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族音樂藝術傳承與創新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音樂藝術是人類藝術發展和文化多樣性的“活態”傳承,具有不可復制的民族原創性,有利于少數民族藝術的繼承和發揚,也是當代文藝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對少數民族音樂感興趣的群體越來越少,民族音樂的繼承空間逐步壓縮,缺乏傳承環境,民族音樂藝術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基于此,本文主要從這些現狀入手,探究在新時期背景下,民族音樂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民族音樂藝術;傳承;現狀;創新;研究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迅猛提升,人們也逐漸適應了快節奏、便捷化的日常生活,對文化生態的關注度越來越少。音樂文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振興民族音樂藝術,才能抵御文化沖擊,才能維護文化生態平衡。從這一層面來講,學校教育作為文化繼承的主渠道,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發揚和創新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特點
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56個民族在5000年歷史文明積淀中融會而成的音樂財富,是我國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要根基,尤其在當前高校音樂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備多種藝術特性[1]。首先,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歷史悠久。根據歷史調查研究,我國民族音樂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上,并且流傳面廣,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之間廣為流傳,并深受人們喜愛。其次,民族音樂藝術種類繁多,具有不計其數的說唱、民樂、戲曲、舞蹈和歌舞等表現形式,品種多樣,曲目豐富,在世界民族音樂藝術史上都可以占據優勢地位。此外,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情感豐富,旋律動聽。民族音樂藝術以本土音樂形式作為主導,以此與傳統音樂相比,不受服務對象和活動形式的制約,更加隨性、追求自然,因此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根據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音樂風格,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在眾多音樂形式中形成自己的特殊規律。
二、民族音樂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民族音樂藝術是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發展起來的,是在人類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因此民族音樂藝術涉及人類生活的多方多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象征[2]。通過民族音樂藝術教育,可以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認同感。因此,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應該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課堂為載體,將學校教育與基層民族音樂文化組織相結合,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發展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授課氛圍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其音樂鑒賞力,才能在新時期探索出民族音樂創新渠道。
(二)有利于展示藝術特色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音樂素養、內在精神的結合體,其文化藝術形態具有多樣性和歷史性的特點,不同的民族音樂蘊含著不同的藝術特色。從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的層面來講,民族音樂富有濃厚的內涵美,不僅音樂技法含量多,音樂審美功能的價值也越來越大,藝術價值豐富。通過傳承和創新,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氣質,提升文化自信,展示民族情懷,在當前流行音樂和西洋樂逐漸占據公眾視野的今天,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可以展現出獨特的東方審美特征,讓年輕人對民族音樂不再陌生,讓更多的人關注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通過傳承與創新可以擴大傳播面積,尤其是通過學校教育、民間傳播、社會教育可以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有利于展示民族音樂的藝術特色。
三、當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繼承和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音樂傳承人越來越少我國民族音樂藝術能夠歷經5000年歷史長河發展至今,“音樂傳承”起著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傳承方式主要包含相關書籍、閱讀文獻、歷史影像等,但是最重要的傳承載體始終是“傳承的人”。每一種文化遺產都是通過“人”的表達才能得以延續,正是如此,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才具有如此濃厚的“人文魅力”,也是民族音樂藝術生命力持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當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傳承人逐漸呈現老齡化的趨勢,在每年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繼承人名單中就會有近1/10的人離世,而且名單上的繼承人有一半都已經到達60歲,少數民族文化繼承的“活化石”逐漸出現消亡狀態,甚至一些唱腔和音樂表現形式面臨失傳的風險,不利于民族音樂藝術的發揚。
(二)音樂傳承意識不足在民族音樂藝術繼承和發揚過程中,學校教育作為主要繼承渠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可否認的是,音樂教師是音樂文化傳播的重中之重。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和研究,很多音樂老師缺乏傳承意識和傳承能力,大多數教師不能意識到西方音樂強勢入侵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會產生什么影響,多數音樂教師的文化生態意識不強烈。再加之,當前學校音樂教師多數都是在歐洲音樂教育下培養出的人才,在音樂理論認知中帶有“偏重思想”,文化價值觀缺失,文化傳承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很多老師的授課模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民族音樂藝術傳承中來,就更不用說音樂創新了。因此,學校老師應該更新授課理念,提高自身對本土音樂的認知程度和認知意識。
(三)傳承方式需要創新我國民族音樂藝術一般都會以當地民居環境、地理特征、風俗習慣為依托,因此,民族音樂具有濃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這樣的藝術特征從現展角度來看,如果不采用新時代傳播思維就會陷入“創新局限”,難以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再加之,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兩大主體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管理不到位,無論是傳承還是傳播,都逐漸流于“形式主義”,社會傳承的宣傳度不夠,宣傳方式和宣傳手段落后,學校傳承過程中,音樂課程設置不完善,教學設施不夠。民族音樂藝術逐漸淪為一種“裝飾物”,不能有效發揮出文化價值,難以實現文化創新。
四、當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繼承和創新出現問題的本質原因
