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音樂教學方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課題。從多方面進行實例闡述,探究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用發(fā)揮首因效應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整合課程資源的途徑,幫助學生在音樂文化中強化審美感受;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總結民族音樂風格;用有效的評價手段,幫助學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學方法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和智慧的結晶,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獨有的氣質(zhì),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讓學生熟悉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1]。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接納、尊重、理解并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課題。
一、發(fā)揮首因效應,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重要的內(nèi)在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便會吸引人們參與到某種活動中。因此,作為民族音樂的第一節(jié)課,發(fā)揮首因效應、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首因效應,即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例如在課前PPT呈現(xiàn)《我是歌手》字樣,接著用吉克雋逸的一首《阿杰魯》(彝語不要怕的意思),吸引學生注意。雖然這是一首用彝語演唱的民謠,但絲毫不影響我們欣賞這動人心弦的旋律。在教授具有濃郁彝族風味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時,我隨著音樂做一個四拍子的律動。兩遍之后,讓同學們和我一起律動起來。特別是第四單元,給我們呈現(xiàn)的主題是村寨踏歌,踏歌起舞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民俗,跟隨音樂律動起來,可以初步感受這一民俗。接著我啟發(fā)同學們思考:你對彝族還有著怎樣的了解,你知道彝字的由來嗎?彝族的音樂風格有什么特點,在這首歌曲中是否能找到答案?之后,便可以自然地開始本節(jié)課《彝族風情》的音樂文化之旅。我通過一些創(chuàng)作,將歌曲從原來的四四拍改成四五拍,并教給學生幾個簡單的彝族舞步,和學生一同在《趕圩歸來啊哩哩》的音樂中體驗彝族的火把節(jié),這種復合拍子正是彝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特點。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民族音樂第一節(jié)課中發(fā)揮首因效應激發(fā)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這種良好的開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積極 作用。
二、整合課程資源,強化審美感受
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我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更應體現(xiàn)音樂的文化特性。比如蘇少版音樂教材第九冊第五單元的《陽關三疊》這樣的古代名曲,更應讓學生了解其蘊含的深厚文化 內(nèi)涵?!蛾栮P三疊》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古曲,僅僅是采用教材上的歌曲版本是不夠的。在教學中,我以教材內(nèi)容為主,在注重學科融合的同時整合其他教學資源,呈現(xiàn)給學生不同版本的《陽關三疊》。通過多版本的聽賞和模唱不僅可以讓學生記住作品的旋律,感受其旋律中表達的王維詩歌的獨有氣質(zhì),體驗其唯美的意境;又從音樂的角度豐富了語言,學生在對比中提升了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為進一步唱好歌曲作鋪墊。通過初步感受、對比聆聽、模唱旋律、配樂朗誦、模擬演奏等音樂活動的逐步滲透,學生真切體驗歌詞的增加使得情感表達更為真摯濃烈,吐盡離愁別緒,表現(xiàn)出對朋友即將遠行的無限關懷及無奈。高潮八度大跳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xù)反復,又將對友人的思念郁愁情緒推向高潮,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fā)了一種感嘆的情緒。將音樂作品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在廣闊自由的音樂體驗中強化其審美感受,這也是體驗文化的審美過程。
三、自主探究,把握民族音樂風格
舒曼曾說:“音樂風格是審美的最高境界”。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地域遼闊、民族眾多、語言復雜等特點,這正是我國民族音樂風格多樣的原因。中國民族音樂的地域風格,呈現(xiàn)出南柔北剛等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判斷作品總體地域風格,在此基礎上再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其音樂要素的特點。比如蘇少版八年級下冊《曲壇音韻》那節(jié)課。在課程的一開始,教師播放了一段天津快板作為課程導入,接著邀請學生邊說邊體驗。學生們熱情高漲地了解到快板是用天津方言說,且是一種以說為主的曲藝形式。然后趁熱打鐵給學生欣賞第二種曲藝形式——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視聽結合,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是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曲藝音樂有的以說為主,有的以唱為主,所以說人們又把曲藝音樂稱為說唱音樂。爾后,教師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簡單介紹:這是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歌,歌頌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日,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隨后教師進行范唱,邊唱邊打檀板與皮鼓。學生隨教師進行分樂句模唱,在模唱中感受旋律的變化發(fā)展。接下來邀請學生欣賞第三種曲藝形式——蘇州評彈《憶江南》,并和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進行流行地區(qū)、方言、曲調(diào)、伴奏、風格的對比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說、唱、比、思等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對民族音樂有進一步的認知,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只有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多變的音樂活動中親身感受、自主地去探尋、體驗、領悟,才能敏銳地抓住最明顯的音樂要素特征,把握其音樂風格,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理解和熱愛。
四、科學評價,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科學的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激勵教師的進取,推動音樂教育蓬勃發(fā)展?!?nbsp;[2]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是一種關注與促進,應貫穿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校從小學習器樂、聲樂和舞蹈的學生近八成,他(她)們多才多藝,各有所長。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老師可以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注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互相交流學習。五、結語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而音樂是傳承與弘揚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及歷史內(nèi)涵。只有對音樂所依存的文化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對音樂有更深的審美感受,更好地品味我國民族音樂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尊重、理解并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因此,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盧康娥.音樂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9.
作者:周曉燕 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