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數字經濟正在興起,引起生產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面變革。農穩社稷,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主線。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數據已成為重要生產要素,這種新的生產要素與傳統的資本、勞動力、土地生產要素相結合,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數字技術激發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數字經濟將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的快速興起,刺激了農業向數字化轉型步伐。數字經濟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數字經濟的支撐,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融合,將大大促進農業增長和農業現代化。
一、數字經濟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布局數字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系列關于數字鄉村發展的綱要及實施方案的文件:2016年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年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20年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等。這些文件都強調了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一)數字經濟加速農產品生產銷售
據商務部統計,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3975億元,農村地區收投快遞超過150億件,占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的20%以上。到2019年年底,全國農村網商達到1300萬家。根據《CNNIC: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占網民整體的31.3%。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全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2%。2020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電商加速賦能農業產業化、數字化發展,一系列適應電商市場的農產品持續熱銷,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網購已成為農民生活的常態,越來越多的服務和商品通過電商進入了農村,改變了農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陀^上,有利于國家倡導的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培育信息時代新農民,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等政策措施的實施。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地方的農產品庫存積壓量大?;谘杆僖骶劭偷男枨?,全國各地帶貨直播、購物節應運而生,主打品牌促銷。“電商+直播”的滲透率迅速提升,許多基層鄉鎮干部帶頭當主播,直播帶貨,充當當地農產品代言人,帶動了電子商務行業進一步發展。當地一些水果企業也通過對接大型電商平臺,銷量大增,線上銷售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線下滯銷的困境。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019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大連、鄭州兩個期貨市場農產品分別有期權交易品種豆粕、白糖,均采取網上撮合交易的方式。2018年交易1711.46萬手,交易額127.27億元。直播帶貨+產品定制的營銷模式,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助農惠民,助力鄉村振興。如今,鄉村數字經濟已成為新業態,電商加速農業產業化、數字化發展,拓展了農民增收和消費空間,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數字經濟在農村的應用推廣,將出現更多的數字鄉村、智能鄉村,農民數字化素養隨之提升。農產品流通關系著農業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發展質量。由于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具有價值低,易損耗,時效性強的特點,農產品能否順利完成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很大程度取決于物流技術和物流效率。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條連通農產品物流企業與貿易商家和消費者間的物流通道,實現貨物運輸過程的自動化運作和高效化管理,降低成本、減少自然資源和市場資源的消耗。近年來,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呈逐年遞增趨勢。
(二)數字經濟為農村脫貧提速增效
構建“寬帶中國”“互聯網+”和“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等大數據支撐平臺實現數字化治理,做到精準扶貧。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和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更多的農民享受到數字化發展的紅利,將更有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更有力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管理高效化和農業信息便捷化。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改善人民生活、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增長點。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促使了眾多生活服務業企業改變了參與脫貧攻堅的方式和路徑。(1)增加就業崗位。中央提出‘六穩’‘六報’,強調“要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數字平臺經濟的發展,擴大了新增就業空間,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升級,去雇主化、平臺化的新就業模式應運而生。新就業接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而且兼職比例高,借助這種彈性工作形態有效緩解就業壓力,這當中快遞業最為突出。(2)拓展銷售途徑。通過網絡渠道,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構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平臺,通過加強網絡直播、微商、社群等手段營銷,培育農村電商品牌,使貧困群眾獲得銷售收入。商務部統計,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975億元,帶動300多萬貧困農民增收。2020年網經社啟動“春雨行動”計劃,形成了從資訊播報、數據查詢、物資對接、扶持政策、專項調查、高端訪談等“六位一體”全方位的綜合服務體系。構建數字鄉村讓農村各類產品銷售范圍更廣、銷量更大,帶動農民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品牌,生產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農產品流通的服務體系有了數字經濟的支撐,有助于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3)促進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苯ㄔO良好生態,需利用包括數字技術等現代科技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實現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的相輔相成與相互促進。《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加快向農村普及,讓鄉村人、財、物等生產要素以及自然風光、田園風貌等自然要素發揮作用,推動鄉村發展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如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等農村新產業。
二、構建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的融合機制
通過構建數字經濟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機制,賦能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農村經濟發展新引擎。
(一)領導機制
中央強調,“堅持全面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和信息化發展規律,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妒奈逡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通過頂層設計加快數字化、信息化嵌入農業產業,將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探索利益沖突化解機制,健全相關法律基礎,提升合作規范化水平。農業產業能否盡快利用互聯網、信息數字化平臺,農業農村信息化頂層設計和政策創設尤為重要。為此,首要的是構建領導與組織機制。通過領導與組織機制,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進而加快推進數字化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包括生產方式融合、產品融合、服務融合、競爭規則融合以及產業融合,提升數字化生產力,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暢通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二)統籌機制
