒上.這既損害了身體健康,也會造成家庭矛盾。因此,必須大力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進膳食結構,促進農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另外,要切實控制農村人口增長,堅持少生、優生、優育,這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才能使人口數量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2、加強科技、文化教育是基礎。經濟貧困和科學文化幣石足互為因果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教育的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農村經濟的落后,既是人口素質不高的原因,又是人口素質不高的表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1年的(世界科學報告)中就指出:“貧富差距就是知識的差距。”列寧也曾深刻地指出:“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里是不可能建成共產主義的社會的。”同樣在文盲半文盲農民仍占很大比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對于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人,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對農民的教育應考慮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特點和農業就業人群的分化趨勢,應以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人群;農村黨員和鄉村級干部及其后備;鄉鎮企業廠長、經理以及其管理人員;農村科技人員和后備技術人員;農村勞動婦女;農村在校的青少年學生;農村各種植、養殖專業大戶、示范戶;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的人群等為基本對象,根據不同的對象制定不同培訓內容和培養目標。其次,改革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結構,使教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增加農村職業學校的數童,提高辦學質量,農村中小學應增加農業技術課程。要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農村幼兒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鄉鎮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以多種教育形式,提高現有和未來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鄧小平同志曾提醒全黨:“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家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能t和質量。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按照這個方向,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數t和質量優勢的現代化農民大軍,為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
3、提高農村領導干部紊質是關健。農村領導干部既是黨在農村各項政策的落實者,又是帶領億萬農民推動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各項工作的開展。抓好領導干部家質的提高,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領導干部的示范作用。干部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就會深刻地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家質的提高,造成一種上行下效的局面;二是領導作用。領導在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將會切身體會到人的素質,對經濟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從而重視此項工作,做好此項工作。為此,首先必須調整和配備好鄉村兩級領導班子,選拔大批具備“四化”條件的人包括大中專畢業生進班子,改變現有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專業結構;其次,建立全國干部教育網絡,特別要發揮好黨校在干部培訓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對現有的在職鄉村干部進行有計劃的培訓;再次,在職干部的培訓應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特別是市場經濟知識、農村實用法律法規、農村實用技術和實用知識的培訓。最后,用政策鼓勵大中專學校采取定向招生和分配的辦法在農村干部中招生,從長遠上解決根本問題。只要抓好以上措施的落實.農村干部素質的提高指日可待,從而使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得到干部隊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