從當前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繼承和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音樂傳承人越來越少,根本原因就是當前社會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夠,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逐漸處于弱勢地位,對民族元素的拓展和應用不夠全面,直接導致社會上對民族音樂人才的需求、對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需求逐漸降低,民族音樂缺少傳承和創新就成了一個現實性的困境,社會發展遲滯,創新意識不足,民族音樂的社會教育功能呈現出被動狀態。其次,民族音樂的學校教育功能不能及時凸顯出來,其本質是當前教學具有功利性質,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因為音樂學習年限較長,音樂思維受限,固化地認為學好音樂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對流行樂、西洋樂較為看重,逐漸忽視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更不用談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了。因此筆者認為,這種片面的、錯誤的民族音樂學習觀、發展觀亟需改變。
五、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策略研究
(一)教育部門要提高傳承意識要想實現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首先教育部門要提高傳承意識。對高校民族音樂藝術傳播工作要提供支持,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導性意見,增加民族音樂藝術教育經費,培養并引進民族音樂教育人才,合理安排并選配民族音樂課程,充分考慮民族音樂在當前時代的重要性[3]。在發展本土音樂的同時,為培養新一代的民族音樂藝術傳承人提供可能,樹立正確的民族文化教育觀,把西方音樂、民族音樂、西方文化、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實現“文化音樂生態圈”,切實做到民族音樂藝術的“多元共融”,摒棄全盤西化的思想,也反對“音樂排異”論調,應該鼓勵當代學生樹立多民族音樂藝術共同發展的思想,避免文化價值的盲從和漠視,要在多種音樂的碰撞下深入挖掘本土音樂的時代內涵,為音樂繼承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師要提高傳承能力學校教育作為民族音樂藝術傳承的重中之重,要想讓學生自覺進行民族音樂傳承,高校教師就要提高文化生態意識,提高自身音樂文化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音樂知識體系,拓寬教學視野,提升音樂傳承能力[4]。首先,要提高自己對民族音樂的演唱能力和彈奏能力,不斷豐富和擴充傳統民族音樂的樂理知識,將音樂背后的地理文化、民俗文化介紹給學生,既加強了學生對音樂創作背景的理解,又為多學科融合提供可能。其次,老師還應該注重方式方法,改善之前服從與被服從、教育與被教育的師生關系,應該在和諧、自由的環境下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發表見解,幫助學生樹立整體音樂觀。教師還可以積極參與民族音樂藝術教材的編制工作,在國家統一教材的基礎上,增加多民族音樂元素,從而維護多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
(三)善用科技媒體,豐富創新渠道除了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還要注重民族音樂藝術的創新方式,在社交媒體逐漸多元的時代大背景下,互聯網為民族音樂藝術創新提供可能。在傳統民族音樂傳播時期,人們的傳播方式單一,傳播渠道并不廣泛,如果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可以先找到對少數民族音樂感興趣的部分群體,將愛好者們聚集到社交媒體網站,或者建立QQ群、微信群、論壇、短視頻平臺,創作并音樂視頻、音頻、舞蹈,將學校教育資源和社會基層工作相融合,拓寬民族音樂藝術發展渠道,通過分享和傳播,將民族音樂推廣到更加廣闊的平臺,不斷更新、擴大“音樂圈子”,讓愛好者們能夠在社交平臺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傳承與交流,實現民族音樂藝術的創新發展,讓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緊密相連,逐步實現“活態傳承”[5]。
(四)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民族音樂藝術傳承與創新不僅要提高理論知識,還要將傳承與創新落實到行動中,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活動。首先,在高校課堂中,要將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搬上課堂,鼓勵并支持“民間藝術家進校園”“民間藝術進校園”“民間文化進課堂”等活動,讓學生與民族音樂人開展更加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技術探討,充分發揮“活化石”的作用,實現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血脈”傳承[6]。其次,鼓勵學生深入民間接觸并學習民族音樂,挖掘民族音樂的文化資源,尤其要積極參加當地民俗文化活動,感受民族音樂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點。再次,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們觀看或參加民族音樂演出,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其音樂研究能力,切實做到讓學生走進民族音樂,喜愛本土音樂,從而自發地履行傳承和創新民族音樂的責任和義務。
(五)與民族精神相結合從民族音樂的本質特征我們可以得知,音樂本身帶有文化屬性,并且具有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因此要想加強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就必須與民族精神相結合,將民族音樂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從社會傳承角度來講,可以開展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應該在固定節日宣傳音樂背后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自行設置音樂文化活動形式,將互動內容和具體創辦過程通過網絡媒體、社交賬號出來,利用互聯網優勢,吸引社會群體。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將民族音樂藝術教育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完善學生的精神品格,各大高校還可以開設民族音樂鑒賞課程,或者為學生講述民族音樂史,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有利于學生創新民族精神,提升學生審美,豐富其精神世界,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情感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對民族歷史和文化內涵充滿敬仰,從而實現民族精神的滲透,也能加大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最終提升學生傳承和創新民族音樂的決心和動力。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存在不足之處,比如音樂傳承人越來越少,音樂傳承意識不足,傳承方式需要創新等。因此,教育部門要提高傳承意識,教師要提高傳承能力,還要善用科技媒體,豐富創新渠道,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與民族精神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弘揚少數民族音樂的風采,實現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若斯.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研究——以河北民歌為例[J].鋒繪,2019(010):25-25.
[2]俞婕.“互聯網+”時代高師本土民族音樂教育傳承的創新與實踐[J].四川戲劇,2020(07):163-165.
[3]于秀慧.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理念創新研究——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0(10):113-113.
[4]謝姿媚.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研究——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林產工業,2019(10):85-85.
[5]李建軍.恪守傳統還是劍走偏鋒?——評”新時代民族音樂文化創新傳承與多維傳播高級研修班”[J].人民音樂,2019(7):52-53.
[6]翁鶴.大數據時代高校民族聲樂藝術多媒體教學探究——評《大數據驅動下的教育變革與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270-270.
作者:楊穎 單位: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