鄉村振興中能否應用數字經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統籌謀劃,有序推進。首先,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運用大數據產業集群、大數據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聯盟等,推動互聯網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其次,探索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培育發展農業信息經濟??蓮闹醒?、地方、生產者入手,構建一個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協調合作機制。宏觀上,處理好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之間的融合關系,涉及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項目布局;中觀上,設計互聯網+的農業產業的合作平臺,建立政府引導與投資實施所形成的現代農業、智慧農業協調機制;微觀上,發揮市場作用,注重互聯網、物聯網和農產品生產者之間產業鏈布局的互補和合作,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發揮互聯網企業和農業信息化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為信息技術開發應用和大數據共享建設提供良好的公共交流平臺,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建格局。
(三)運行機制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鄉村振興的制高點。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以互聯網為手段,以現代農業為目標,構建一批圍繞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笆奈濉睍r期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方面作用,通過信息引導,促進農產品供需動態平衡;通過更高標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F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途徑。智能農業帶來經濟提升和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明顯提升。
三、數字經濟助力智慧農業的實現路徑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在的利潤,近兩三年迅速應用。2021年3月11日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5年規劃和2035年愿景目標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
(一)數字經濟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規劃綱要》提出,“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苯洕鐣陌l展變化,激發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多種類的農產品轉化。隨著數字技術全面滲透到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農業現代化的推廣、農業產能的擴大、畝產值的提高以及抗風險能力的增強都離不開數字經濟對農業的支持。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應用和推廣,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更進一步地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推動鄉村振興。
(二)數字經濟和農村經濟深度融合
近年興起的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促進了游憩休閑、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發展。未來我國農業發展依托數字經濟,借助人工智能,從大數據分析、視頻識別、知識圖譜、文本處理、語音處理等五大領域入手,發展具有農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點的智能農業。為此,長遠而言,要大力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提供相關數據和資源,搭建智能農業供需之間的溝通平臺和促進機制。中短期則為智能農業的供需雙方提供貼身服務,特別是數據服務。農業現代化離不開數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有助于加快培育農業農村增長新動能,推動動力變革。我國農業農村能否高質量發展,關鍵就是看是否具有創新驅動。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壯大數字經濟、建設數字農村,農村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農村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1.政府統籌,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挖掘、應用、展示、衍生,涉及多個領域、不同行業,需要政府牽頭,構建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合作對接機制。同時,政府提供財政投入和金融政策支持,協同企業研發,以點帶面,探索數字鄉村的經驗,制定數據戰略,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推動農業縱深發展,釋放數字經濟對農業農村經濟巨大能量。2.技術創新,帶動融合。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離不開大數據的推廣與應用。大數據能否推廣與應用取決于技術創新。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切入點,從基礎薄弱的技術環節作為突破口,探索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生態農業發展道路。3.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通過新型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釋放數字化生產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等,關乎國家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功效如何,將影響我們的國家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的發揮。4.人才的應用型導向。首先,加大對現有人才刺激獎勵。其次,充實后備人才力量。再次,培養一批領軍人。
(三)把握農業經濟數字化發展大好機遇
疫情以來,以“新投資、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為主要特點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奔涌焱七M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后疫情時代,政府對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與農產品營銷的支持力度更大,消費者也培養了線上消費的新消費習慣。把握好農業經濟數字化發展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鄉村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從農產品種植、養殖、農產品交易、農產品物配供應鏈、農產品支付結算網絡金融、農產品交易環境、農產品市場管理農產品監管和治理等環節數字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壯大鄉村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使中國農業經濟發展贏得長久的動力。
四、結語
數字經濟,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新動能,成為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數字化的生產和消費,特別是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速了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融合和發展。“夯實數字農業基礎”“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國內農村發展趨勢。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機遇,讓數字經濟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已成共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人民日報年5月17日第7版.
[2]徐華亮,2020:《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經濟日報》2月13日第11版.
[3]李偉,2019:《數字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北京日報》6月3日第14版.
[4]王星,2020:《國數字經濟進入提速換擋新階段》,《中國電子報》4月24日第004版.
[5]劉姍姍,2020:《吉林省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吉林日報》1月15日第3版.
[6]黃益平,2020:《經濟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北京日報》3月9日第13版.
[7]吉富星,2021:《加快補齊農村數字經濟短板》,《經濟日報》1月27日第5版.
[8]王家洋,2020:《大數據背景下新鮮農產品遠距離物流網絡構建》,《商業經濟研究》第7期.
作者:崔慧霞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